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涼山彝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火把節(jié),是彝族最隆重、最喜慶的日子。這一天,人們穿上盛裝,高舉著用松脂、山蒿捆扎成的火把,以本民族特有的形式狂歡游樂,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為期三天的節(jié)日里,人們扶老攜幼,涌上街頭,聚會村間。千里涼山縱情歡歌,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
關于火把節(jié)的傳說眾多,情節(jié)曲折,非常富于浪漫色彩。在涼山流傳最廣的傳說為:火把節(jié)是向天王償還命債的節(jié)日。涼山彝語稱火把節(jié)為“睹則”,“睹”意為火,“則”意為償還。相傳遠古時,人們都受天王恩體古茲的管轄,他每年派使者到人間收稅。這些使者橫征暴斂,使人間民不聊生。英雄阿提拉巴帶領大家和天王做斗爭,人們點燃了萬支火把,將天梯燒毀,經(jīng)過九天九夜的戰(zhàn)斗,終于將天王的使者殺死。天王得知這一消息后,發(fā)誓要殺絕人類,撒下天蟲來吃人間的莊稼。阿提拉巴又率眾高舉火把猛燒天蟲,但天蟲之害不絕。通過云雀調解,人間和天王達成協(xié)議,天王不再向人間撒天蟲,而人們必須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宰羊、殺雞、釀酒,用蕎面做成蛇、蛙等來祭獻天王,以表示償還天王稅收官的命債。此后,為避免害蟲,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高舉火把到莊稼地,意為驅逐蟲災,祈求豐收。
火把節(jié)的第一天,人們要舉行祭祖儀式,祈求人丁平安。太陽偏西時,家中的男人將準備好的大閹雞殺后,要到自己的莊稼地里割下一束新蕎子裝進口袋帶回家中,摻合到老蕎子內磨細,做成馬、牛、羊、雞、蛇、蛙等形狀的蒸饃,與酒、雞肉一起祭奉祖先。祭祖時,主婦先用篾簸盛一簸飯,飯上面交叉放兩個木勺,裝一木盔肉,把蒸饃裝在木制飯盆里,再找兩根竹簽插在蒸饃上,準備就緒后,男主人將燒紅的石塊夾到鍋莊石旁,等清水澆石冒煙時,一手端飯,一手端上蒸饃和肉在煙霧繚繞的火塘上轉一圈后,端到祖靈下供奉,口中念著祈禱語,如“人丁平安、牛羊興旺、五谷豐登”等。儀式結束后,家人分食酒肉及蒸饃。
夜幕降臨,彝家山寨家家戶戶都點燃了火把?;鸢延梢患抑鼽c燃,然后從屋子上方順著墻照亮屋內每個角落,邊照邊念,愿火把燒掉一切不吉利的根源,讓全家平安無事,祝明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接著又去照亮牛圈、羊圈。隨后,走出院門,邊走邊揮動著火把,唱著歡快的歌曲在田間地頭巡游,并大聲喊道:燒掉害蟲,燒掉貧窮,燒掉瘟疫,莊稼豐收,人畜安康!接著與村中其他巡游的火把匯合,向村中的火把場進發(fā),于是,彝家山寨形成一條條由火把組成的“火龍”,沖天的火光,震天的喊聲,使寂靜的山寨沸騰起來。一串串火把一會兒飄落在田野,一會兒又飛奔上山坡,變化多端的火龍、火花、火環(huán)相映成趣,絢麗多姿,令人眼花繚亂。在火把場中,人們燃起一堆堆熊熊的篝火,由村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送火儀式,意為送走一切危害莊稼的害蟲,避開一切毀壞莊稼的冰雹、雪災,還要送走一切危害人畜的瘟疫,以保護人們的平安幸福。儀式結束后,人們將手中的火把擲入燃燒的篝火堆中,手拉手圍著篝火載歌載舞。到處是歡樂的人群,歌舞的海洋。火把節(jié)之夜人們狂歡、熱鬧的場面歷代文人多有描述,如明代文人楊升庵,當他路過西昌時恰逢火把節(jié),于是留下了“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誰把天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的佳句。
火把節(jié)的第二天、第三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節(jié)日盛裝,趕著參賽的大牯牛,牽著駿馬,成群結隊地從四面八方涌向村中的火把場,參加豐富多彩的火把節(jié)活動。他們自發(fā)地形成若干個場地,有的斗牛,有的賽馬,有的斗羊,有的摔跤,還有的唱歌跳舞,等等。觀看的人們多坐在四周山坡上,有的趁此機會訪親會友,拜見久別的親人。
斗牛是火把節(jié)不可缺少的傳統(tǒng)節(jié)目,但彝家的斗牛方式與西班牙斗牛不同,是牛與牛之間的角逐。彝族人民在平日的勞動生活中就喜歡斗?;顒?,參加火把節(jié)的斗牛都是經(jīng)過嚴格挑選和特殊訓練的黃公牛,毛色發(fā)光,雙角犀利,體重比一般的公牛重。一到場,這些參賽的公牛就一個個伸脖仰頭地吼叫起來,一聲接著一聲,吼叫的聲音越多越響亮者,越使人覺得是一個厲害的家伙。它們還用前蹄不斷地刨土,用角頂土,弄得塵土飛揚,好似在顯示它們迫不及待的心情。
比賽開始,相斗的兩頭牛就立即向對方?jīng)_刺,在人們的喝彩聲中,頂過來,頂過去,都不甘示弱。這種勢均力敵的局面可以持續(xù)一兩個小時,直到一方支持不住掉頭逃竄為止。在斗牛中取勝的牛,很快名揚四方,牛的主人甚至它所在的村子里的人們都覺得光榮。他們在牛角上披上鮮紅的布料,以示慶祝,這時勝利的牛也顯得格外精神,似乎它也能理解人們的心情。
如果說斗牛是以它驚心動魄的場面吸引觀眾的話,那么觀看賽馬給人的感受更多的是美。駿馬是很美的,參加火把節(jié)比賽的駿馬就顯得更美。參賽前,人們將這些馬著意打扮一番,給它們胸前掛上銅鈴,一走動就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捻懧暋qR背上的花鞍是經(jīng)過精心雕漆過的,上面有美麗的圖案。馬籠頭也十分講究。賽馬在火把節(jié)場地一塊平坦的草坪上進行,跑馬場為橢圓形,周長一般有三四百米。比賽多以速度取勝,跑得快者為上。也有的講究耐力。由于參賽的馬都是人們精心培訓出來的駿馬,所以在賽馬場上取勝也是很不容易的。以耐力賽來說,有時要跑上數(shù)十圈甚至上百圈才能取得勝利。
摔跤是火把節(ji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小伙子們大顯身手的機會。摔跤為雙人對抗賽,雙方互相摟抱著,由一方先發(fā)起進攻后,另一方拼命相搏,觀眾為之喝彩并對之進行鼓動。一方高高抱起對方旋轉起來時,觀眾開始嘩然,人們的目光焦急萬分地盯住被旋轉起來了的賽手,“啪”一聲,落地后,觀眾們才松一口氣。這樣連摔三次,贏兩次為勝,輸了一個,又上另一個,像擂臺賽。最后的戰(zhàn)無不勝者為本年的摔跤英雄,他因此會聞名遐邇,成為姑娘們敬佩的傳奇人物。
斗雞是火把節(jié)中饒有情趣的活動。參斗的雞采用淘汰賽的方法產(chǎn)生“冠軍”。兩個大公雞一相見,就豎起頸部的毛,頭抬得高高的,眼睛睜得圓圓的,不時地轉動眼珠,全神貫注地盯住對手的每一個動靜。雞斗起來,主攻點是對手的眼睛,有的雞被啄得頭破血流,眼珠吊在眼眶外還不認輸。雞公認輸?shù)姆绞绞菢O為有趣的,也是特別的,把頭伸進對方的腹下,贏方就不再“乘人之?!?。
斗羊。羊的主人在節(jié)日來臨之前就精心喂養(yǎng)將要參賽的公羊(山羊、綿羊均可參賽)。參賽的公羊一般都選角粗且尖、長的,而且要力大。斗羊開始,雙方從兩頭相向而馳,猛烈撞擊對方的一角,然后又小步退回,又猛沖過去撞擊一角,這樣往復撞擊許久。直到一方不敢沖過來碰撞,另一方即取勝。公山羊與公綿羊相斗,其斗法不同。綿羊后退又加助跑,利用慣性沖撞對方,而山羊則就地站起來,往下猛敲。這樣,綿羊的體力消耗大,且山羊角尖,經(jīng)常是綿羊吃虧,有的羊斗完后傷情較重,頭皮破爛。取勝的大公羊要給予獎勵,掛一彩色布條,給羊的主人以布匹、錢物為獎。
選美是火把節(jié)期間開展的一項獨特活動。這一天,姑娘們都要穿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節(jié)日盛裝,向人們展示自己的風采。她們美麗的臉蛋和窈窕的身材被華貴俏麗、色彩鮮艷的彝族服飾映襯得更加嫵媚動人。她們或唱歌、跳舞,或頭頂著油布黃傘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行。評委多為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們經(jīng)過細心觀察、認真交流,最后確定本年最佳美女。
轉歌,為火把節(jié)最熱鬧的活動場所。人們手拉手圍成圓圈邊轉,邊歌,邊跳舞。彝語稱為“都火洛”。這種圓圈歌舞隊一個接一個,火把場中最多時可達數(shù)十個。每一隊中都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做領舞者和領唱者,歌詞內容豐富,可唱前人留傳下來的,也可臨時發(fā)揮,即興而作。音韻優(yōu)美動聽,婉轉悠揚。
野炊,為火把節(jié)中一項別有風味的活動。夜色中,年輕人要到野外聚餐。野餐的食品有酒、蕎饃、砣砣肉等,有的還帶去活雞在山上殺后用火燒熟食用。食品均由女性準備和攜帶,并邀請自己鐘情的男性參加,被邀男性可買糖果或絲綢手帕、花線等相贈。一到野餐時間,村中的山坡上一片星星點點的煙火,格外壯觀。
正如彝族諺語所說:“過年是嘴巴的節(jié)日,火把節(jié)是眼睛的節(jié)日”、“星星是天上的燈,火把是彝家的燈”、“風把白云吹攏,弓把羊毛彈攏,火把使親人聚攏”。當你身臨其境,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被包裹在人們濃濃的情誼中,融入那歡樂的海洋。
火,象征光明、正義、興盛,象征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鸢压?jié)是給彝族帶來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jié)日。彝族青年男女盡情地用火來表達感情,用火來尋找愛情,他們唱歌跳舞,盡情狂歡之后,泉邊、樹下、巖旁、花叢中,到處是雙雙對對的戀人,他們悠揚地彈著月琴或吹著口弦,直到翌日清晨,人們還能聽到那不絕如縷的歌聲。
近年來,涼山將火把節(jié)與搞活經(jīng)濟、促進民族文化交流結合起來,以火把節(jié)為契機,招商引資,舉辦物資交易會等,并廣泛邀請國內外的朋友,已成功舉辦了多次國際火把節(jié),為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
(作者單位:四川省民族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