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史上,有一種奇異的現(xiàn)象:著名的景觀(主要為名山勝水或具特殊意義的地名),往往緣于某些需要而不時遷移。因而,常常出現(xiàn)景觀易址,異地同名。大家熟悉的“衡山”、“會稽山”、“九江”、“郢”,以及較為陌生的“千家峒”,等等,皆是?!昂馍健?,最早出現(xiàn)于“犬戎之國”(今陜西鳳翔北,見《呂氏春秋·求人》);(南岳)衡山,則移至安徽霍山及天柱山(見《爾雅》);再后,更移到湖南衡陽之北(漢代為湘南縣,三國屬衡陽縣,西晉改衡山縣,見《湖南省志》)?!熬沤?,原在長江、下雋(今岳陽)西北一帶(《尚書·禹貢》);春秋戰(zhàn)國以降,秦人拔郢,楚都東遷,“九江”亦隨之東移古潯陽之地(今江西九江市,見《水經(jīng)注》)?,幟瘢ê搬嬉摹薄ⅰ靶U夷”,下同)宗奉的精神家園“千家峒”,自先秦至元明,亦是幾度遷移。所不同的是,“衡山”、“九江”及“郢”的先后變異,多有經(jīng)史典籍記載,易于探尋;而瑤人“千家峒”的數(shù)次遷移,主要依靠口頭文化傳承。因此,對于后者的探索,更為艱難,但卻也富于情趣。這里,擬對幾個不同時期(分別以早、中、晚三期區(qū)別)的“千家峒”作一些簡要的探索。
早期的“千家峒”。眾所周知,長期以“千家峒”為本民族(或部族)“精神家園”的瑤人,系盤瓠之后裔,以犬為圖騰?,幦酥艾帯保ㄔ瓰椤搬妗?、“搖”),其始字為“”。《說文·方言》釋云:“,瓦器也,從缶肉聲”。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曰:“為瓦器之通名,因謂燒瓦窯為,后又增穴為窯也;,陶器之轉(zhuǎn)。”也即“”最初系燒制陶器之人,以善制陶器而聞名遐邇。故知“”原是一個制陶能手的山地部族;而從后世流行以“”為“窯”稱謂的方言俗語看,其地在淮、汝之間(今魯南、豫西、豫東南一帶,“”——瑤人始地泰山會稽山,正在魯南);其時則可上溯堯、舜之際(堯為陶唐氏,制陶能手的代表,且為陶神之一。舜則姚姓,“姚”與“”同音)。后來,“(搖)人南遷,其中重要一支到達“江漢之滸”(今武漢一帶)。《盤王大歌·十二姓瑤人游天下》唱述其先民遷徙經(jīng)過:“先唱瑤人出世源,瑤人出世武昌府,發(fā)入青山四處游,龍頭山上耕種好……”據(jù)此,“”人已從漁獵經(jīng)濟轉(zhuǎn)入農(nóng)耕經(jīng)濟為主的時期。結(jié)合有關史料,周代,瑤族先民“蠻夷”(“荊蠻”)在橫跨長江南北的云夢澤畔活動頻繁;春秋戰(zhàn)國時,苗瑤先民在“左洞庭,右彭蠡”(今岳陽、九江)一帶建立“三苗國”;自漢魏至晉唐,湘州(治潭州,今長沙)一直為荊湘重鎮(zhèn),居民中雜有夷人名徭。
據(jù)史志所載及近年考古(兼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三苗國”或湘州所屬的長沙郡臨湘縣(治所在今長沙市)境內(nèi)龍窖山上“千家峒”,可能是瑤人創(chuàng)制的最早的千家峒。這從其所在位置、地形、遺跡及有關資料可作推斷。
《盤王大歌·千家峒歌》中唱述:“瑤人武昌府,飄航過海到千家。”如前所述,“徭”“夷”中的一支從魯、豫南遷“江漢之滸”武昌一帶,在那里生活了若干代。緣于部族生齒日繁,支系分流;或者戰(zhàn)亂、災害等原因,瑤(徭)人先民不得不離開“武昌府”“龍頭山上”,舉族“飄航過?!眮淼健扒Ъ裔肌薄D敲?,這“飄航過海”指的是什么?最初的千家峒在何處,有何景觀特點?湖南瑤學家李本高先生認為,《千家峒歌》中唱的“飄航過?!?,指的是長江和洞庭湖。因為“瑤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山地民族,過的是刀耕火種的游墾生活,從未見過大江大海。來到長江岸邊以后,看見波浪濤〔滔〕天,天連水,水連天,自然以為(長)江與(洞庭)湖就是海。何況‘八百里洞庭’,在古代確實有如大海?!保ɡ畋靖摺丁丛u皇券牒〉研究》)渡過長江、洞庭湖之后,來到南楚境域,從《千家峒歌》唱述的“紅光撒滿三江口,青山添彩水染金”得知,瑤族先民在巴陵(今岳陽)三江口上岸,并在它的周邊選擇本部族滿意的地方安頓下來,重建家園。作為“好入山壑,不樂平曠”(漢應劭《風俗通義》)的山地部族,這個滿意的地方就是“千家峒”。對此,《千家峒歌》描繪、贊美不絕:“千家峒口霧騰騰,十二姓瑤人立寨村。定居起屋開田地,從頭開山種陽春?!薄霸旗F紛紛千家峒,石山背后是峒頭……”“大峒寬廣田好種,冬收五谷大豐登……”可見瑤人祖先早期的千家峒,是建立在云霧繚繞、峒內(nèi)廣闊的原野上,顯得既隱蔽神秘,卻又宏偉奇觀。這是緣于便于防備強大的異族入侵,同時又暗藏著本部族(民族)的坦誠與譎詭(可能與干寶《搜神記》說的“外癡內(nèi)黠”在環(huán)境建構上之體現(xiàn)不無關聯(lián))。此種外斂內(nèi)坦,別有天地的自然景觀及人文生態(tài),成為瑤(徭)人自先秦至元明漫長歲月“理想家園”的固定模式,不只是早期千家峒如此,就是中、晚期“千家峒”亦大體相同。
正是憑借這樣突出的自然景觀及峒寨布局的特點,在千百年而下的近現(xiàn)代,終于發(fā)現(xiàn)、尋覓到了早期千家峒的遺地,也讓海內(nèi)外許多盤瓠子孫沉浸于晚期千家峒的余響的陶醉之中,乃至還對中期“千家峒”寄予不盡的懷念和遐想。
上世紀90年代中,李本高先生根據(jù)《岳陽市志》、《岳陽風土記》等典籍所載,認為今岳陽市臨湘縣龍窖山是瑤人早期“千家峒”所在的遺址。隨著實地考察的深入及遺跡發(fā)現(xiàn)的增多,臨湘龍窖山早期“千家峒”的真正面貌和歷史價值將會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并且越來越多地引起海內(nèi)外的關注。
中期“千家峒”。魏晉南北朝時期,緣于戰(zhàn)亂及連年天災等原因,瑤人先民不得不灑淚離別土地肥沃、風光秀美的洞庭湖平原邊緣的“千家峒”,舉族分別向東、向南、向西遷移?!侗P王大歌·十二姓瑤人游天下》以抒情短歌的形式,分段唱述了此次大遷徙的某些片斷:“人逢亂世難躲開,朝廷兵勇進峒來……”“層層官兵人馬眾,峒中老少難抵擋。眾人商量離峒走,千家大峒又拋荒?!敝档米⒁獾氖?,從有關資料來看,瑤(“徭”)人先輩這次“離峒走”,可能由于生齒日繁,或者出發(fā)的地方依山傍水,因而與前次單一的“飄航過?!庇兴煌?。其逃難的方式和遷移的線路,大致有沿湖、沿江(均水行)及陸行三種。
從洞庭湖“飄航”南行,可能仍是當時最便捷的方式與線路。魏晉南北朝時,號稱八百里的洞庭湖,它的范圍比近現(xiàn)代的洞庭湖要廣闊浩渺得多。故古諺云:“八百里洞庭,北起嘉山(在澧州,今津市市),南到潭州(長沙),西抵河濮(沅水兩岸分別是常德、桃源),東達巴陵(今岳陽)?!币虼?,瑤人從早期千家峒遷出,沿湖走水路,可自洞庭湖東岸徑直“飄航”到常德、桃源一帶。自然,由于交通工具原始、簡陋,湖上風高浪險,霧遮云繞,且是倉皇舉族(支族)逃離,因而其“飄航”的艱險不言而喻。這并非臆測,而是有徭(瑤)人《盤古歌》中的唱述為證:“……當初住在千家峒,仙人抄手看云邊。千般言語且莫唱,且唱桃源出世邊。桃源不離千家峒,撐船過海霧紛紛。南岸過了抄頭看,千家峒口對桃源?!卑堰@次(第二次)遷徙概括為“千家峒口對桃源”或“桃源不離千家峒”,自然是舉重若輕式的詩(歌)的語言,但它確實又是一語破的,十分中肯?,帉W家曾經(jīng)說過:此“桃源洞,很可能是指今湖南桃源縣境內(nèi)的桃源洞?,幟駨那Ъ裔汲鰜?,撐船過‘?!险翘以纯h境?!保ɡ畋靖摺丁丛u皇券牒〉研究》)
至于從長江“飄航”而下,經(jīng)江西而南折至廣東,或陸行翻越羅霄山脈到達湘東南酃州(今炎陵、桂東等縣),其遠途跋涉和曲折迂回,當然更為艱辛困厄。不過,因不在本題闡述范圍之內(nèi),故從略。
要指出的是,中期“千家峒”(桃源洞,可能與道教的流播亦有關)的原始口承文化資料甚少。但是,陶潛化用民間傳說、故事等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記》,可作這方面的某些彌補。不過,緣于《桃花源詩并記》是作家文學,而“千家峒”歌謠、傳說(故事)等則為民間文學(或以口頭傳承為主的民俗文化),故而在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其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桃花源”(桃源洞)與“千家峒”既有前后相承乃至某些相同(如環(huán)境建構的固定模式等)的一面,也有在表達手段、創(chuàng)作方式和文化思想(屬于儒家還是道家思想傾向)的基本相異的一面。
晚期“千家峒”?!肚Ъ裔脊疟緯穼Μ幦藦奶以炊幢黄冗w出,其中一支輾轉(zhuǎn)流落到都龐嶺下“永明界”(今江永縣),有著如實唱述:“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三月十九日……朝廷兵差又到,走上桑木源……一半轉(zhuǎn)出〔去〕九嶷山,一半出來永明界。妻兒男女哭紛紛,轉(zhuǎn)回看看云蓋嶺,措手分離不奈何……”
湘桂粵邊界原永明縣大遠鄉(xiāng)(今江永縣千家峒瑤族鄉(xiāng))的千家峒,是元明以降瑤民幾度遷移后的晚期“千家峒”中很有代表性的一處。它沿襲(或“仿造”)早期“千家峒”的景觀及習俗均甚好。在自然景觀上,它完全像《千家峒歌》、《千家峒傳說》、《千家峒源流記》及其他有關資料所說的一樣。通過穿巖及長達20多米長的一條天然隧道(隧道蜿蜒曲折,暗流潺潺);走完石洞,展現(xiàn)在面前的便是萬頃良田、縱橫阡陌、屋舍散布的方圓幾十里的一片盆地;四周環(huán)山,山高林密,一條河水從中淌過,清澈碧綠。在大遠鄉(xiāng)境內(nèi),還保存著上峒、中峒和下峒三個峒,馬脛、熊脛、平西、南蛇四塊大田,以及狗頭山、石童子、平西巖、飛巖瀑布、白水瀑布、雙潭印月、溪口溫泉等名勝古跡。這些無不表明“永明界”千家峒,既酷似“秦人古洞”里面的“桃花源”,更像《千家峒源流記》(手抄本)中記述過的早期“千家峒”。
不僅如此,更有留存下來的口頭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深深鐫刻在當?shù)噩?、漢等民族群眾心靈上的千家峒民間文化,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在“永明界”長期流傳的《瑤族故地千家峒》、《千家峒的傳說》、《千家峒》、《平石巖和石童子》、《狗頭獅子的傳說》、《盤瓠的故事》、《狗王》、《棋盤山》等有關“千家峒”和“盤王”的傳說故事,使人們不只看到千古以來一脈相承的盤瓠信仰(如盤王愿,犬圖騰)、熱情好客、“懷舊”、“念祖”(瑤人子孫不分山南海北、他國異域,一直念念不忘盤王及“千家峒”)等習俗風情,更重要的還深切地感受到瑤民與天斗(常見的大旱)、與地斗(諸如猛獸蟲豸、山嵐毒瘴)、與反動派官兵斗的反抗精神和堅毅性格(所謂“蠻勁”)。
特別要提出來的是,瑤山上下廣為流傳的瑤人“奶子果”的傳說故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頑強、堅毅,尤為撼人心弦,催人淚下?!冬幾骞实厍Ъ裔嫉膫髡f》中講述,當派來催交賦稅的官兵圍困千家峒幾天幾夜以后,瑤軍饑寒交迫,嘴巴干裂,身子疲軟,卻依然在頑強抵抗,誓死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千家峒)和同胞。瑤山大嫂(乃至小姑)們,只得擠出奶汁來喂養(yǎng)傷殘瑤軍。小姑盤宅妹(未婚)擠不出奶汁,拼命擠出來的卻是鮮紅的血?!澳茄坏蔚降厣?,眨眼間滿山滿嶺便長出了鮮紅的奶子果?,庈姵粤四套庸麃砹松駳猓瑓R合瑤民一起殺下山去突出重圍……”(《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南卷》)從此,瑤人被迫離開“永明界”千家峒,流散嶺南嶺北、海外異域。但是,瑤胞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過了多少世紀,他(她)們心目中的“千家峒”,記憶里的“奶子果”,以及盤王和炎黃老祖宗,則是生生世世、永遠不會忘記的。這是非常珍貴的“千家峒”人(瑤胞)尋根的情結(jié),更是瑤民堅毅頑強和“念祖”愛國的民族精神之體現(xiàn)。
在新的時代,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千家峒”早已成為“歷史的回響”。但它對了解瑤人及“蠻夷”的歷史,激揚海內(nèi)外瑤胞的“念祖”和尋根,仍然具有獨特的、強大的吸引力。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