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的自然地理學(xué)與海岸科學(xué)家任美鍔院士最近著有《黃河—我們的母親河》(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版)一書,以大科學(xué)家的身份寫小科普書,對黃河的歷史發(fā)展與變化、黃河的資源開發(fā)與水土保持等許多重要問題作了簡明扼要而又科學(xué)清楚的介紹,這本書對于讓普通讀者了解黃河肯定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作者在討論黃河的泥沙問題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大量歷史研究文獻(xiàn)說明:黃河多沙始于唐朝以后……黃河古稱“河”或“河水”,至東漢班固所撰的《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中記“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始出現(xiàn)“黃河”一名。但據(jù)清代王念孫的考證,此“黃”字乃后人所加,欲以黃河對泰山耳。故唐以前記述河流的著名著作,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公元6世紀(jì)),仍把黃河稱為“河水”??梢姷教埔院螅S河含沙量始大量增加。
作者潛心研究這一問題幾十年,其結(jié)論肯定有著豐富的科學(xué)依據(jù)。但作者對史籍中黃河名稱問題的看法,卻存在明顯的失誤。雖然在講到這一問題時,作者嚴(yán)謹(jǐn)?shù)卣f明,他有關(guān)歷史上黃河名稱的看法是根據(jù)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地理研究所朱士光教授函告而得知的。但是筆者認(rèn)為,上述看法是經(jīng)不起史實(shí)的推敲的。
首先,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籍中多見黃河之名,《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記載并非單文孤證。如《漢書·地理志》在講到冀州常山郡元氏縣時就說:“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東至堂陽入黃河?!薄逗鬂h書·虞詡傳》記載虞詡對河內(nèi)太守馬棱說:“朝歌者,韓、魏之郊,背太行,臨黃河,去敖倉百里,而青、冀之人流亡萬數(shù)?!庇帧逗鬂h書·袁紹傳》載袁紹討曹操檄說:“莫府奉漢威靈,折沖宇宙,長戟百萬,胡騎千群,奮中黃、育、獲之士,騁良弓勁弩之執(zhí),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濟(jì)、漯,大軍泛黃河以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后。雷震虎步,并集虜廷,若舉炎火以焚飛蓬,覆滄海而注炭,有何不消滅者哉?”《三國志·魏書·袁紹傳》注引《獻(xiàn)帝傳》說:“紹將濟(jì)河……授臨濟(jì)嘆曰:‘上盈其志,下務(wù)其功,悠悠黃河,吾其不反乎!’遂以疾辭。”《漢書》是東漢時期的作品,《三國志》是西晉時期的作品,《后漢書》雖然是南朝時期的作品,但上面所引文字或?yàn)闀r人的原話,或?yàn)闀r人的原文,這些證據(jù)都可以證明,東漢時期,黃河的名稱即已經(jīng)出現(xiàn)。另外,關(guān)于《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所說的“黃河如帶,泰山若厲”的問題,朱士光教授信從王念孫的考證,認(rèn)為“黃”字是后人所加的。筆者寡聞,未見王氏的考證,但認(rèn)為如果“黃”字確系后人所加,這位所謂的后人所處的時代最遲也不會晚于三國時期,因?yàn)樵趯O吳時期,諸葛瑾和步騭為周胤獲罪事而聯(lián)名所上的奏疏中就引用了漢高祖封爵之誓的原文。《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說:“自古帝王莫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國以永存,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于宗廟,傳于無窮。”又,記載北魏時期史事的《魏書·張普惠傳》也引用了漢祖封爵之誓,其文字和《漢書》、《三國志》所引完全相同,這說明,《漢書》中“黃河如帶,太山若厲”的說法是可信的。
其次,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籍里,也多次可見黃河的稱呼。由于相關(guān)的史料太多,本文只能征引其中較具有代表性的幾條。
《晉書·王羲之傳》載王羲之與會稽王箋說:“且千里饋糧,自古為難,況今轉(zhuǎn)運(yùn)供繼,西輸許、洛,北入黃河。雖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憂,便以交至?!?/p>
又《晉書·殷仲堪傳》載殷仲堪致書與謝玄論中原賣子女于江南事說:“必使邊界無貪小利,強(qiáng)弱不得相陵,德音一發(fā),必聲振沙漠,二寇之黨,將靡然向風(fēng),何憂黃河之不濟(jì),函谷之不開哉!”
《晉書》雖然是唐代的作品,但其所引都是晉人尺牘的原文,因此晉代亦有黃河之名,是可以憑信的。
《宋書》是南朝著名史學(xué)家沈約的作品,該書中的《武帝紀(jì)》、《樂志》、《索虜傳》等也都曾經(jīng)提到過黃河。比如,《宋書·索虜傳》所記青州刺史劉興祖建議伐河北的奏疏就說:“冀州已北,民人尚豐,兼麥已向熟,資因?yàn)橐住O蛄x之徒,必應(yīng)響赴,若中州震動,黃河以南,自當(dāng)消潰?!笨梢?,南朝時期,黃河的稱呼也是很常見的。
北朝時期,黃河這一名稱也多見于史籍的記載。其中,尤以北齊史學(xué)家魏收的《魏書》中的記載最具代表性?!段簳返摹短诿髟奂o(jì)》、《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傳》、《宇文福傳》、《慕容白曜傳》、《李崇傳》、《崔光傳》、《成淹傳》和《董紹傳》等都提到了黃河。如《魏書·崔光傳》記載北魏高祖稱贊崔光說:“孝伯之才,浩浩如黃河?xùn)|注,固今日之文宗也。”又比如《魏書·成淹傳》載:“高祖幸徐州,敕淹與閭龍駒等主舟棹,將泛泗入河,溯流還洛。軍次,淹以黃河浚急,慮有傾危,乃上疏陳諫。高祖敕淹曰:‘朕以恒、代無運(yùn)漕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伊洛,欲通運(yùn)四方,而黃河急浚,人皆難涉。我因有此行,必須乘流,所以開百姓之心。知卿至誠,而今者不得相納?!笨梢姡诒蔽簳r期,黃河也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稱呼。
再次,《水經(jīng)注》中雖然多以“河水”指稱黃河,但也屢見“黃河”之稱。《水經(jīng)注》卷一《河水》在河水“出其東北陬”句下即注云:“《山海經(jīng)》曰:昆侖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隅?!稜栄拧吩唬荷祝⑶甙?,一川,色黃?!段锢碚摗吩唬汉由S者,眾川之流,蓋濁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漢大司馬張仲《議》曰:河水濁。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競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則河決,以其噎不泄也。禁民勿復(fù)引河。是黃河兼濁河之名矣?!痹凇坝殖龊M?,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句下,酈道元又注云:“余考群書,咸言河出昆侖,重源潛發(fā),淪于蒲昌,出于海水,故《洛書》曰:河自昆侖,出于重野,謂此矣。徑積石而為中國河。故成公子安《大河賦》曰:覽百川之宏壯,莫尚美于黃河,潛昆侖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在《水經(jīng)注》卷二《河水》“又東過隴西河關(guān)縣北,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句注中,酈道元又引《秦州記》曰:“罕原北有鳳林川,川中則黃河?xùn)|流也?!贝送?,在《水經(jīng)注》卷四《河水》注中提到陜城的時候,酈道元又引戴延之的話說:“城南倚山原,北臨黃河,懸水百余仞,臨之者咸悚惕焉?!痹诰砦濉逗铀贰坝謻|北,過黎陽縣南”一句的注中,又引劉楨《黎陽山賦》說:“南陰黃河,左覆金城,青壇承祀,高碑頌靈?!蓖怼坝謻|北過茌平縣西”句注中,作者又說:“河水自鄧?yán)锴|北,徑昌鄉(xiāng)亭北,又東北,徑確城西。《述征記》曰:確,津名也。自黃河泛舟而渡者,皆為津也。”總之,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多次提到了“黃河”這一名稱,還說過“黃河兼濁河之名矣”這樣的話,明確指出“黃河”一詞的來源就是因?yàn)楹铀嗌车木壒?。值得注意的是,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所引用的資料,或?yàn)楸蔽簳r期學(xué)者的話,或?yàn)槲簳x時期學(xué)者的著作,在時間上都遠(yuǎn)在唐代之前。
綜上所述,有足夠的證據(jù)表明,黃河之得名,肇源于兩漢時期,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即已經(jīng)成為十分常見的稱呼。至于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作何以多以“河”、“大河”或“河水”指稱黃河,其原因大概一則與黃河的泥沙及其流域內(nèi)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有關(guān),一則與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籍多以單字稱呼山川等名物有關(guān)。由于筆者對此所知有限,茲不具論焉。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