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鱖魚”是中華名菜館蘇州松鶴樓菜館的傳統(tǒng)名菜。它色澤金紅,外脆肉松,鮮香微咸,甜中帶酸,那油炸的鱖魚豎伏盤中,魚首微昂,魚尾高翹,酷似緩行的松鼠。說時遲,那時快,盤子上桌后迅速澆上鹵汁,立即發(fā)出“吱吱”的聲音,猶如松鼠歡鳴。“松鼠鱖魚”是由古代“全魚炙”這一名菜發(fā)展而成的。春秋戰(zhàn)國時,吳公子光欲殺吳王僚自立,伍子胥將勇士專緒推薦給公子光。光知王僚愛食“魚炙”,即命專緒至太湖名廚太和公處,專習烹“魚炙”之術(shù),3個月學(xué)成后,光設(shè)宴請僚,命專緒藏匕首于“魚炙”腹中進獻,乘機殺僚,事成,公子光遂奪取政權(quán)。清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有一次駕臨松鶴樓,偶見案桌上滿身斑點的鱖魚活蹦亂跳,即起欲食之念。掌廚在古代“炙魚”烹飪的基礎(chǔ)上,加以改進,烹制成“松鼠鱖魚”獻上,乾隆食后贊不絕口。從此后,“松鼠鱖魚”成為蘇州名菜而名聞中外。
“松鼠鱖魚”的風味的確非同一般。當年,朱德委員長在蘇州視察時,曾便服出行至松鶴樓品嘗“松鼠鱖魚”。令人感慨萬千的是,一位遠在臺灣新竹市的八旬老人因思念家鄉(xiāng)的名菜“松鼠鱖魚”,去年春節(jié)前特意讓小輩乘坐飛機來到蘇州購買了10條“松鼠鱖魚”,再坐飛機立即返回臺灣,以解其“松鼠鱖魚”的情思。
2003年12月中旬,蘇州松鶴樓菜館的韓經(jīng)理接到蘇州吾女士的電話,說她有一位祖籍蘇州的舅舅,去年3月,他從臺灣來蘇州后,專程去松鶴樓品嘗了“松鼠鱖魚”,感覺非常好。2003年11月中旬,年已八旬的老先生從臺灣打電話給吾女士,讓她詢問能否在松鶴樓訂做“松鼠鱖魚”,再帶回臺灣。吾女士馬上打電話到松鶴樓,向他們反映了老人的這個小小心愿,希望能預(yù)訂10條“松鼠鱖魚”。松鶴樓的管理者當即答應(yīng)了吾女士的請求,并熱心提醒要去海關(guān)辦理好食品過關(guān)手續(xù),還專門訂制了10個放魚的塑封包裝,既保鮮,又不影響整道菜的外觀。2004年1月12日,松鶴樓的大廚按照約定的時間精心燒制了10條“松鼠鱖魚”,并配好醬汁。當天,老人的小輩從臺灣乘坐飛機輾轉(zhuǎn)香港抵達蘇州,于晚上7點30分來到蘇州松鶴樓館取了10條“松鼠鱖魚”。即而返回臺灣,使這位臺灣老人終于心遂所愿。
“松鼠鱖魚”是一道功夫菜,它是選上等的活鱖魚一條,輔以蛋黃糊等輔料及調(diào)味品,經(jīng)炸熘而成。制作“松鼠鱖魚”有三個關(guān)鍵,刀功、火功和掛鹵。將魚平剖到尾部,斬去背骨時,不剞破魚尾,用刀在魚身上剞菱形刀紋時,不剞破魚皮,油炸時要掌握好二次油溫。掛鹵時,各方配合要協(xié)調(diào)。這樣做成的“松鼠鱖魚”頭昂尾巴翹,色澤逗人笑,形態(tài)似松鼠,打鹵吱吱叫。大凡評定菜肴的質(zhì)量標準是色、香、味、形,唯獨“松鼠鱖魚”這個菜多了一個“聲”的標準。掛鹵時發(fā)出的“吱吱”松鼠叫聲,使“松鼠鱖魚”“聲”與“形”巧妙結(jié)合,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