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的雅典奧運乒乓球男子單打決賽使全體中國觀眾神經(jīng)緊張——不僅是因為中國小將王皓不敵韓國“神童”柳承敏,不僅是渴望完勝的“乒乓王國”丟掉了預設的“分量最重”的男單金牌,持續(xù)升溫的爭議焦點是:之前的半決賽中王皓輕松勝出是否歸因于王勵勤“讓球”?
明顯違背體育競技公平精神的“讓球”,曾不止一次給渴望借體育揚國威的中國人帶來痛楚與尷尬,如今,在倡導奧運精神“回歸”的雅典,在距離北京奧運會僅有4年之期的雅典,大家居然還在為這種古怪事情爭論不休、解釋不停,的確令人心意難平。
“讓球”傳言
22日,乒乓球男單半決賽在中國隊員王勵勤和王皓之間進行,據(jù)說是為著2008年北京奧運而儲備的小將王皓在28分鐘內(nèi)以4∶1的比分輕取世界排名第一的王勵勤,闖入決賽。
議論在比賽前就開始了,很多人戲稱這是一場“隊內(nèi)訓練課”,“讓球”的傳言也不脛而走。與整場比賽的沉悶氣氛相比,“讓球”的爭議顯得異常激烈。
從兩人的戰(zhàn)績來看,王勵勤相對于王皓擁有絕對優(yōu)勢。而從本屆奧運會的第一場比賽開始,王勵勤就一直保持了良好狀態(tài)。半決賽中王勵勤的忽然失常使“讓球”的猜測有了空間。
在這場比賽中,王勵勤狀態(tài)低迷.看樣子—直沒有興奮起來,且失誤頻頻,第一板回球失誤、發(fā)球失誤等不止一次發(fā)生,在第五局中更是連連“吃球”。在現(xiàn)場觀戰(zhàn)的蔡振華連連搖頭,說王勵勤“太悶了,簡直就不是他自己”。
有人反對“讓球”的說法,一個理由是中國男乒的“刷新”速度非???,王皓已經(jīng)具備了足夠的實力。確實,王皓在到雅典前的秦皇島熱身賽上就曾以4∶3戰(zhàn)勝過王勵勤,雖然他之前一年就沒有贏過王勵勤一次。
但支持“讓球”說法的人仍然相信這有可能是“組織上”的一種戰(zhàn)略安排,因為從賽前的各種現(xiàn)象來看,從教練組到專家都認為瑞典老將瓦爾德內(nèi)爾會進入決賽,而由王皓迎戰(zhàn)老瓦更有勝算。
資深體育記者畢熙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其實在內(nèi)部有兩種傳聞,一種是大家所猜測的,要王勵勤讓球給王皓;另外一種則是預測柳承敏出線,要求王皓讓球給王勵勤,由王勵勤迎戰(zhàn)柳承敏。
尷尬的傳統(tǒng)
男單決賽翌日,北京一家報紙的一篇專欄文章認為:“王皓和王勵勤是自家兄弟,如果王勵勤打柳承敏比王皓的把握更大,那在半決賽中大家也許就看不到他們倆的硬拼了,王皓應該會把決賽的機會讓給王勵勤……”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奧運會前乒乓球冠軍,其文章“不經(jīng)意”地透露出這樣一個邏輯——為了確保冠軍,“讓球”理所當然。
王勵勤和王皓之間是否存在“讓球”,迷局實難分解,流言或許也就是謠言。然而,在“人文奧運”理念高高飄揚的2I世紀,這樣“低層次”的討論持續(xù)升溫倒真是讓人尷尬。即使沒有拿得出來的硬證據(jù),“讓球”現(xiàn)象的存在確是公開的秘密。
北京體育大學熊曉正教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國乒乓球運動有讓球的傳統(tǒng),在實行市場經(jīng)濟以后,由于牽涉到運動員個人的利益,現(xiàn)在不太主張讓球了。但是我想在關鍵的大賽上,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還是可能會做這樣的戰(zhàn)術安排?!?/p>
據(jù)報道,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中國羽毛球隊為了確保女單金牌,要求葉釗穎讓球給隊友龔智超。為了補償葉釗穎及浙江省隊的損失,在九運會浙江省代表團的積分榜上,葉釗穎的悉尼銅牌被算成金牌進行積分。而“何智麗事件”則更是人人皆知了,其悲情色彩讓人扼腕。
其實,有關本屆奧運會,還出現(xiàn)過另外一次有關讓球的輿論風波。
媒體報道說,在4月舉行的雅典奧運會乒乓球亞洲區(qū)預選賽上,男雙孔令輝/王皓組合在已確保自己出線的情況下,輸給實力差得多的巾國香港選手張鈺/梁柱恩,從而客觀上為對手最終取得奧運資格“助了一臂之力”。
有人質(zhì)疑這其中存在著“讓球”嫌疑。對此,國家體育總局乒羽中心出面辟謠:讓球之說完全是無稽之淡。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主任凌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讓球’的做法肯定是有違奧林匹克精神和‘人文奧運’理念的?!?/p>
怎么才能“人文”
經(jīng)歷100余年終于同到故鄉(xiāng)的奧運,正在各種沖撞與挑戰(zhàn)中冀望重拾人文精神,雅典除了給我們神話般的想像外,還告訴我們什么是“人文奧運”。
就在奧運會開幕前后,檢方就在對雅典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吉安娜-安吉洛波洛斯·扎斯卡拉基和她的丈夫西奧多·安吉洛波洛斯展開凋查,理由是他們可能有嚴重腐敗問題。
如此巨人的丑聞,希臘并沒有以“影響雅典奧運會形象和希臘代表團士氣”為由進行隱瞞,而足選擇向全世界公布。
熊嘵正說,現(xiàn)任奧委會主席羅格提出“更干凈、更人性、更和諧”的口號,就是針對有限資源與無限開發(fā)的矛盾,希望奧運確定新的價值取向,而希臘人,包括以前的澳大利亞人都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
北京2008年奧運會提出的“人文奧運”理念,正是因為與這種潮流的契合而備受關注。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金元浦認為,“人文奧運”是一種鼓勵人積極向上、積極進取的生活哲學。
《人文奧運》一書作者彭永捷也向《瞭望東方周刊》闡釋:“‘人文奧運’的一個含義是‘人本奧運’,即奧運要以人為本?!迸c“人文奧運”理念相應,奧林匹克精神強調(diào)“公平”、“公正”,這是實現(xiàn)“人文奧運”的基本前提。
但在雅典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卻常常為一些“人文問題”困擾。除了“讓球”爭議外,代表團的負責人還需要在緊張的大賽期問,反復就一些“小問題”向女某體作出解釋,比如:
代表剛領導從未說過姚明是反面典犁;
選擇占旭川不是“任人唯親”;
賈占波的金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張國政的舉蘑金牌不是教練用銀行卡晃出來的;
奧運代表團負責人認為,這些讓人煩惱的問題的出現(xiàn),都是國內(nèi)小報人文素質(zhì)太低,無事找事炒出來的。
熊曉正教授則認為,包括“讓球”在內(nèi)的一些不正?,F(xiàn)象是中國“舉國體制”下的特殊產(chǎn)物,它折射出,中國奧運代表團背負著如此之多的體育無法爪受之重,還沒有真正進入“人文”的境界。
而可憐的,則是那些在重重壓力下掉下跳板、摔下杠桿的運動員們。
這背后,則是一些官員和教練員仍然在把金牌當作政績。
熊嘵正說,很大程度上,中國人還不是在欣賞和享受奧運會,而是在賭博奧運會。而人文奧運是排斥這些東西的。
“離2008年還有4年,北京還有得做的?!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