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英國殖民者用大炮強行打開中國的大門以后,在很長的時間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們用異樣的目光盯著中國男子腦后拖著的那根長長的發(fā)辮,感覺令人費解。一位親身參加過中國太平天國革命的英國人伶俐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許多年里,全歐洲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最奇特的民族:他們的剃發(fā)、蓄辮、斜眼睛、奇裝異服以及女人的毀形的腳,長期供給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畫家以題材?!薄?〕以至于在歷史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漫長時間之后,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一些歐洲國家的人還把梳辮子、穿古怪服裝當成中國人的固有形象,到處張貼,作為去中國旅游的廣告。
其實,說起剃發(fā)蓄辮,只是十七世紀中葉滿洲人入主中原以后所形成的習俗,而在此之前,中國人是不剃發(fā)蓄辮的?!俄n非子》說:“古者披發(fā)文身?!边@說的是上古時代先民未開化之時的事。進入文明時代以后,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祖先便有了美的概念,頭飾也就發(fā)展起來,而且,慢慢演繹出一套套較為繁縟的禮節(jié)。自從孔夫子發(fā)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圣訓以后,捍衛(wèi)頭頂上的青絲,則不僅僅只是一種審美的需求,而且具有了倫理的意義。于是,綰發(fā)結纓戴冠,鄭重其事,絲毫也馬虎不得。不但要求中原人如此,而且對于偏處四邊的少數民族也是如此要求,如《漢書》曰:“終軍上書,請受大冠長纓,以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乃使越王,越王請舉國內屬。”此風愈熾,削發(fā)也就演變成一種處罰的方式,只有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才執(zhí)行削發(fā)示懲。三國時的曹操,因為馬踏麥田觸犯了自己所定的軍紀,于是劍削青絲以謝軍中。自秦漢至于明清,頭發(fā)不可毀傷的祖訓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清朝起于塞北,滿人是馬背上的民族。也許是由于騎馬的緣故,很早就有了結辮的習慣。滿族人的祖先金人,就是剃發(fā)蓄辮的民族,其發(fā)式是“半剃半留”,于額角引一直線,線前面的頭發(fā)全部剃光,線后面的頭發(fā)結辮垂于腦后。究竟這種習慣始于什么時候,保持了多久,現(xiàn)在難以確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宋代就已經出現(xiàn)了。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建炎三年,金元帥府禁民漢服,又下令髡發(fā)不如式者殺之?!薄端问贰酚涊d宋將劉琦抗金事跡時說:“是夕,天欲雨,電光四射,見辮發(fā)者輒殲之。金兵退十五里?!?/p>
大約是祖先有此強迫削發(fā)之先例,幾百年之后,當滿洲的八旗兵勢如破竹地越過山海關,開入關內,推翻業(yè)已腐朽的明朝,確立清朝的統(tǒng)治以后,清朝統(tǒng)治者便開始強力推行剃發(fā)蓄辮制度。1645年,清順治皇帝發(fā)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guī)避惜發(fā),巧詞爭辯,決不輕貸”,臣僚不得論奏剃發(fā),否則“殺無赦”〔2〕。此即為歷史上著名的“剃發(fā)令”。從此,頭發(fā)之去留,不再是個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個倫理的問題,而是上升成了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徹底從精神上征服漢人,是把剃發(fā)作為一種表示歸順的標志,為此,不惜以死要挾,口號是:“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边@對漢人來說,當然無法接受,一縷青絲,不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這是千萬不能剃掉的。為此,漢人奮起反抗,口號是:“寧為束發(fā)鬼,不作剃頭人!”
反抗異常激烈,滿族統(tǒng)治者的鎮(zhèn)壓也異常殘酷。血風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慘不忍睹的歷史悲劇,江陰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頭落地。最悲壯的莫過于“江陰十日”,是年農歷六月二日,江陰人在閻應元、陳明遇的率領下誓死捍衛(wèi)頭上之發(fā),誓死效忠明朝,堅守城池八十一天,殺死清兵七萬五千人,有六萬七千壯士戰(zhàn)死于城墻上下。城破,清軍縱兵屠殺十日,直到滿城殺盡方才封刀。有十七萬多軍民死于清兵刀下,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難。有詩為證:
八十日戴發(fā)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反抗,鎮(zhèn)壓,再反抗,再鎮(zhèn)壓。隨著南明小朝廷一個一個地垮臺,人們光復的希望也一個一個地破滅了。人們不再反抗了,終于接受了滿清統(tǒng)治的現(xiàn)實。而辮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來。隨著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們麻木了,習慣了,不再覺得不順眼,不再覺得它是化外蠻夷之俗了。甚而,辮子乃至成了中國人當然之習俗。人們不但安于蓄辮,習慣于蓄辮,而且講究如何蓄辮,尤其是官宦人家及有錢人家的公子哥兒,飾辮梢以各種裝飾物,目為時尚而招搖過市,串門過戶。文人墨客也以此為吟詠的對象,有一首描寫剃發(fā)蓄辮的對聯(lián)就云:
暮暮朝朝,洗洗刷刷剃剃。
停停歇歇,光光挖挖敲敲。
二百多年后,即當歷史進入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后,中國人有機會可以走出閉鎖的大陸飄洋過海時,他們對于這條垂在腦后晃來晃去的辮子是挺看重的。一代哲人、曾在虎門焚毀鴉片的林則徐在澳門看到洋服時曾鄙夷地說話:“真夷俗也!”這種評價與外國人看到中國人的辮子時所發(fā)出的感嘆恐怕也差不多。但是,洋人的驚異,洋人的譏笑,并不能動搖中國人心中的詡詡自得。因為,這是文明的標志,“天朝上國”之人的象征。
但是,也有人沒有忘記。1851年1月,洪秀全和他的“拜上帝會”兄弟們在廣西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太平天國以反清相號召,又翻出了二百多年前的那筆老帳,在以東王楊秀清和西王蕭朝貴名義發(fā)布的《奉天討胡檄》中宣稱:“夫中國有中國之形象,今滿洲悉令削發(fā),拖一長尾于后,是使中國之人變?yōu)榍莴F也。中國有中國之衣冠,今滿洲另置頂戴,胡衣猴冠,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因此,必須恢復“中原古制”,即恢復漢族的衣冠服飾。太平軍的官兵蓄發(fā)不剃,恢復了中原漢人束發(fā)于頂的舊制。在太平軍,誰的資歷長短,一望頭發(fā)便知,誰參加起義早,留起的頭發(fā)就長,誰參加起義晚,頭發(fā)就短,頭發(fā)的長短,便是參加起義軍先后的最好標志。蓄發(fā)不剃,這是太平軍不同于當時人的最突出的形象特點。正因如此,蓄發(fā)在當時民間往往被俗稱為“長毛”,而清廷官方則誣稱之為“發(fā)匪”、“發(fā)賊”、“發(fā)逆”等等。
自金田起義,太平軍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里,縱橫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數省,其勢如狂飆突進,同時也把蓄發(fā)之制推行至所到之處。在太平軍看來,蓄發(fā)易服,不只是服飾問題,也是是否擁護太平太國的一種帶政治態(tài)度的表示,因此,他們推行起來亦同樣嚴厲,要保住腦袋,就得留起頭發(fā),否則就有可能殺頭。太平軍的狂飆突起,恰如一道劃破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大地的閃電,但是,其來也忽,其去也快,十多年后,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蓄發(fā)易服之舉也就隨之銷聲匿跡了,一切也就暫時恢復了原貌。
在農業(yè)文明時代,人們很難發(fā)現(xiàn)辮子的壞處。但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古老中國的大門在強力下被打開,由于中西方交通的濫觴,有了中西風俗的比較,最早開始與外國人接觸或最早觸及近代工業(yè)文明的某些中國人開始意識到蓄辮是一種陋俗。但是,誰也不敢首先剪掉辮子。大約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起,定居于海外的華人中最先出現(xiàn)了剪除辮子、改易西服者,但均屬于個例,沒有形成風氣。1898年1月,也即農歷除夕,新加坡華人組織華人剪辮會,并登報倡議集體剪辮。此一舉動在海外華人社會中產生了很大的轟動,也引起了爭議。贊成者“有謂辮發(fā)為不雅觀者;有謂辮發(fā)久而不洗即覺臭穢難聞者;有謂辮發(fā)貽害甚大,如機器房中執(zhí)役者一時不慎,致為機器所掣,不免性命之虞者;有謂辮發(fā)或被車輪牽扯,致受輾轉者;有甚謂此物似禽獸之尾者;有謂如鐵鏈之狀者?!币虼耍麄冎鲝埜畹艮p子,“留全發(fā)而短之”。但是,反對者的力量也很強大,特別是一些老人,憂心忡忡,認為一旦剪掉辮子,便會被清政府視為異類,那么,落葉歸根,回國之想就會成為泡影;而且一旦與當地社會發(fā)生糾葛,便很難再受到清政府駐外機構的保護。于是,傳統(tǒng)的力量再次占上風,剪辮的倡議也就擱置下來。一直到兩年以后,新加坡華人終于將剪辮的倡議付諸行動。據《中外日報》1900年6月19日報道:“新加坡一處,已有華人八十人割去發(fā)辮,改換西裝,其余割辮者尚多,約亦即目前矣?!睍r代風尚之所趨,工業(yè)文明影響之所及,終于使剪辮突破傳統(tǒng)的“夷夏之辨”舊圈子,提到了當時世人的面前。
當時的國內輿論,如上海的《益聞錄》、《申報》,天津的《國聞報》,湖南的《湘報》等均報道了1898年新加坡華人倡議剪辮一事。但是,除《國聞報》以“割辮創(chuàng)聞”為標題,揭示其事系首創(chuàng),以“深堪詫異”評論以示驚奇外,其余各報幾無評論。
然而,國內雖無剪辮之舉但并不等于沒有呼聲。1898年夏,主張維新的康有為就大膽地向光緒皇帝提出斷發(fā)、易服、改元的主張。其主張剪辮的理由與新加坡華人大致相同,但他把剪辮提到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和變法維新強國的高度,認為:“斷發(fā)雖始于熱地之印度,創(chuàng)于尚武之羅馬,而泰伯至德,端委治吳,何嘗不先行斷發(fā)哉?”而且,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皆先行斷發(fā)易服”,因此,他請求光緒皇帝在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實施變革之際下令斷發(fā)易服,以“振國民之精神”。
康有為是中國第一個正式向皇帝奏請斷發(fā)剪辮的人。
1903年,《湖北學生界》發(fā)表“剪辮易服說”一文,申述剪辮有利于“強兵強種”之由。1904年,《大公報》又發(fā)表一篇文章,提出中國出洋留學生應該“改裝去辮”,以“便與西人來往”。盡管提出者小心翼翼,把剪辮的范圍限制在去洋留學生之內,但此種議論在當時仍然有“易服改元,革命排滿”之嫌,沒有更多的人敢于去冒這個風險。
但是,以“排滿革命”而自任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卻敢于冒這個風險。辮子和滿裝雖然已經沿襲了近三百多年,但這三百多年的記憶并沒有消失,尤其是那一條被譏為“豚尾”的辮子,依然被許多人視為漢人的恥辱,因此,除掉這條辮子便是與清廷決裂的標志,在鼓動反清、宣傳革命之際,這是動員民眾支持革命的最有力的召喚。早在1895年,孫中山、陳少白等人就在清廷鞭長莫及的日本剃發(fā)易服,以明革命之志。在1903年爆發(fā)的“拒俄運動”中,留日的青年學生紛紛剪掉辮子,以示與清廷決裂。風氣越演越烈,以致去日本留學者均以剪掉辮子為榮。山西同盟會會員景定成(梅九)論述1905年的一次剪辮事件頗有代表性,其云:
山西第二次派來的學生里頭,很有幾位老先生,保守辮子,好像一條生命似的,寧死也不肯剪掉。我一天借著同鄉(xiāng)開懇親會,發(fā)了一段論議,便說道:“這頭發(fā)本是一種煩惱的東西,弄成一條辮子,擱在腦背后,已經不成個體統(tǒng);如今人把他挽在頭上,作了個蓋頂勢,好好一個頭顱,讓他盤踞上面(影射清廷),壓制得全身不爽快(影射民眾不自由),如今請大家下一番決心,痛痛快快地,一刀兩斷,剪除了他(影射革命),不但一頭圓光,而且通身快活,大家有什么顧忌,不肯決然舍去呢!”這一席話,革命同人,自然領會得來,拍掌喝彩地歡迎。惟有那老先生大不快意,背后對人說:“某人什么都好,就是愛勸人剪辮子有些討厭!”〔3〕
留學生歸國后,又把剪辮的新風氣帶回了國內。1903年時,江南一帶,青年學生剪辮者已不乏其人,1903年10月16日的《大公報》所載文章中便這樣形容:“江南之新學國民及留學生多剪去辮發(fā),以為不如此則形式上有缺點也?!碧貏e是隨著二十世紀初年清政府實施新政,各項改革措施陸續(xù)出臺后,蓄辮與一些新規(guī)矩的矛盾越來越大。1905年6月,新編陸軍實行改服制,不少官兵穿上新式軍服后為便于戴軍帽遂將發(fā)辮剪去一束;同時,最早實行警察制度的天津,警察也已“剪去發(fā)辮三分之一”。鑒于學界和軍界剪辮成風,1907年5月6日,經學部奏準,嚴禁學生、軍人剪辮,其中學生“一經查出,即當咨明學部,分別懲處”;軍人“如有不遵定制,改用他裝,以及剪去發(fā)辮等事,無論官僧、兵丁,均即斥革”〔4〕。這是清中央政府關于嚴禁剪辮的第一道命令。此令既出,剪辮之風稍殺。但是,一個新風氣一經傳開,依靠一道行政命令豈能止住?況且,當時每一個明智的人都已經認識到,“中國之發(fā)辮有百害而無一利”,即使清廷內部,一些開明的官員也不再堅持蓄辮,這是時勢之所使然。
1910年10月3日,作為清朝新政產物的資政院第一屆常委會開幕。開會不久,一名叫羅杰的議員便提出了《剪辮易服與世大同》的議案;接著,來自湖南實為革命黨人的議員周震麟又提出《剪除辮發(fā)改良禮服》的議案,資政院議決時認為“兩案之主旨,皆以中國辮裝妨礙運動,朝廷整軍經武,非剪除辮發(fā),改制冠服,不足以燦新天下之耳目,改除驕奢之習慣”〔5〕。最后,以大多數議員贊成獲得通過。資政院關于剪辮易服的議決案一經通過,消息傳來,不管清廷是否批準此案,民間的剪辮便“一時風發(fā)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勢”。但是,這時候的剪辮還是一種自由的選擇,沒有形成強制性的社會壓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各省紛紛響應,革命浪潮洶涌澎湃。與清初強迫漢人剃發(fā)相比較,辛亥革命也把頭發(fā)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征,獨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標志漢人臣服于滿清朝廷的辮子作為革命目標,剪除辮子已經成為去舊圖新的標志。許金城《民國野史》記述道:“無數的漢人都興高采烈地剪去這條奴隸標志的辮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選擇吉日,拜祭祖先,然后莊重地剪除,把辮子燒了。更有聯(lián)合多人同日剪辮,并燃放爆竹,舉行公宴慶祝的?!碑敃r有一名《越風》的雜志載文說:“不剪發(fā)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時髦,走不進大衙門去說話,走不進學堂去讀書?!币粫r間,剪辮的浪潮便如風起云涌,浩浩蕩蕩,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但剪辮潮流是在民國建立以后逐漸擴展的,上海獨立后數月,抵制剪辮的情況仍不斷發(fā)生。當時有人指出:“滬上光復已兩月有余而各界同胞尚有心懷猶移躊躇不剪者。是滿賊之丑俗猶存,民國之聲威有損?!薄?〕上海為當時最開化之城市尚且如此,至于一些偏僻城鎮(zhèn)和農村,抵制剪辮者大有人在,不愿剪辮者不僅僅是滿族貴族,也不只是那些醉心帝制的人,相當一部分老百姓出于一種長期以來的惰性習慣,也不愿意剪掉那條又油又膩的辮子。據《申報》1912年2月19日報道,湖南湘潭縣城“剪辮者已十居其九,聞有一二未剪者不過頑固之鄉(xiāng)愚”,有“一挑水夫尚垂發(fā)辮,該兵士迫令剪去”,結果發(fā)生爭吵推拉,挑水夫受傷致死。有鑒這種種情況,為了進一步根除辮子陋俗,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孫中山在南北統(tǒng)一之后,通令全國剪辮,令云:
滿虜竊國,易吾冠裳,強行編發(fā)之制,悉從腥膻之俗。當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執(zhí),從容就義;或遁入緇流,以終余年?!裾邼M廷已覆,民國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茲查通都大邑剪辮者已多,至偏鄉(xiāng)僻壤,留辮者尚復不少。仰內務部通令各省都督,轉諭所屬地方一體知悉。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該地方官毋稍容隱,致干國紀。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辮尚剃其四周者,殊屬不合,仰該部一并諭禁,以除虜俗,而壯觀瞻。〔7〕
臨時政府的通令,措辭是很嚴厲的,對于在全國范圍內剪除辮子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留辮者依然有之,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人物叫張勛,字少軒,江西奉新人,三十歲時投入清軍。武昌首義時,他正在江南提督任上,駐守南京,被江浙革命聯(lián)軍擊敗后,退守徐州。此人頑固不化,清帝退位后仍表示忠于清室,所部禁止剪辮,被稱為“辮帥”。1917年6月14日,張勛帶領數千“辮子軍”開進北京;7月1日,張勛擁溥儀復辟。這一下,京城很多剪辮子者都慌了,有歌謠云:“不剪辮子沒法混,剪了辮子怕張勛?!币粫r間,假辮子風行北京城。
誰知,真假辮子僅僅風行十二天。7月12日,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組織的“討逆軍”便攻入北京,張勛惶惶然若喪家之犬,狼狽逃入東交民巷外國使館,宣統(tǒng)皇帝溥儀再次宣布退位,一場鬧劇很快收場。又有歌謠云:
宣統(tǒng)回了朝,禿頭要開瓢。
宣統(tǒng)跑了,禿頭好了。
關于辮子的歷史,中國人被折騰了近三百余年,至此終于劃上了一個句號。
注釋:
〔1〕《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
〔2〕蔣氏:《東華錄》。
〔3〕景梅九:《罪案》,《辛亥革命》第2冊。
〔4〕《光緒朝東華錄》。
〔5〕《大公報》1910年12月24日。
〔6〕《申報》1912年1月1日。
〔7〕《命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