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建
吃啥補啥(即以臟補臟)這一說法由來已久。至于這種說法是否科學,目前尚無定論,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可信性、合理性、科學性、實用性。下面不妨淺顯的論證探討一下。
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中有“以胃治胃,以心歸心,以血導血,以骨入骨,以髓補髓,以皮治皮”的說法,這應該是古代中醫(yī)藥學對吃啥補啥說最具權威性的論述。
回到現(xiàn)代,用現(xiàn)代的營養(yǎng)學和醫(yī)學進行考察,也可以證明這一說法的正確性。舉一些例子,比如:①畜類心臟中含有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一定量的硒。我們知道,缺鐵嚴重會造成貧血性心臟病,維生素B1可預防心臟腫大,人體缺硒則會導致“克山病”的發(fā)生和心肌壞死。②畜、禽的血液中含有豐富的鐵(雖然“有效鐵”較少,但因其數(shù)量充足,利用價值仍較豬肉為高),它同樣可被人體利用而預防缺鐵性或營養(yǎng)性貧血。③禽類的肌胃外有一層胃角質層,即肫皮,其主要成分是酸性黏多糖——蛋白復合物,對人的胃有養(yǎng)護和治療作用。④動物的肝臟(如鴨肝、豬肝、魚肝等)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對人起到補肝明目的作用,它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可以防治脂肪肝。⑤畜、禽的骨髓中含有很多的鈣,所以骨頭湯也就能用來為人補鈣,從而防治佝僂病、軟骨病和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⑥畜類的腦中含有豐富的腦磷脂、卵磷脂和膽固醇,這些物質在人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畜腦可補人腦(當然也不可補太多,否則會由于膽固醇過高而患一些心血管疾病)。還有一個最顯而易見的實例,那便是食用過多的動物油脂后,會使人體脂肪蓄積,導致肥胖。
在現(xiàn)在的中醫(yī)藥理論中不乏吃啥補啥的說法,比如“豬肚味甘,性溫,能補益脾胃”;“豬肺對肺虛咳嗽有一定的療效”;“鵝血性平,味咸,有促進人體血細胞生長的作用”等等。
當然了,吃啥補啥也并不是絕對的,有的器官如果被人食用,則可能會患病或中毒。如雞肺、青魚膽、鯉魚膽、鲅魚肝等。因為雞肺有明顯的吞噬功能,它吞噬吸入的微小灰塵顆粒,肺泡能容納進入的各種細菌,在烹調(diào)中有些嗜熱病菌不能完全被殺滅,人食入后則會患病。青魚、鯉魚、鳙魚、草魚的魚膽有膽毒,鲅魚的肝有魚油毒和麻痹毒素,鱔魚的血液有毒,這些都不可食用,否則將引起食物中毒事故。最需要提的一點是現(xiàn)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的吃豬腎壯陽、補虛之說,這種說法的理論依據(jù)也是吃啥補啥說,但事實上它不屬于吃啥補啥范疇。為什么呢?我們知道,豬腎是豬泌尿系統(tǒng)中的一個器官,功能是生成尿液,并非生殖器官。人的腎也并非生殖器官,是生成和暫存尿液的,如果據(jù)吃啥補啥原理推斷,豬腎頂多能補人的腎,發(fā)揮通膀胱,利尿的作用,卻如何能聯(lián)系到生殖方面而壯陽、補虛呢?如果聯(lián)系到生殖方面,則補的應該是睪丸了。所以,吃腎壯陽說不太合乎事實,也不合吃啥補啥說。
通過以上實例,我們可大致給“吃啥補啥”下一個定義(或者說“吃啥補啥”的原理),即:由于動物的內(nèi)臟、血液、腦等各部位(統(tǒng)稱副產(chǎn)品)與人們相應器官所含營養(yǎng)物質相近或相同,所以一般在無毒、無害、可食前提下經(jīng)過烹調(diào)加工并經(jīng)人體食入后可補人體對應的器官,或防治這些器官的病變。
世界上沒有完全的絕對,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弊,以上論斷純屬一家之言,望有不同意見、觀點的同行不吝指正,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