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忠懋
福州有一種傳統(tǒng)風味小吃叫“鍋邊”,系用大米、香菇、蟶干、丁香魚(學名日本?、小海鱼iL10 cm左右,圓柱形)等制成。制法為:燒一大鍋水,將大米醬舀起,繞鍋邊一圈澆勻,蓋上鍋蓋,約煮幾分鐘見鍋邊漿起卷時便可鏟入水中。鍋中加入香菇、丁香魚、蟶干、蔥、蒜等,調入蝦油、蝦糠湯,煮沸即成。它也叫“鼎邊糊”。我到福建旅游,在福鼎街頭吃過,不過攤主制作十分簡陋,根本不在鍋邊澆米醬,只在湯中加點米粉做成糊糊,加點小魚、小蝦。這樣的小吃只能果腹,毫無特色與風味可言。
“鍋邊”這一名稱很能體現出它是利用鍋邊來制作的。這種風味小吃可以當飯吃,不需另外再烹菜。
這使我想起天津的“貼餅子熬小魚”來,它又名“貼餑餑熬小魚”?!百N餅子”也叫“糊餅子”,一鍋能做出飯和菜:小雜魚煎過,加醬油、蔥、姜、蒜、料酒,倒入清水,煨熟;玉米餅生坯貼在鍋幫四周,再熬10分鐘,改用小火熬5分鐘。魚湯中淋入濕淀粉勾薄芡,把玉米餅鏟下。由于魚餅同鍋,熱氣混合,餅有魚鮮味,魚又透出玉米清香,所以吃來滋味鮮美。馬季是天津人,他對玉米面有深厚感情,平時隔三岔五熬點玉米粥,蒸個窩頭什么的。他愛吃家鄉(xiāng)寶坻的“貼餅子熬小魚”。天津近海多產魚。百余年前,熬魚不用油煎,是魚和菜一層層地鋪在鍋中,放水和鹽,如有香油,則滴上幾滴。它是天津最有鄉(xiāng)土氣息的食品,離家的游子只要聽到它的名字,懷鄉(xiāng)之情就會得到慰藉。近年,這一不起眼的食品登上了大雅之堂——有的大酒家里能吃到它。
類似“貼餅子熬小魚”的小吃膠東也有,用的是小黃花、小鳘魚,大鍋內用豬油半煎,放蔥姜、醬油、鹽及味精,清水熬。同時把捏成圓餅形的玉米糊貼在鍋內。在膠東,它叫“魚湯濺餅子”。
蘇北的米飯餅制作時也是貼在鍋邊的,它用的是碎米頭子,碾磨成細如砂子的糙米粉,用它發(fā)酵,做成餅子,貼在鍋邊(鍋底有水),加蓋蒸烘。由于有酵,熟后略為漲大,故又名“漲餅”。美食家汪曾祺在小說《故里雜記》中寫到李三的鄰居是位賣糜飯餅子的,這餅米是怎樣制作的呢?“糜飯餅子是米粥搗成糜,發(fā)酵后在一個平底鍋上烙成的,一面焦黃,一面是白的,有一點酸酪的甜味?!泵语堬炞蛹疵罪堬?,由于發(fā)酵過,味酸而甜,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汪先生是蘇北高郵人,所以讓他來敘述米飯餅是得心應手的。上海多蘇北人,所以上海是能買到米飯餅的,不過不像從前,餅是“貼”在鍋沿上,而是改用平底凹鍋,這便讓餅子“擺”在鍋底了??墒峭粝壬f舊時是用平底鍋,我有點不解,因為不論解放前還是解放后上海所見都是那種大鑊子。米飯餅單吃很少,通常都夾上油條。
湖北江漢平原也有類似的食物,叫“發(fā)米粑”,發(fā)酵米漿與熟芡、白糖攪勻,將吊漿加進去,發(fā)酵。平底凹鍋內周圍刷上麻油,鍋熱后把米漿一勺勺地舀入鍋的四周,加鍋蓋,烙5分鐘待米粑底部褐黃時鏟出。它柔軟清香甜美,易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