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潤泉
(一)杏仁茶及其他
30年代長沙南門口有一個賣杏仁茶的擔(dān)子,主要定點在南門口,有時也上、下移動,北到古道巷口子上,南到社壇街,不遠(yuǎn)走。一頭是一個擂缽及碗盞、糖罐和幾個裝牛骨髓炒面等的磁壇;一頭是一個火爐(連風(fēng)箱),一只擦得金光閃閃的大銅壺。杏仁茶由去皮巴達(dá)杏仁用木棒細(xì)擂出來帶渣的生的半流體,食客來了取出一只小碗,一小勺杏仁漿和一些綿白糖,沸水一沖杏仁香氣四溢,一邊喝一邊還可以輕輕咀嚼。牛骨髓炒面是另一種產(chǎn)品,用牛髓油與炒熟的小麥磨成粉調(diào)制的,可咸可甜,因下了桂枝粉,所以并無N?。炒艘酝膺€有豌豆粉,(豌豆炒熟,磨成粉用篩子去殼,吃法也是加糖用開水沖,食具是一條二寸長半寸寬的竹片,削得精光精光的,那時候沒有使用一次性食具的習(xí)慣,吃完后洗凈再用。這個最受兒童歡迎的小食現(xiàn)在已無出售,自己間或做一點豆粉沖藕粉或拌糯米湯圓吃,豌豆粉極精,500g豌豆炒去水分,磨碎后還要篩去豆殼去牙胚,只能得50%凈粉。另有杏酪,是去渣的,江浙一帶盛行,長沙少見。
(二)糖坊里的芝麻糖
湖南許多縣、市、大集鎮(zhèn)都有糖坊,手工生產(chǎn)谷芽糖、麥芽糖稱飴糖(不生產(chǎn)紅菇糖、玉米糖),銷路很廣。制面點(如包子、涼發(fā)糕)要它,藥店要它;菜館餐廳要它(制糖色);糕點作坊要它制雜糖(交切片、寸金糖、酥糖)等。這都是提供原料,利潤小。因此,糖坊自己也生產(chǎn)成品。將飴糖加堿,制成筆桿子糖、扯麻糖、排糖、姜汁糖等,從事批發(fā)。其中扯麻糖最有特色。扯麻糖是軟糖,其余都是酥脆硬糖,含堿份量不同。軟糖就可以扯,一塊6cm長的長方形糖塊,各執(zhí)一頭,象拔河一樣向兩端拉(用力要勻)可以扯到一丈多長。這些糖都有一定的季節(jié)性,例如排糖,八月中秋,扯麻糖在陰歷6月30日以前一塊也買不到,到了7月初一,天一亮滿街都是叫賣聲。
“扯麻糖,扯麻糖,一扯扯得丈多長”。
扯麻糖只有長沙有,每塊一個銅元,十塊七個銅元,這糖賣到9月重陽就嘎然而止。它的特色是芝麻必須炒香才用。
筆桿子糖一年四季都有買,以桃源陬市的最好,直到現(xiàn)在還是名優(yōu)土特產(chǎn)。扯麻糖則在上世紀(jì)50年代中期,完全地劃上了句號,現(xiàn)在60歲以上的人才知道。
(三)南門口的結(jié)麻花
舊長沙南門口是一個大市場。過去說:“南門到北門,七里又三分”,是過去長沙舊城市兩條大街的結(jié)連體。結(jié)麻花,全部由小孩子兜售,是一種7cm×2cm×1cm的矩形小塊,油炸品,堅硬如鐵,但香甜無比,民謠:“一把結(jié)蠶豆,兩塊結(jié)麻花,邀個醮(窮)朋友,南門口吃到北門口?!?/p>
結(jié)麻花為什么耐吃呢!主要是重糖,不發(fā)酵,高筋面粉與優(yōu)質(zhì)“北流糖”粉按5∶4的比例反復(fù)揉搓,切成上述大小,炸二次,制作時宜放適宜小茴增香。糖經(jīng)過油炸,呈深黃色,不美觀,好吃不好看。
(四)凍米籮子
五六十年代的“人參米”始于1932年,由上海傳入的,在黃興南路(當(dāng)時叫南門正街)中段的一個矮小門面,用大塊白布包圍起來,名叫“凍米大王”,每顆有半粒蠶豆大,其白如雪,又甜又香,比炒的凍米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當(dāng)然價錢很貴,況且并不走街串戶。為小孩子所熱愛的還只能是每天不論晴雨,敲著前來叫賣的凍米籮子了。這擔(dān)子很大,但重量很輕,一條扁擔(dān),兩個篾簍,前面的簍上有一個圓盤,上有很多糖果:其中蠶豆不用秤,炒豆類用升量,其他以“件”計,除炒米坨、炒米糕、五味梅、五味姜等之外,還有小件的薄荷亮子糖、姜汁坨、炒芝麻(包裝成牛角形的紙袋)、肉桂糖等約20余種。凍米也有兩種,一種是糯凍米。即使有了南門正街的凍米大王后,小擔(dān)子上的仍然走俏。老祖母們常常不用小販的米升,而用自己的公平升,一次買幾升放在石灰壇子里,我小時候并不喜歡吃,因為不甜,現(xiàn)在已過去了70多年,卻很想它。
(五)醬菜擔(dān)子
舊長沙市東西南北四門各有1至數(shù)家醬園,墻壁上大書一個“醬”字,不識字的人也認(rèn)得此字。但畢竟還是不太方便,于是不論春、夏、秋、冬,天晴落雨,醬菜擔(dān)子的叫賣聲就如同音樂一樣響徹街頭巷尾了。70多年前的事了,我仍然清晰地記得:
“豆瓣醬、辣椒醬、辣椒油;芝麻醬、芝麻油;紅貓魚、糟貓魚、辣椒貓魚,三個銅元買二片的五香臭貓魚;湘潭來的好原醬、甜面醬、紫油蘿卜紫油姜,甜晶子、堿大蒜、甘草梅子蒜苗子……買啵!”其實,不叫也罷,因為大街小巷早記得清清楚楚了。這里要說明一下,分明是豆腐乳,為什么叫貓魚呢?長沙過去講迷信不許說龍、虎、鬼這三個字(下午可以說龍與鬼二字,虎字永遠(yuǎn)一律以貓代之),這事大人容易,小孩就難,于是恐嚇小孩說:“龍虎鬼門關(guān),一日打三餐(次)”小孩就牢記了。龍叫蛇、長信子,大王菩薩,鬼稱田幾畝(厶),只有虎必稱貓,因此長沙府(相當(dāng)?shù)匚瞄T所在地)叫貓正街,貓后街,豆腐乳也叫貓魚了(乳的長沙話與魚相近),現(xiàn)在早已不禁,否則“反腐倡廉”變成了反貓倡廉,豈不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