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 靜/文
問答之五十五領會
修道者所修的是心神境界的清凈自然。然而修道者畢竟也居于塵俗之中,既要從塵俗中獲取生活必需的物質(zhì)條件,也要同世間的人事來往,凡此種種,又在一定程度上干擾著心神的清凈,這就需要修道者去妥善的處理它。這個妥善處理的過程,也正是鍛煉修道者心神居中狀況的過程;也正是這個過程在迫使人們反省自己的人生觀并逐步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從而逐步改變自己的處世方法。因此這個過程就是漫長的,甚至要貫穿整個人生。常人的處世態(tài)度總是過分務實的。也就是說常人為人處事往往以個人的既得利益為行為標準,而不顧及這既得利益極有可能導致長遠利益的喪失與整體的混亂。對修道者而言,就必須正確對待既得利益的適可性,要知足知止,否則就會因過分的占有而變益為損了。但是,若修道者誤以為寡欲就是要避免占有,絕對的拒絕物質(zhì)的獲取,或強調(diào)絕對的與世隔絕,那無疑是從一個極端趨入了另一個極端。要知道,任何極端的思想及行為都是失中的表現(xiàn),都會導致混亂。就若天道以其永恒的中態(tài)而統(tǒng)御著萬物,但天道并不是離開萬物而單獨存在。所以先天與后天是并存的,而不是截然分割開來的。修道者要以中態(tài)的心神對待事物,而不是要與事物絕對的割絕,這才是對天道的正確效法。天道以其既不過度、又無所不及的永恒中態(tài)統(tǒng)御著宇宙,所以宇宙萬物的規(guī)律性就不會產(chǎn)生絲毫差錯。世俗間的人處世待物往往容易太過,而有的修道者往往又會有所不及,其實這兩者都是失中的表現(xiàn)。修道就是修一個“中”態(tài),這中態(tài)的心神才是自然的清凈,否則也就清凈不下來。因此,無論是修道者也好,世間的常人也罷,都必須以中為標準而時時校正自己的思想,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處世避免過分務實,修道避免過分務虛,這樣才能在虛實之間處中而行,而不致趨入任何極端,陷入誤區(qū)。這樣我們也就知道,精神領域的教化是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放松的。否則那過分務實者就會失于實,過分務虛者也會失于虛。然而歷來世人總是重于過分的務實,總以為那既得的利益才是人的實在利益。也正是這種過分務實的態(tài)度,才導致了人際關系的不和諧,更在那既得利益的驅使下,積累了可以導致互相摧毀的技術與能量。若人類不能從先圣們“該干什么”的教化中去及時的規(guī)范自己的心態(tài),那失中的心態(tài)就會以“能干什么”的能力毀了人類自己。
人們對待財富的態(tài)度,就應該像對待藥物的態(tài)度一樣:適當?shù)姆盟幬锟梢跃热嘶蠲?,過分的服用藥物可以致人死地。所以人們就總結說,是藥都有毒。財富對人也是如此。人們?nèi)绻荒苓m可而止的對待財富,那過分的財富就極有可能衍化為間接或直接的殺人兇器。若就飲食之養(yǎng)生而言,飲食的不足可以使人衰弱無力,營養(yǎng)的過分同樣會導致循環(huán)性疾病。因此,人們對待飲食的態(tài)度也應當將其同藥物一樣來對待,而不能放縱自己的食欲去貪婪的攝取。要知道,人之所以需要飲食,是為了生命活力的延續(xù),但絕不是充當造糞機器,更不是要以飲食葬送自己的生命軀體。如果有人以為人之所以長了一張嘴巴就是為了飽食美味,那可是對嘴巴職責的嚴重歪曲,更是對造物主的庸俗違背。那些信奉不食美味就是吃虧 ,從而不擇手段的胡吃海喝者,他們吞噬的不僅是自己的肌體,也吞噬了自己的靈魂。
就實用主義而言,不僅世人存有過分的務實性,在修功的人群中也同樣存在著貪圖實用的孽根。有些人由于在功利場上競爭失意而遁入空門,試圖擺脫塵世的煩惱;有些人因病魔纏身而寄希望于修道以戰(zhàn)勝疾病。這作為參與修道的原因,一般說來倒也無可厚非,但在已經(jīng)開始修道后,若不能在首先明理的情況下將思想境界放得更為遠大,便會被實用主義的迷網(wǎng)圍困,執(zhí)意追求的目標就難以真正達到。只有在首先明理的情況下,以誠信之心來轉變自己的世界觀,自然而然就會在不求之中達成所求。而那些專以功利目的而修功的人,也可能會借修道之名妝扮一下自己而騙得一時的名利,但終將會被人所不齒。因此,修道者就不能存有急功近利之心,也無須八方尋求捷徑巧法,而必須首先從“窮理”上入手。如果不能首先明理,即使入了門,也會在眾多的疑難中無所適從,甚至極有可能誤入岐途,事與愿違,豈不悲哉。
修道者對待病患的態(tài)度不是以強力攻擊或鎮(zhèn)壓,而是以中和場勢予以感化。強力攻擊只能破壞外在的形式,中和感化則能改善其內(nèi)在的實質(zhì)。所以培養(yǎng)心神的中態(tài)場勢就是修道者的唯一宗旨。當這中態(tài)場勢被成就時,它就能無所不入,無所不御,從而使失衡的生理機能處在中態(tài)場勢的統(tǒng)御下,逐步的加以調(diào)整為和諧平衡。在這調(diào)整的過程中,就會形成“損有余以奉不足”的變化,使那些失去平衡的極化瘀結,如冰雪消融般的化解而趨于平衡的運化,病患的性質(zhì)就得到了改善,變惡為善。如果修功者以強攻的方法去破壞病患,病患的本質(zhì)不但沒有改變,反倒破壞了它帶病工作的能力,更有可能使單個病灶分解為多個病灶而加重了病患。因此,修道者的中態(tài)心神就是對待所有疑難問題的萬能法寶。這法寶能化解任何形式的矛盾,無論是心理性的或生理性的,也無論是生態(tài)性的或社會性的,只要能處中相待,都能得到妥善的解決,這就叫不治之治。如果失中而施以巧法,那就會形成“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的惡性循環(huán),其結果是治也不治。守中之治簡且易,巧施之治繁且難,然而人們大都愿以那繁難且無效的巧法去治末,卻很少有人能以這簡易且有效的方法來治本呵!但愿世人皆能重新認識先圣們所留給我們的萬能法寶,并能誠心誠意的運用它,相信它一定會在所有領域都給我們帶來不可思議的良好效果。
問答之五十六領會
人雖為萬物之靈,但卻也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只不過人的靈性為萬物之最而已。所以,人也像萬物一樣,存在著各不相同的特性,這不同的特性不僅表現(xiàn)在生理方面,也表現(xiàn)在心理方面。這些各不相同的特性都是屬于后天的、現(xiàn)象的。但作為人的先天心性而言,所有的人都又是一樣的。因此,當人們以后天的識神去認識事物時,則能顯示出認識能力上的差異,但是若從收斂后天的意識使其歸于先天的元神狀態(tài)而言,意識敏捷者就往往會比意識不敏捷者更困難一些。然而一旦意識敏捷者能有效的收斂意識活動而呈現(xiàn)為元神時,雖然他與意識不敏捷者的元神都直覺到了同一個天道,但二者又會對這同一天道有領悟程度上的深淺差異。這領悟程度上的差異不僅表現(xiàn)在心理方面,同時也表現(xiàn)在生理方面,運化深者領悟深,運化淺者領悟淺。但這運化層次的深淺,又決定于他們對道的領會及信守的程度,所以在修道的內(nèi)境中,心理與生理就直接融同為一了,也就是達成了因與果的合一。當然,人的后天生理素質(zh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自己所能形成的運化程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道根的深淺,或經(jīng)絡是否靈敏。修道者所采用的是以心理影響生理的方法,所以修道就是修心神,是將被世俗所習染了的識神再調(diào)理為無可染的元神,以元神的統(tǒng)御力去調(diào)理人體的生理順序。人體的生理順序之所以會混亂,那是由心神的混亂所促成的。也就是說人的心神由于過分的被俗間事物所引誘,從而使它由先天的自然狀態(tài)變?yōu)榱撕筇斓姆亲匀粻顟B(tài),引誘越深越雜,其混亂的程度也就越嚴重,對身體的擾亂也就越嚴重。而心神的混亂程度又往往表現(xiàn)在日用常行中。所以,一個人行為的端正與否,就反映出其思想的端正與否。因此,在日用常行中時時注意修正自己的處世行為也就是在端正自己的思想,這同樣也是在修道。果如此,即可從整體上成就自己的道心。而表里不一者就不足以成就真正的道德,這是由于道與德的關系就是體與用的關系,人們怎能以為那些德行差的人會是真得道的人呢?這修德而及道的方法,就是借用而及體的方法,也是由末而達本的方法。但修德行又必須有一個德行的標準,否則的話,也就無從知道自己的德行究竟應該怎樣修。就會自以為是在行善,殊料反倒不一定能真正起到善的效果。只有處中,才是和善。因此修道者的德行就是處中,既不過分,又無所不及。
由于人的后天智慧是有差別的,所以自己就要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勉強去作那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更不能心懷嫉妒或輕視他人。但作為先天之性來講,大家又都是平等的,并沒有貴賤高下之分,只要能守中皆是真人。若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后天能力,偏要去追求自己力不能及的目標,那就極有可能生出失中的心態(tài),或是嫉妒,或是失意,或是輕視,或是憤恨……,其實這些心態(tài)對自己毫無益處,只能使自己更加煩惱混亂。人生道路本如江海波浪一樣有起有伏,實乃正常。因此,當你身處順境時萬不可忘乎所以,也不可因身陷困境而悲觀喪志,而只能以平常心待之,那些起伏就會趨于平緩而呈現(xiàn)為諧調(diào)。否則的話,就會導致那正常的起伏變?yōu)榉钦5幕靵y。雖然說人的后天智慧有靈鈍之別,但若都能誠信守中,各自的心神便會由不同的惰性向靈性轉化,就若膠狀物逐漸溶解為液態(tài),從而呈現(xiàn)出靈敏的波動能力來,這靈敏的波動能力就是人的靈感智慧。所以修道并不是將人由智變成愚,而是自若愚的無為中成就大智。這大智會對后天事物有更深刻的洞察力,能從各種后天事物的表象中頓然靈悟它們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同一性。這種靈悟就是使一般人所感到迷惑不解的靈感或直覺,這直覺能力就不同于一般人的后天相對邏輯思維的聯(lián)想能力,而是無前后彼此之分的,整體混一的無相對的直接驗證。邏輯思維能力是追隨著事物變化的現(xiàn)象過程,對因果關系作動態(tài)的盲目外在聯(lián)想;直覺能力是在靜態(tài)中對因果關系作混一的內(nèi)在直證。所以這直證的能力就令邏輯思維者感到不可思議,這就叫“不知之知,是謂大知”。這大知就是以大公的忘我心所成就的 ,而那些執(zhí)著于小我的小智慧不放者就難以呈現(xiàn)。所以叫“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先天神奇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