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航天邁向新高度——空間站、深空探測、可重復使用火箭、載人登月……這些關鍵進展將如何塑造未來?
2025年,中國空間站執(zhí)行兩艘載人飛船(神舟二十號、神舟二十一號)和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九號)的發(fā)射任務。值得關注的是,計劃運送昊龍貨運航天飛機去空間站的朱雀三號將進行首飛,計劃運送輕舟貨運飛船的力箭二號也將奔赴太空,開啟“國家任務+商業(yè)補充”的創(chuàng)新運營模式。
中國空間站計劃開展百余項科學實驗,重點包括航天醫(yī)學研究、微重力流體物理實驗,以及空間材料科學實驗等。這些實驗成果將為未來的深空探測和地面工業(yè)技術發(fā)展提供關鍵數據支持。
第四批航天員(含我國首次從港澳地區(qū)選拔的載荷專家)正按照既定計劃有序開展訓練,在取得飛行資質后,將被納入飛行乘組的候選范圍。港澳航天員作為載荷專家,預計最早將在2026年首次執(zhí)行飛行任務。
2025年被稱為中國“商業(yè)火箭首飛元年”,將有多款新型火箭亮相,包括朱雀三號(國內首款不銹鋼可復用液體火箭)、力箭二號(低成本運輸貨物的中型火箭)和天龍三號(目前運力最大的商業(yè)液體火箭)等。
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2025年是關鍵籌備年。目前已公布望宇登月服和探索月球車的設計方案,這些裝備正在進行各項測試。新一代載人飛船夢舟和月面著陸器攬月也已進入初樣研制階段,為未來的載人登月任務奠定基礎。
在完成“繞、落、回”三步走目標后,中國探月工程將進入新階段。未來將以載人登月為跳板,建設“勘、建、用”一體化的月球科研站,推動月球資源利用和深空探測技術的融合發(fā)展。
下一期,我們將開啟一場奇妙的AI探索之旅:AI負責處理的原始數據是如何收集、整理和存儲的?我們如何通過算法訓練AI模型?大模型為什么不會數數?人工智能到底會不會做幾何題?AI在醫(yī)療領域有哪些應用?AI在智慧氣象領域又有哪些表現?從理論架構到實際應用,從歷史智慧到前沿科技,期待與你探索這個充滿智慧與創(chuàng)新的AI世界!
(責任編輯 / 趙鶴立 美術編輯 / 徐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