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植物學(xué)家考證,木姜子樹是中國特有的樟科香料植物,起源白堊紀(jì)時期。木姜子屬植物在我國約有70種,南自海南,北至河南均有均分布,但主要生長于西南和華南海拔500米左右的溫暖山區(qū)。無論是花、葉、果實,還是根部,都散發(fā)著濃郁的檸檬、姜及花椒混合的香氣。
由于品種多,各地的叫法也不同。云南、貴州及四川等西南省份稱木姜子為胡椒,湖北省叫山胡椒,廣東省稱作山蒼子,浙江省叫山雞椒,福建省則稱賽樟樹,在臺灣泰雅族語言中木姜子稱作馬告或馬奧,有綿延繁衍、充滿生機之意。
木姜子是木姜子樹結(jié)的果實,形如小粒的綠色珍珠。聞之有一種類似檸檬的迷人香氣,用手指輕輕地碾碎后散發(fā)的香氣更濃。由于深藏在大山之中,這個古老而神秘的香料以前是偏遠(yuǎn)地帶及少數(shù)民族朋友的最愛,在內(nèi)地卻幾乎聞所未聞。只是近十幾年,隨著交通便利、資訊發(fā)達(dá),才被居住在城市的人士所知。用木姜子調(diào)味的菜品帶來的特殊香氣也逐漸被人接受。
在云南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哈尼族、彝族、苗族及布依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飲食文化中,木姜子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
在保山,醬浸木姜子是一道極具特色的美食。人們將新鮮的木姜子輕輕拍破,加入適量的鹽和生抽,略腌片刻,再搭配上蒜泥一同食用。這種做法看似質(zhì)樸簡單,卻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木姜子的原生態(tài)本味。當(dāng)一粒粒宛如珍珠般的木姜子在口中咀嚼時,清辛、微麻的滋味瞬間在味蕾綻放,還伴隨著檸檬般的清新香氣,令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而在芒市,核桃仁舂木姜子別具風(fēng)味。這里采用了滇菜特有的烹飪技法——舂,將核桃仁、木姜子以及其他調(diào)料一同放入舂臼中舂碎。在舂的過程中,木姜子與核桃仁的香味相互交融、彼此滲透,形成了一種獨特而美妙的滋味。
蒙自的木姜子牛干巴也別有一番風(fēng)味,把牛肉切成細(xì)絲,用木姜子、辣椒及大蒜一同炒制,待涼后食用,口感更佳。紅河州的木姜子炒牛肉,則是新鮮牛肉與木姜子的完美搭配。臨滄的木姜子五花肉是將豬肉切塊后,加入木姜子等香料燒制而成。此外,木姜子雞、木姜子燒魚等也都是木姜子風(fēng)味的特色佳肴。
值得一提的是,木姜子的白色花朵同樣可以食用,而且香味比果實更加濃郁,辛辣味也相對減少。在云南怒江,怒族和傈僳族人民就有食用木姜子花的習(xí)慣,他們以獨特的方式將木姜子花融入日常飲食,讓這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木姜子無論在四川彝區(qū)、貴州布依族與仡佬族聚居地,還是湖南的苗寨和侗家,以及鄂西的土家族聚居地,甚至遠(yuǎn)在臺灣的泰雅族中,都被奉為調(diào)味圣品。
苗族話叫木姜子為“酸湯菜果”,而讓木姜子發(fā)揚光大的是近年大行其道的酸湯魚火鍋。直接放入十幾顆,那熱氣騰騰的酸辣味混合著木姜子的香氣令人難忘。正如苗族民歌所唱:“最白最白的,要數(shù)冬天雪;最甜最甜的,要數(shù)精甘蔗;最噴鼻最美的,要數(shù)酸湯魚。”木姜子也是苗族人炒菜、蘸水不能缺少的調(diào)味香料之一。生活在湘西張家界的苗族人在每年秋收后必食禾花魚。禾花魚是將養(yǎng)在稻田里的鯉魚開膛去內(nèi)臟后,用剁碎的辣椒、山柰、木姜子粒與鹽腌制一個月后,用文火油煎或火烤,使木姜子特有的辛辣鮮香溢出,浸入魚肉。
在貴州都勻有一道美食木姜雞,是把木姜子、大蒜、生姜、青椒爆香,再放入雞塊,用猛火爆炒而成。吃起來香辣爽口,潤滑鮮嫩。
在鄂西土家族地區(qū),只需把新鮮的木姜子果實洗凈,稍加晾干后,加入蒜末、鹽、辣椒和香油拌勻,放上一天,就是一道下飯、佐酒的開胃小菜。
四川彝族人不僅喜歡用木姜子的果實調(diào)味,還將木姜子干燥的樹根作為最重要的香料。他們將之稱為“木枯”,那看似普通的樹根,有“彝族的味精”之美稱。彝族人認(rèn)為木姜子根的香味比果實更濃郁,而且還具有鮮香。在制作用小乳豬為原料的砣砣肉、酸菜與高山土豆同煮的酸菜土豆湯及青椒、豬雜油等灌制的風(fēng)干青椒香腸時,配上用小刀背刮下的木姜子根粉末,頓時滿堂生香。無獨有偶,云南布朗族的涼拌火燒肉是把當(dāng)?shù)厮追Q的冬瓜豬刮除毛后,整只帶皮用點燃的山茅草燒至表皮呈褐黃色,在內(nèi)部約七成熟時切成大片,拌入鹽、辣椒、花椒等調(diào)料,最后再刮下木姜子根的碎末一齊食用。
在臺灣,木姜子(馬告)是新竹縣原住民泰雅族同胞的基礎(chǔ)香料之一。他們利用木姜子(馬告)如同四川人使用花椒一樣廣泛,又變化無窮。除了用木姜子(馬告)制作腌姜、喜納卷、馬告刺蔥煮雞蛋等開胃鹽漬小菜,還可以制作馬告鹵牛肉、馬告火烤豬肉、馬告燎燒鴨等腌烤及灌香腸等肉類。馬告刺蔥木瓜雞湯、馬告刺蔥炸雞塊、椒鹽馬告溪哥魚、馬告清蒸魚、馬告小魚干炒辣椒等都是泰雅族的招牌菜。最具特色的是把木姜子加在甜品中,如馬告果凍、馬告檸檬愛玉、馬告冰沙及馬告酥等。而在馬告咖啡飲品中,它的香氣會隨茶和咖啡的熱氣飄散。
無獨有偶,把木姜子添加在各種飲料中的還有侗族人。每逢春節(jié),在侗族村寨獨特的油茶中,木姜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被譽為“侗族咖啡”。在嶺南一帶,人們喜歡用木姜子的花蕊泡茶。其實木姜子的花也可以食用,且香味更濃郁,同時少了辛辣。
如今,市場上見得最多的是利用木姜子花和干制的果實經(jīng)過蒸餾等科學(xué)方法加工而成的木姜子油。木姜子油使用方便且省時省力,具有除膻祛腥、提味增鮮的功效。在涼拌折耳根、拌豆豉、炒酸菜、酸湯火鍋及水餃、米粉或面條中只需滴入2~3滴,立顯風(fēng)味。最好在成菜后期加入,以保持香氣持久。
從白堊紀(jì)的巖層中走來,木姜子穿越億萬年的時光,在西南的云霧里凝結(jié)成一顆顆碧玉般的果實。它曾是山民灶臺上的私語,是少數(shù)民族舌尖的密碼,如今卻在現(xiàn)代都市的煙火中悄然綻放。當(dāng)現(xiàn)代都市的霓虹映照著玻璃瓶中的木姜子油,那些散落在方言里的異名——馬告、山蒼子、賽樟樹——便化作星子,在文明的長河里連綴成璀璨的銀河。
編輯|張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