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剝制動物標本在博物館陳列展出中是非常重要的直觀教具,能真實地反映動物的形態(tài)特征和身體結(jié)構(gòu),使展覽陳列內(nèi)容更加生動形象,是博物館自然展示與科普教育的重要資源。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館藏剝制動物標本的多樣性比較豐富,有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五大類群。館藏剝制動物標本數(shù)量共166件157種,隸屬于28目64科143屬。其中,珍稀瀕危動物標本種類較多,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9件64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9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45種;此外,有IUCN極危物種4種,野外滅絕1種,瀕危物種11種。為妥善管理和養(yǎng)護珍貴的館藏剝制動物標本,文章提出了預防性保護措施,以延長其使用壽命。
關鍵詞:剝制動物標本;統(tǒng)計分析;預防性保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3.008
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以貴州省鮮明的自然地理特征與民族文化特質(zhì)為主線,以學校多年科研成果、學術(shù)積淀為依托,立足高校,面向大眾,擁有一大主展館和七大配套展區(qū),集陳列、教育、研究、典藏于一體。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于2021年11月建成,建筑總面積近7100 m2,是貴州首家高校綜合性博物館,館藏貴州地質(zhì)類標本、貴州動植物標本、世居民族傳統(tǒng)服飾、銀飾、民族樂器、傳統(tǒng)體育用具等實物、圖片和數(shù)字資源信息。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館藏植物標本、動物標本10000余件,標本主要來源于校內(nèi)相關學院捐贈的科研標本、教學標本和征集購買的標本。
剝制標本是將動物的皮張經(jīng)過特殊處理后,填充支撐材料并塑形,以展現(xiàn)動物生前形態(tài)的一種標本類型。它能夠直觀地呈現(xiàn)動物的外觀特征,為觀眾提供近距離觀察和了解動物的實物依據(jù),是博物館自然展示和科普教育的重要資源。博物館館藏剝制標本的統(tǒng)計分析在物種分類鑒定、動物生態(tài)學、動物遺傳學、動物多樣性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可為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基礎物質(zhì)和數(shù)據(jù)資料。預防性保護是在藏品的保藏管理中有針對性地實施預防性措施,使藏品免遭破壞或降低其破壞程度,實現(xiàn)其長期保存的目的。對于剝制動物標本而言,預防性保護至關重要,能夠有效提前避免因生物因素、環(huán)境因素以及教學使用不當?shù)仍斐傻膿p壞。為進一步確定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館藏剝制標本數(shù)量及物種組成,為未來館內(nèi)標本征集及相關科學研究提供研究實物標本和數(shù)據(jù)支撐,本研究參照最新分類標準對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館藏剝制動物藏品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并梳理了剝制動物標本的預防性保護方法,以用于后期的管理養(yǎng)護工作。
1 館藏剝制標本的分類整理方法
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館藏生物標本主要來自分布在貴州的物種,旨在呈現(xiàn)貴州生物多樣性。參考《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中國鳥類圖鑒》、《貴州鳥類志》對館藏鳥類剝制標本進行鑒定與分類整理,參考《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中國獸類圖鑒》《貴州獸類志》對館藏哺乳動物剝制標本進行鑒定與分類整理,參考《中國兩棲動物圖鑒》《貴州兩棲動物圖鑒》對館藏兩棲動物剝制標本進行鑒定與分類整理,參考《貴州爬行動物更新名錄》《貴州爬行動物志》對館藏爬行動物剝制標本進行鑒定與分類整理,參考《貴州魚類志》《中國海洋及河口魚類系統(tǒng)檢索》對館藏魚類剝制標本進行鑒定與分類整理。關于國內(nèi)動物的保護級別及我國特有種,參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及《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2020)》進行整理。
2 館藏剝制標本的物種組成
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館藏剝制動物標本多樣性比較豐富,有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五大類群。館藏剝制動物標本數(shù)量共166件157種,隸屬于28目64科143屬,其中鳥類的剝制標本最多,有93件,占館藏剝制動物標本總量的46.5%,隸屬于16目33科82屬,其次是哺乳類剝制標本44件41種,隸屬于5目17科34屬,除環(huán)尾狐猴(Lemur catta)為國外分布,獐(Hydropotes inermis)、喜馬拉雅小熊貓(Ailurus fulgens)、馬鹿(Cervus elaphus)為非貴州分布,其余37種哺乳動物均在貴州有分布,占貴州省哺乳動物物種數(shù)的22.98%(貴州省哺乳動物物種數(shù)161種),以食肉目(CARNIVORA)標本為主。由于爬行類、魚類、兩棲類剝制動物標本制作工藝及其生物特性的限制,這三類剝制動物標本較少,共29件,28種,隸屬于7目14科27屬,具體館藏剝制標本物種組成詳見表1。此外,剝制動物標本中有我國特有物種9種,如華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小麂(Muntiacus reevesi)、紅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黔金絲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白冠長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紅腹錦雞(Chrysolophus pictus)、大鯢(Andrias davidianus)、巖原鯉(Procypris rabaudi),且黔金絲猴為僅分布在貴州省梵凈山的貴州特有物種。
3 珍稀瀕危動物標本統(tǒng)計
館藏剝制動物標本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9件,6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9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45種。鳥類剝制標本含有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最多,有32種,占所有剝制動物標本保護物種的56%。其次是哺乳類,有24種,占比42%,兩棲類僅有大鯢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魚類僅有巖原鯉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IUCN極危物種4種,分別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黔金絲猴、黃胸鹀(Emberiza aureola)、大鯢;野外絕跡物種1種,為華南虎;瀕危物種11種,如黑葉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豺(Cuon alpinus)、東方白鸛(Aegypius monachus)等;易危有6種,如禿鷲(Aegypius monachus)水獺(Lutra lutra)、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等,近危有23種,如云豹(Neofelis nebulos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烏雕(Clanga clanga)、蟒(Python bivittatus)等(圖1)。
4 剝制標本的預防性保護
4.1 館藏剝制標本的陳列狀態(tài)
為展現(xiàn)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館藏剝制標本生動自然的形態(tài)特征,給觀眾沉浸式的參觀感受,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采用了開放的陳列方式對大部分剝制標本進行展出(圖2),少部分采用展柜展出。但是此種展覽形式將剝制標本直接暴露于外部環(huán)境中,使其易受積塵、霉菌和蟲害等威脅,不利于其長期保存,因此需要加強日常檢查,做好預防性保護,及時發(fā)現(xiàn)標本是否出現(xiàn)變色、積灰、蟲害、脫毛等異常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對其進行管理和維護。
4.2 館藏剝制標本的預防性保護
預防性保護是在藏品的保藏管理中有針對性地實施預防性措施,使其免遭破壞或降低其破壞程度,實現(xiàn)其長期保存的目的。預防性保護對剝制動物標本的長期保藏至關重要,剝制動物標本的預防性保護從防塵、防潮、防蟲蛀、防霉等幾個核心方面進行。
4.2.1 防塵
開放式展出的剝制動物標本,毛發(fā)上非常容易沉積灰塵,灰塵對剝制標本的破壞性較強,一是因為灰塵是由極小的礦物質(zhì)組成,具有一定的磨損性,二是灰塵容易滋生霉菌和蟲卵,對自然標本可直接產(chǎn)生損壞??刹捎密浢P輕拭、寵物梳梳理標本毛發(fā)等方式清潔剝制標本本身,同時加強展廳及庫房的清潔力度,保證保存環(huán)境的干凈整潔。在日常清潔中,為減少標本損傷,應注意對標本的清潔頻率不宜過高,同時需要根據(jù)館藏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清潔頻率。
4.2.2 防潮
標本存放環(huán)境中的濕度和溫度是長期保存及養(yǎng)護剝制標本的重要條件,剝制標本自身的皮張及其內(nèi)部填充物容易受到溫濕度的影響而出現(xiàn)變形,當形變程度過大時標本就會受到損害。剝制動物標本適宜的保存溫度為14~20 ℃,相對濕度為30%~70%,像華南虎、林麝一類的哺乳動物標本濕度應控制在65%。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通過在展廳及庫房內(nèi)安裝空調(diào)、放置除濕機和空氣凈化器等設備,在不影響參觀的情況下,在展柜或展廳隱蔽處放置干燥劑等藥品,來控制剝制動物標本存放環(huán)境的相對溫濕度,防止其受潮損壞。同時在展廳、展柜及庫房內(nèi)安裝了電子溫度測量儀和濕度測量儀,實時了解標本所處環(huán)境中的溫濕度情況,若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變化時可及時調(diào)節(jié)控制設備,確保標本長期保存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此外,還采用了硅膠、無水氯化鈣等藥品防潮,在不影響觀展的前提下,將防潮藥品放置在標本附近進行小空間的防潮。
4.2.3 防蟲蛀
蟲蛀對剝制動物標本的損害過程是不可逆轉(zhuǎn)的,輕則影響其外形美觀,重則能使標本皮毛脫落、分離,甚至在短時間內(nèi)使動物標本變得千瘡百孔,無法展出。因動物標本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zhì),且存放在陰涼、缺少陽光的環(huán)境中,為害蟲提供了食物來源和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使蟲蛀成為動物標本損害的主要元兇,其損害程度遠比其他因素嚴重。若剝制動物標本被蟲蛀的部位未得到及時控制,蟲蛀面積將持續(xù)擴大,最終使標本破損到無法修復的地步,失去其館藏價值。
物理、化學和植物提取物防治是當前博物館對剝制動物標本防蟲蛀采取的主要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低氧防治、誘捕防治、二氧化碳防治和低溫冷凍防治四類,其中低溫冷凍防治法因其操作簡便、無毒無害、不損傷標本的優(yōu)點,是我國博物館防蟲蛀的主要物理防治方法,被我國浙江自然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等逐步使用。常用的化學防治法為熏蒸法、觸殺法和掛袋法。在國際上,熏蒸法是博物館消殺害蟲的重要方法,它不僅對害蟲的消殺更徹底,操作更簡便,而且可以一次處理大批量的標本。過去博物館標本防蟲蛀的常用熏蒸藥劑是環(huán)氧乙烷、溴甲烷、磷化氫、硫酰氟等藥劑,隨著標本維護技術(shù)的更新,無毒無害、消殺蟲害高效且環(huán)保的動物標本新型消殺劑,如尤蘭(Eulan spa01)、蒙特邁迪克斯(Mount Medix)、都滅5%懸浮劑,是博物館標本蟲害消殺防護和展廳噴灑的常用試劑。植物提取物防治法利用植物中的化學物質(zhì)對標本上的害蟲進行消殺,對害蟲藥性強,害蟲不易產(chǎn)生抗藥性。但因其專一性較強的缺點,需要不同的植物提取物應對不同的害蟲。因此,應盡可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在確保標本安全的前提下防止蟲蛀現(xiàn)象的發(fā)生。
4.2.4 防霉
對于剝制動物標本,如果在處理皮張時存在部分皮下脂肪殘留,以及存放環(huán)境的溫濕度過高,都會引起霉變,導致標本出現(xiàn)脫毛、腐爛、褪色等問題。若發(fā)現(xiàn)剝制動物標本發(fā)霉,應立即調(diào)整其存放環(huán)境的溫濕度并用專業(yè)除霉劑除霉。除霉劑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氯、麝香草酚、二氯二甲烷、鄰—苯基酚等,使用相對安全。過去一般采用氯仿對發(fā)霉的剝制動物標本進行處理,但氯仿處理法不僅有害健康,而且操作費時費力。目前博物館大多使用標本噴霧防霉劑,操作便利,安全有效且除霉效果好。此外,還可以使用酒精涂抹法以及福爾馬林、高錳酸鉀熏蒸消毒法對剝制動物標本進行防霉。
5 結(jié)語
博物館館藏剝制標本的統(tǒng)計分析有著多方面重要作用。在科學研究領域,通過對剝制標本特征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可輔助物種鑒定與分類,如對比不同鳥類標本的喙形、翅長等數(shù)據(jù),能精準區(qū)分相似物種,還可能助力新物種或亞種的發(fā)現(xiàn)與確認。在生態(tài)學研究方面,統(tǒng)計不同時期、地域的標本,能反映種群數(shù)量變化、年齡結(jié)構(gòu)與性別比例,剖析物種生態(tài)位及種間關系,如依據(jù)猛禽標本特征推斷其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角色及與獵物的關聯(lián)。于生物多樣性研究而言,能評估區(qū)域生物多樣性水平并監(jiān)測其動態(tài)變化,從而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規(guī)劃提供關鍵依據(jù),確定珍稀瀕危物種作為重點保護對象,指導保護區(qū)域的合理劃分與管理,以更好地維護生態(tài)平衡與生物資源的可持續(xù)性。
剝制動物標本在博物館陳列展出中是非常重要的直觀教具,可真實地反映動物的形態(tài)特征和身體結(jié)構(gòu),使展覽陳列內(nèi)容更加生動形象。但受到自然環(huán)境、保存環(huán)境等條件的影響,剝制動物標本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人為的磨損或破壞。并且動物剝制標本屬于有機質(zhì),在自然狀態(tài)下,特別是在貴州這種比較潮濕的環(huán)境中極易發(fā)生腐敗、變質(zhì),若不能經(jīng)常對標本進行維護和養(yǎng)護,標本壽命將會縮短,失去其展示及研究價值。為延長剝制動物標本的使用壽命,除了要求制作技術(shù)過硬外,還需要定期檢查標本狀態(tài)、清理和養(yǎng)護動物剝制標本的皮毛、修飾眼角及附屬物、清潔維護展示場景、修復出現(xiàn)病害的標本等。做好預防性保護及后續(xù)的管理維護工作,盡可能地避免標本受到損壞。若標本無法避免受到損壞時,應及時采取措施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修復,并及時查找標本損壞的原因,采取措施防止標本再次受損。在確保標本安全的前提下,可采取多樣化的綜合措施對剝制動物標本進行預防性保護。
參考文獻
[1]宋家慧.關于預防性保護措施在館藏文物保護中的應用[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5):96-97.
[2]張國月,安玫,李貝,等.武漢自然博物館館藏哺乳動物標本編目[J].湖北林業(yè)科技,2022,51(2):56-64.
[3]張廣.館藏動物剝制標本的管理及預防性保護[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23(1):56-64.
[4]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5]丁寧.館藏自然標本的預防性保護:以廣東省博物館為例[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8,3(2):74-83.
[6]王全來,呂錦梅,匡登輝.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動物標本的管理和養(yǎng)護[J].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09,13(4):171-172.
[7]王春,周理坤,王玉茹,等.館藏動物標本害蟲的綜合治理[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1(3):15-17.
[8]齊龍.淺談高校動物標本的管理與保養(yǎng)[J].陜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09,55(1):150-151,160.
[9]肖丹媚,黃笑,許丹,等.動物剝制標本修復技術(shù)的改進[J].動物學雜志,2020,55(5):651-654.
[10]Beauchamp R,Kingslover J,Parker T.Appendix C:Reference listing of museum pests[M].Kansas:Association of Systematics Collections,1981:100-102.
[11]肖方,林駿,李迪強.野生動植物標本制作: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25.
[12]Linnie JM,Michael JK.Pest Control in Museums:Toxicity of Paradichlorobenzene,'Vapona'TM and Naphthalene Against all Stages in the Life-Cycle of Museum Pests,Dermestes Maculatus Degeer and Anthrenus Verbasci(Coleoptera Dermestidae)[J].Int Biodet Biodegr,2000(45):1-13.
[13]張麗.剝制動物標本的蟲害防治及其預防方法[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20):52-55.
[14]葉楊,張波,張銳,等.館藏剝制動物標本害蟲防治法的研究進展[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5,27(3):96-107.
[15]許永賢.淺議動物標本在博物館陳列中的管理[J].中國獸醫(yī)雜志,2017,53(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