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老師
孫悟空雖然稱唐僧為師傅,但如果從“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的定義來看,他的老師,顯然不是唐僧,而是須菩提祖師。
他的核心技能:七十二變、筋斗云……都是從須菩提祖師那里學到的。
他的姓名“孫悟空”三個字,是須菩提祖師給的。在見到老師時,他自訴“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賠個禮兒便罷了。一生無性”。可以說,是須菩提祖師幫他建構(gòu)了主體意識。
他和這位神秘的老師很有默契,他們似乎是在互相尋找。
坐在他的師兄們之間,孫悟空其實顯得很不得體,抓耳撓腮,顛狂躍動,老師表面上也嫌棄他:“你雖然像人,卻比人少腮?!钡珜嶋H上,很疼他。
因為這位老師發(fā)現(xiàn),孫悟空能讀懂自己的暗語。在他頭上叩了三下,孫悟空就知道讓他三更去,背著手走進房間,孫悟空就知道叫他從后門進。這些暗語是怎么解讀出來的呢,我們知道這里面沒有邏輯可言,維系他們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神秘的靈犀,我們通常也稱之為緣份。
但這緣份背后,是須菩提祖師的寂寞。
他之前是一些什么樣的徒弟,我們看到,當孫悟空學會“筋斗云”的方法。眾師兄都很羨慕他,說,你真幸運,學了這本領(lǐng),就有求職資本了,可以去當跑腿或者快遞。
這些徒弟來學藝,都是為求生存計,不會有真正的求道精神,更不可能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信念,一個老師,最寂寞的,就是無法在學生中傳授自己真正想傳授的。反之,最幸福的老師,就是能與學生成為知己的老師,他畢生所學,有了傳人,這種感覺并不亞于基因的傳承。
孫悟空差一點就成為這樣的傳人??上н€是差了一點。
這天,大家在松樹下聚會,師兄們對他說:悟空,師父專門教你一人的本領(lǐng),你給我們演演唄。孫悟空被虛榮心所誤,師父一看,也很生氣,他講了一大段話,可以說是傳給孫悟空為人處事的重要道理,原文如下:祖師說:“這個功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p>
祖師這段話,講了懷璧其罪的道理。用較為世俗的類比,可以簡單類似于:你在別人面前炫富,別人就要來跟你借錢,你如果怕得罪人,只能借了,如果不借,他就恨上了你。
須菩提祖師讓孫悟空趕緊走,還說他“這去,定生不良”,讓他不能再說是自己的徒弟。
這一節(jié)是百回本《西游記》里面的謎團之一。須菩提祖師本來是對孫悟空另眼相待,厚愛有加,把看家本領(lǐng)傳授給孫悟空后,卻突然變臉,不但不求回報,還要徹底撇清關(guān)系。這個反應是不是有點過頭了呢?
我想說,并不是,須菩提祖師有此意,想必由來久矣。他固然惜才,疼愛孫悟空的聰明,欣賞他志存高遠,但他也看到了孫悟空個性中的輕狂和浮躁,他知道這個人物會引發(fā)某些災難。
他沒有任何預警就把孫悟空趕走,正因為他憂慮深矣?!斑@去,定生不良”,是他的預言,后來也成為事實。
孫悟空回到花果山后,不知有沒有回味過須菩提祖師給出的忠告?或者,有沒有想念過這位老師?從原文看,須菩提祖師從此沒有再被提起過,也從此沒再被想起過。畢竟孫悟空不像一個有感情的人。
當時孫悟空被趕走,他也難過,滿眼墮淚,其實,更難過的人應該是須菩提祖師,盡管他聲氣威嚴,表現(xiàn)得極為絕情。想必他私下早已悄悄地、提前地預演了別離。孫悟空此去,有無盡的可能性,但作為老師的他自己,還要繼續(xù)停留在這個無人知曉的地方,繼續(xù)他無聊的生活。
這是一個擁有巔峰才華的世外高人,難得一個天才式的徒弟來到身邊,是生活中突然出現(xiàn)的驚喜。但很快地,帶給了他更多的憂慮。兩人只能有短暫的陪伴,又得放棄。接下來依然是長久的寂寞。
借兵器是怎么借法?
孫悟空跟前有四只老猴子,叫作“四健將”。這四只老猴就像四個言官,見多識廣,老謀深算,遇事就給孫悟空提建議。上次讓孫悟空去傲來國給猴兵們搶兵器的就是他們。這次,他們讓他去東海龍王那里借兵器。
我們注意,這里用的是借字。具體怎么借法呢?
龍王先送大捍刀,又送九股叉,再送方天畫戟,孫悟空都嫌輕,嫌不趁手。試了三件,老龍王看了都害怕,主要是害怕孫悟空的力氣。他顫抖地說,沒有別的兵器了。
孫悟空怎么甘罷休?他說,古人有云:“愁海龍王沒寶哩”——海龍王被設定為擁有很多寶貝,如果腦洞大一些,我們可以猜想這個設定,跟當時已經(jīng)有了海上貿(mào)易有一定的關(guān)系。兩宋時期有很積極的海洋貿(mào)易政策,有很多新的航線,商品數(shù)量和種類也極大豐富,到了《西游記》成書時間,鄭和船隊下西洋也下過了。所以,海上商船往來,難免有沉船,那就是一船船的寶貝。
后來龍婆建議孫悟空試試一塊定海神針。這就是孫悟空的兵器,金箍棒。
龍王介紹說這是大禹治水時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有學者考證說,金箍棒的原型,其實就是海底沉船的錨。不過,這些細節(jié)不是我們考究的主題。我們要說的是孫悟空在“借兵器”時的態(tài)度。
腓特烈二世說:“如果你喜歡別人的東西,就把它拿過來,辯護律師總是找得到的?!边@是孫悟空信奉的真理,在百回本《西游記》這一回里,孫悟空這方面的個性得到非常詳細的刻畫:完全的自我、徹底的任性。
細看一下孫悟空的邏輯:
拿到趁心如意的定海神針之后,他是這樣說的:“若無此鐵,倒也罷了,如今手中既拿著它,身上更無衣服相趁,奈何?你這里若有披掛,索性送我一副。”
意思是,你既然給了我這個兵器,就有責任送我相配襯的戰(zhàn)袍。
龍王說沒有,讓孫悟空到別的地方找找,他說“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意思就是:我今天賴定你家了!龍王繼續(xù)拒絕,孫悟空說:“那就與你試試此鐵!”
意思是,拿著剛從龍宮里搶的寶貝,就要大鬧龍宮了。
東海龍王好好地坐在家里,這是招誰惹誰了?怎么攤上這樣的事,送東西還要配套送。
但東海龍王是圓滑的,他知道不能正面沖突。于是說,我去把我三個弟弟叫來,看他們有沒有。
他的三個弟弟,就是南海龍王、北海龍王、西海龍王。
東海龍王有一面金鼓,有一口金鐘,如果有急事,就撞鐘撞鼓,三個弟弟就會到來。今天這情況,他就去撞了鐘,三個龍王急忙急慌趕到,以為出了什么大事。得知事情原委,都很生氣。
換誰不生氣呢?這還不是“斗米養(yǎng)恩人,升米養(yǎng)仇人”,這是欺負我們海龍王家沒人啊。
但是東海龍王特別謹慎,他說,孫悟空不好惹,我們從長計議。于是這三個弟弟,給孫悟空湊齊了一雙藕絲步云履,一副鎖子黃金甲,一頂鳳翅紫金冠。
孫悟空拿了之后,謝都不謝一聲,呼嘯著就走了。但他前腳一走,后腳龍王們就上玉帝那里告他。
與此同時,有另一撥人,也上玉帝那里去告孫悟空。
因為他在睡夢中,去閻王府那里的生死簿子上注銷了自己的名字。只注銷自己名字還不夠,他還把猴屬只要有名字的,全都注銷了。于是地府的冥君也上天庭去告他了。
一天之內(nèi),海里龍王來告,地府冥君來告,都告的是同一個人,孫悟空成功地引起了天庭的注意。
所以我倒是要問問孫悟空:借兵器是怎么個借法?啥時候還?有沒有利息?借條有沒有?
少年人讀《西游記》,因為有主角光環(huán),所以對孫悟空的所作所為總是盲目寬容,就像看到同類的游戲,只覺得有趣。但如今作為中年人,這段讀得是驚心動魄。
二郎神是個什么神
十萬天兵天將,都奈何不了孫悟空,李天王多少有點沒面子:他的三太子哪吒,二太子木吒,都是敗陣而走。
觀音菩薩接到戰(zhàn)敗的消息,沉吟半天,說出一個建議,建議玉帝找二郎神幫助。但是,二郎真君只是“聽調(diào)不聽宣”。
對于觀音菩薩的這個建議,值得好好分析。首先,為什么她要舉薦二郎神,其次,為什么二郎神是聽調(diào)不聽宣?
二郎神在民間是一個重要的傳說。如今我們在悠閑狀態(tài)并且又有幾分放蕩不羈的時候,會用一個有脊柱側(cè)彎之虞的坐姿,那就是蹺二郎腿。這就是二郎神的經(jīng)典坐姿。
二郎神是誰?《西游記》里借孫悟空之口明確說了:“我記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話雖挑釁,事實卻基本不差。
二郎神的母親就是玉帝的妹妹,他本人就是玉帝的外甥。他的母親違抗天條,愛上了人間一個姓楊的男子,并生下了二郎神,所以,被玉帝壓在桃山之下,直到二郎神十七歲時,才劈開桃山救出母親。
之后的傳說眾說紛紜,總之,二郎神與天庭的對抗強度,與孫悟空相比并不見低。原著中對二郎神的描寫是:“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這也間接地解釋了為什么二郎神對玉帝是“聽調(diào)不聽宣”的關(guān)系。
觀音菩薩為什么舉薦二郎神?這里面有幾方面的考慮。第一方面,是能力,第二個方面,是身份。二郎神必須與孫悟空的份量差不多,不能太高,否則,天庭也未免有點丟臉。第三方面是最微妙的,那就是:二郎神和孫悟空的道路,有很多相似。
叛逆精神、武藝高強,這些都是毫無疑問的共同點。一個是花果山,一個在灌江口,都山高皇帝遠,在人間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一個有三尖兩刃槍,一個有如意金箍棒,這很對稱。一個是義結(jié)梅山六兄弟,一個是結(jié)拜了六個妖王,這也很像。
所以,他們兩人打斗的過程,真正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十分好看:這陣上梅山六弟助威風,那陣上馬流四將傳軍令。
說到孫悟空的核心技能,一是七十二變,一是筋斗云,而這兩者,二郎神也恰好都會。不但會,技能和段位,還在孫悟空之上。
而且當時,孫悟空還沒有在太上老君那里修煉到火眼金睛,而二郎神已經(jīng)擁有“火眼金睛”的識別能力了。當孫悟空第一個變化為麻雀兒的時候,梅山六兄弟只知是“走了這猴精也”!只有二郎真君一眼就看到端倪來。
孫悟空和二郎神賭變化的這場戲,是《西游記》原著里花了濃墨重彩去寫的一場戲,妙趣橫生,很多細節(jié)。
最后孫悟空縱身一跳,一個筋斗云,來到灌江口。他來干什么?他變成二郎神本人的模樣,坐到廟里,“見李虎拜還的三牲,張龍許下的保福,趙甲求子的文書,錢丙告病的良愿”。
裝模作樣的時候,真二郎神進來了,孫悟空只好變回原形迎戰(zhàn)。
這里有一個妙處,假二郎神見到真二郎神,他只調(diào)笑道“郎君不消嚷,廟宇已姓孫了”,無賴后面對二郎神是服氣的,所以立馬現(xiàn)出原形,知道躲不過。須知后面,真假美猴王那一章里,假猴王六耳獼猴可沒那么快地認假。
兩人跳到半空打斗時,天丁力士玉帝菩薩都在觀看,菩薩開口對太上老君說:“貧僧所舉二郎神如何?”——聽得出話語中的自得。
兩人此時實力相當,但二郎神稍有優(yōu)勢,略一助力,就能勝出。
這一個助力由太上老君貢獻了。他貢獻出了他的金鋼琢。這件兵器,以后我們將會再一次與它相遇,在原著的第52回,太上老君的青牛下凡來,它的兵器就是這個金鋼琢。
此時的齊天大圣,被金鋼琢打跌了一跤,又被二郎神的細犬趕上咬了一口,可謂腹背受敵。二郎神和他的弟兄們一擁而上,孫悟空只能束手就擒。
值得留意的是,經(jīng)此一役,二郎神有沒有變化?
前面說過,傳說中的二郎神曾經(jīng)像孫悟空一樣的叛逆飛揚,然而此時,得勝的二郎神卻對他的六個兄弟說:“汝等未受天箓,不得面見玉帝,教天甲神兵押著,我同天王等上界回旨,你們帥眾在此搜山,搜凈之后,仍回灌口。”——這是何等平順,與那個放蕩不羈的二郎神,已經(jīng)不同了。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