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a)-0118-05
Research on Pathways for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XU Xinhong (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GuiyangGuizhou, 55OO25,China)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reflectsthesoftpowerofaschol,andcampusculturecanhaveasubtleinfluence onstudents.Thefoundationofculturalconstructioninnewlyestablishedundergraduatecollgesisweakandcampusculturalconstructionisparticularlyurgent.Thisarticleanalyesthecurrentsituationofcampuscultureconstructioninnewlyestablishedundergraduatecolleges,andproposesaysforulturalconsructioninnewlyestablishedudegaduatecollgesbysortingouttert situationfculturalconstructioninsomecollges.Theclturalconstructionofnewlyestablishedundergraduatecolgescanstartfro theconstructionofshoolsystems,deplyexploretheconnotationofcampusculture,andcreatecampusculturalbrands;strengthen thecurriculumofhumanisticliteracyandculivatestudents‘criticalthinkingability;promoteschoolhistoryandculture,andaach importance tothe inheritanceofcampusculture;usenewmedia totellcampus storieswell;setanexampleoncampusandspread campus culturethrough vividexamples;buildaharmoniouscampus,reflectinghumanisticcare,andefectivelyembodyingthe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culture and nurturing individuals through culture.
KeyWords:Campusculture;Newly-establisheduniversities;Approaches;Universities'institutionalframework;Universityhisto ry;New media; Humanity concern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近年來,高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廣泛開展課程思政及思政課程建設,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工作,切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貫徹落實。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yǎng)具有推動作用,為實現(xiàn)全方位、深層次的大思政教育理念奠定了基礎[2。校園文化建設不等于課堂教育,是高校軟實力的體現(xiàn),校園文化建設需要長期積累形成,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到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斷融入育人體系,如融人高校黨的建設體系,強化文化生態(tài)建設的引領性;融入高校知識創(chuàng)新體系,強化文化內容供給的豐富性;融入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強化文化素養(yǎng)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融入高校校園建設體系,強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體驗性等3]。校園文化伴隨高校發(fā)展成長日漸形成,在有形或無形中對師生產生影響,對于新建本科院校來說,發(fā)展歷程短,校園文化建設更顯急迫,需要刻意培養(yǎng)以成形。
1相關概念
1.1新建本科院校
新建本科院校(也稱新建本科高校),特指2000年后教育部新批準建設的普通本科院校。2000年全國高等學校共1813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1041所,普通本科學校599所。根據教育部《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數(shù)據顯示,截至2023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74所。其中,普通本科學校1242所(含獨立學院164所)。2024年新建普通本科學校17所,普通本科學校數(shù)量達到1259所。對比2000年教育部統(tǒng)計數(shù)據,新建本科院校已占現(xiàn)有高校的52.4% ,名副其實地“撐起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邊天”。不得不承認,新建本科院校在推動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設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一是新建本科院校辦學歷史普遍較短,辦學經驗的積累較少;二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立足地方經濟,以應用型為主;三是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師資力量、硬件條件、文化建設方面比較薄弱,較老牌高校有相當大的差距。
1.2校園文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中國共產黨人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八膫€自信\"是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的創(chuàng)造性拓展和完善。增加了文化自信,這是對文化功能的肯定,同時也對文化建設具體的工作方向提出了要求。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是世界上最早給“文化”下定義的學者。他認為,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一個復合體。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通常是指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能力和習慣等在內的復雜整體。文化以有形或無形的事物為載體,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有自身成長規(guī)律,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形成,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
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xiàn),它涵蓋了學校的歷史傳統(tǒng)、教育理念、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多個方面。具體來看,不僅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管理制度,以及校史、校歌、?;?、校訓、校慶活動,還包括校園活動開展、師生行為習慣共識、校園榜樣的宣傳等。辦學理念、辦學目標、管理制度是學校制度層面的建設,是一所高校的大學精神及其價值取向的根本體現(xiàn),是一所大學的根基所在。校史是學校發(fā)展歷程的記錄,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學校的歷史沿革、重大事件、杰出校友,以及學校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取得的成就,它幫助師生了解學校的歷史背景,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校歌是學校精神風貌的重要標志,是學校外在形象展示和宣言,是學校對師生的號召和激勵,集中體現(xiàn)了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特色、優(yōu)良傳統(tǒng),反映了教育者的理想、愿望,又包含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長心聲。校徽是一所大學的外在形象標志,蘊含著豐富的意義象征性,通常包含學校名稱、標志性建筑、象征性圖案等元素,是學校視覺形象識別系統(tǒng)的核心設計要素,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視覺符號。校訓簡潔明了地概括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目標,易于記憶和傳播,對師生的行為和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校園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各類學術講座、文體競賽、社團活動等。這些活動豐富了校園生活,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師生的行為習慣共識也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它體現(xiàn)了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助于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對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會產生積極影響。校園榜樣是指在校園環(huán)境中,以優(yōu)秀的行為、成績、品德或特定成就而被師生廣泛認可和尊敬的個人或集體。校園榜樣宣傳在激勵學生、引導行為、塑造校園文化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設的現(xiàn)狀及實例
高校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包括文化的整合、研究、傳播、教學、實踐、評價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涉及文化育人頂層設計、文化課程組織形式、文化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策略設計、文化育人成效評價等多項工作。
2.1 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設現(xiàn)狀
新建本科院校建成時間短,教育理念、辦學目標、制度體系、管理模式沒有形成自身固定的發(fā)展范式,師生在學校的建設發(fā)展過程中存在一個相互磨合的過程。部分學校規(guī)章制度不健全,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管理規(guī)范,共識更未達成,教學、管理、育人經驗有限,每個學校的情況又千差方別,無法從制度上為所有院校文化建設提供統(tǒng)一標準。很多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忽視新時代文化發(fā)展的特征、面臨的挑戰(zhàn)和發(fā)展的趨勢等因素,在文化建設中缺乏長期規(guī)劃,缺乏對大學生需求的深人了解和精準把握,仍然倚重傳統(tǒng)成熟的校園文化建設方式,導致校園文化建設難以契合新時代發(fā)展需求。新建本科院校更應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要有意識地在教學、管理、育人等方面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
2.2 部分高校文化建設的實例
本研究對部分高校文化建設現(xiàn)狀進行梳理,有以下典型事例。
2.2.1 通過制度建設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建立“黨委統(tǒng)籌一院系聯(lián)動一師生共建\"的文化建設機制。如深圳理工大學通過制定《校園文化建設三年規(guī)劃》,將文化育人指標納入二級學院考核體系,明確教學、學工、后勤等部門的協(xié)同責任,形成全員參與的“文化育人共同體”。青海理工大學建立“文化品牌孵化中心”,系統(tǒng)推進傳統(tǒng)文化傳承、紅色文化浸潤、工匠精神培育三大工程。
2.2.2特色課程開發(fā)
福建商學院通過增設“閩商文化古今談\"等通識必修課,將“閩商精神\"融人專業(yè)課程,形成“專業(yè)課 + 文化案例庫\"的教學模式。
2.2.3創(chuàng)新文化體驗中心建設
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建設“非遺大師工作室”,打造“文化長廊 + 創(chuàng)客空間 + 數(shù)字展館\"的立體化育人場景。河南電子科技大學建立“中原智造文化體驗中心”,將鈞瓷燒制、甲骨文數(shù)字化等實踐納入學分體系。
2.2.4新媒體矩陣建設
利用“兩微一抖 +B 站\"全媒體平臺,采用AI虛擬主播、元宇宙展廳等新技術。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醫(yī)工學院構建開發(fā)的“岐黃探秘\"VR中醫(yī)藥文化體驗系統(tǒng),用戶活躍度達 92% 。山東大學與華為共建的智能推薦系統(tǒng),通過大數(shù)據分析學生興趣圖譜,精準推送“文化盲盒\(zhòng)"內容,實現(xiàn)從“人找信息\"到“文化破圈\"的轉變。
2.2.5人文關懷提升育人溫度
通過心理健康融合工程,深圳大學以“藝術療愈工作坊\"模式,將扎染、茶道等傳統(tǒng)文化體驗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實施弱勢群體支持計劃,通過建立“陽光成長基金\"和“文化賦能工作坊\"等方式,如廣安理工學院為貧困生開設“新媒體技能特訓營”,通過短視頻創(chuàng)作實現(xiàn)文化傳播與勤工儉學雙贏。
2.2.6 校史資源活化
建立“口述校史\"數(shù)據庫,塔里木大學通過“老教師訪談 + 校友故事集\"編纂,形成“胡楊精神\"特色育人資源。
2.2.7產教融合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
廣州海洋大學“藍色文化\"育人,將海洋科考日志、工程案例轉化為文化育人素材。淄博職業(yè)技術大學通過“三階遞進\"文化育人模式,使畢業(yè)生留淄就業(yè)率提升 27% ,印證了文化建設對區(qū)域人才供給的促進作用。
3新建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
3.1完善制度保障,強化校園文化建設機制
新建本科院校應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通過頂層設計統(tǒng)籌規(guī)劃,如制定《校園文化建設三年規(guī)劃》等綱領性文件,明確制度建設的核心目標、實施路徑與責任分工。堅持“以建設校園文化為中心”完善高校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治理結構,提高學校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將文化建設納入學?!笆逦錦"發(fā)展規(guī)劃,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形成聯(lián)動機制,設立專項文化建設辦公室,每年劃撥一定比例經費作為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建立項目申報評審制度,按照“基礎規(guī)范 + 特色創(chuàng)新”等原則對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方向,使校園文化建設突出校本特色。
3.2深挖校園文化內涵,打造校園文化品牌
新建本科院校應按照區(qū)域特征與校情特質,深入分析學校的文化傳統(tǒng)與資源現(xiàn)狀,找出與其他院校的區(qū)別,把區(qū)別培育成特色,做強特色形成優(yōu)勢。系統(tǒng)構建具有辨識度的校園文化品牌體系。可從歷史積淀、資源稟賦、師生特質等維度切入,通過“定位—挖掘—轉化—輻射\"四維聯(lián)動機制,實現(xiàn)文化育人功能的規(guī)?;c長效化。
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提煉。歷史維度:梳理校史重大事件與人物故事,形成精神譜系(如拓荒者精神,邊疆教育者群像);空間維度: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如西南地區(qū)民族非遺技藝、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精神),構建“在地化”文化標識;需求維度:針對生源特點(如農村學生占比高)設計“鄉(xiāng)村全面振興實踐營”“新農人培育計劃\"等特色項目。
通過“三向滲透\"擴大品牌影響力??v向貫通:建立“校級一院系一班級”三級文化品牌培育機制,如設立文化品牌孵化基金,支持二級學院建設“一院一品\"(如經管學院“商道講堂”、醫(yī)學院“生命教育周\");橫向聯(lián)動:與地方文旅部門、企業(yè)共建文化實踐基地,如聯(lián)合紅色教育基地開發(fā)“行走的思政課”;數(shù)字賦能:運用VR/AR(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技術建設云端校史館,通過短視頻平臺開展校友故事接力、校園文化挑戰(zhàn)賽等互動傳播活動。
3.3加大人文素養(yǎng)課程建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理工類院校應加大人文素養(yǎng)課程的開設力度,增加學生參與討論社會問題的機會,并在討論過程中做好引導工作。通過這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使他們能夠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時,保持獨立思考,做出正確的判斷。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曾有過類似比喻,“打開窗戶,新鮮空氣會進來,蒼蠅也會飛進來”,形象地揭示了青少年易受不良文化影響的現(xiàn)實。在信息化時代,我們無法阻擋外部環(huán)境對學生思想的沖擊,因此,加強學生思想“抵抗力\"至關重要。地方院校可結合學校及當?shù)氐奈幕奶厣?,面向學生,開設特色文化課程,讓學生更好融入本地文化,增強文化認同。
3.4挖掘校史資源,重視校園文化傳承
校史資料是學校發(fā)展歷程的珍貴見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新建本科院校應重視對校史資料的整理、挖掘和弘揚,積極發(fā)掘學校中涌現(xiàn)出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廣泛宣傳取得卓越成就校友的先進事跡。
通過“載體活化 +IP 孵化\"雙軌并行,破解文化資源碎片化難題。載體建設:打造“一館一廊一劇\"沉浸式育人場景,建設校史體驗館、學科文化長廊,創(chuàng)編反映學校發(fā)展歷程的舞臺?。籌P開發(fā):依托美術、設計等專業(yè)優(yōu)勢,開發(fā)校園吉祥物、文創(chuàng)周邊產品,構建“視覺符號—課程體系—主題活動”品牌IP矩陣。
3.5借助新媒體,講好校園故事
在新媒體時代,各種信息渠道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但也容易導致“信息繭房\"效應的產生。師生在網絡信息傳播中,往往更傾向于關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與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從而陷入自我封閉的“人造孤島”。新建本科院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等多種宣傳方式,引導師生正確使用新媒體,幫助師生拓寬信息視野,避免偏聽偏信,使他們能夠準確判斷事情的真實狀況,打破“信息繭房\"的束縛,培養(yǎng)開放、包容的思維方式。
3.6樹立校園榜樣,發(fā)掘生動事例
系統(tǒng)梳理學校發(fā)展中的重大事件與人物故事,建立“精神基因庫”,制作口述史紀錄片或拍攝短視頻。匯編《榜樣年鑒》,收錄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抗疫志愿者等群體事跡,作為新生人學教育教材。聚焦時代特質,培育三類典型??蒲袆?chuàng)新型:如學校各學科帶頭人、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等;基層服務型:挖掘參與鄉(xiāng)村全面振興、邊疆支教的青年教師事跡等;逆境成長型:選樹戰(zhàn)勝疾病堅持學業(yè)的勵志典型。融合課程活動體系,如開展課程思政創(chuàng)新開發(fā)“榜樣解碼”系列課程,在馬克思主義原理課中解析王進喜、黃大年等精神內核;開設\"社會創(chuàng)新工作坊”,邀請創(chuàng)業(yè)校友指導商業(yè)倫理實踐。
3.7構建和諧校園,體現(xiàn)人文關懷
新建本科院校需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通過校務公開、民主決策機制保障師生知情權與參與權,如設立師生代表聯(lián)席會、優(yōu)化提案反饋流程,避免“人治\"思維對校園和諧的負面影響,將以人為本理念融入校園治理。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并提倡和諧人際關系與友善交往;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校園管理者和教師應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需求和潛力,在管理過程中給予個性化指導和關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例如,實施“導師制2.0”,涵蓋學業(yè)指導、職業(yè)規(guī)劃與心理疏導。設計“人文 + 專業(yè)\"特色項目,如理工科學生參與社區(qū)公益服務,文科生加人科技創(chuàng)新倫理研討,打破學科壁壘。
建立校園矛盾預警機制,定期開展師生滿意度調查,重點監(jiān)測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群體等特殊需求,通過動態(tài)數(shù)據調整幫扶策略。建立“困難學生數(shù)據庫”,整合政府補助、企業(yè)捐贈、校友基金等資源,實施“隱形資助\"(如餐費自動補貼),保護受助者尊嚴。針對農村生源開展“新農人培育計劃”,聯(lián)合地方政府提供創(chuàng)業(yè)孵化基地;對殘障學生推行“無障礙就業(yè)輔導”,包括崗位適配培訓與企業(yè)對接會。通過智慧校園建設,運用大數(shù)據分析食堂消費等行為,主動識別經濟困難學生。通過物理空間人性化改造,在宿舍區(qū)設置“靜音自習艙\"“情緒宣泄室”,教學樓增加無障礙設施與母嬰室,從細節(jié)體現(xiàn)人文關懷。
4結束語
校園文化的內涵豐富,建設方向多樣,涉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須有統(tǒng)一的認識,要結合學校自身特點,通過頂層設計,由上及下,同時又不能缺少師生自發(fā)內生動力。總而言之,可從明晰校園文化建設內涵入手,創(chuàng)建校園文化品牌、建設人文素養(yǎng)課程、利用新媒體、注重校史傳承、宣傳校園榜樣、構建和諧校園等作為校園文化建設抓手,以校園文化建設為途徑,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蘇守波,趙曉強,張龍波,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圖書館賦能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以山東理工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25,69(4):124-133.
[3]楚亞萍,劉宏達.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拓展、特征變化與實踐進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5(3):85-88.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5]馮剛,孫雷.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概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9:9.
[6]馮鑫,劉茜.“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育人管理與文化建設的融合路徑[N].中國文化報,2024-09-19(7).
[7]白靜,竺馬娟,姜奕茹.以紅色文化推動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體系建設路徑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5,9(3):126-130.
[8]呂開東,張彬.高校學風建設與校園文化融合發(fā)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46.
[9]明蘭,張學立.新建本科院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3):128-130.
[10]杜艷軍.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管理工作如何更好結合[J]人民教育,2024(Z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