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6-0047-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13,課堂教學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主渠道,教師應樹立“教—學一評”一體化的意識[1148。然而,有的教師對“教—學一評”的內(nèi)涵認識不夠清晰,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教學成效不大。本文以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為例,論述“456\"教—學—評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旨在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參考。
一、“456\"教一學一評模式的內(nèi)涵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能力提升和展示的舞臺?!?56\"教一學—評模式是筆者基于20余年課堂教學實踐總結的一種教學模式,其與語文課程教學的五大基本理念相契合。
(一)\"4\"是指四個教學步驟
“456\"教一學一評模式的應用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推行與落實“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重要途徑。“456\"教一學—評模式中的“4”是指教學的四個步驟,即“導(導入) $$ 學(自主、合作、匯報) $$ 評(點撥、歸納) $$ 用(檢測、總結、鞏固)”。
其中,“導”是指導入與引導,即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生動有趣的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學”是指學生的自主、合作、匯報,以保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順利開展;“評”是指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點撥與歸納,以及時評價與回應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交流;“用”是指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檢測、總結與鞏固,旨在精準了解是否達成教學目標?!皩А薄皩W”“評”“用”四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同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順利開展。
(二)“5”是指五個學習要求
“456\"教—學—評模式中的\"5”是對學生學習提出的“五實”要求,即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扎實”是指讓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得深入,避免形式化學習;“充實”是指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時間利用率高,不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豐實”是指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得豐富,學習內(nèi)容不單一;“平實”是指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得踏實,學習不浮躁;“真實”是指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得實在,學習不虛假?!霸鷮崱薄俺鋵崱薄柏S實\"“平實”“真實”各具張力,在學生學習中發(fā)揮不同的作用。
(三)“6”是指六個評價維度
“456\"教一學一評模式中的評價,核心是評價學生的“學”,并以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間接診斷教師的教學效果,起到診斷、調(diào)節(jié)、導向等多種作用?!?56\"評價模式中的“6”是指評價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六個維度”,即契合度、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練習度、拓展度。其中,“契合度”主要從教學目標與新課程標準理念、學情、教材的契合程度判斷教師的閱讀教學是否契合學生的學習;“參與度”主要考量學生是否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親和度”主要看教師是否有親和力,教態(tài)是否自然得體大方;“自由度”主要考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是否有思考與表達的自由;“練習度”主要看教師在課堂上是否適度布置練習,使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拓展度”主要考查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是否拓展閱讀面?!捌鹾隙取薄皡⑴c度”“親和度”“自由度”“練習度”“拓展度”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的核心維度,是檢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指標。
二、\"456\"教一學一評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施流程
“456\"教一學一評模式并非機械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拼接,而是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序列,將“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的學習要求轉(zhuǎn)化為可操作的課堂行為,同時以“契合度、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練習度、拓展度”為評價坐標,確保達成教學目標。在《荷葉圓圓》的教學實踐中,四步流程通過多元語言實踐活動,構建起“知識建構一能力發(fā)展一情感體驗”的立體學習空間。
(一)導:情境導入—在新舊銜接中筑牢“扎實”根基,提升“契合度”“參與度”
導入環(huán)節(jié)作為課堂的“啟動鍵”,肩負著激活學生認知儲備、引發(fā)學生學習期待的雙重使命。教師采用“三級梯度復習”與“沉浸式情境創(chuàng)設”雙管齊下,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語言學習基礎。
1.語言知識的結構化復習:激活舊知,構建螺旋式認知支架
一是分層復習,夯實語言基礎。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采用“游戲化+可視化”策略開展三級復習。第一級:個體初測。教師指名學生認讀“搖籃”“停機坪”“透明”“笑嘻嘻\"等詞語,隨機抽取卡片追問詞語的語境意義,如“搖籃通常是誰用的?小水珠為什么把荷葉當作搖籃?”從中了解學生對“比喻”修辭手法的理解水平。第二級:動態(tài)互動。教師通過“詞語開火車”游戲,讓學生依次接力朗讀,同時在黑板上同步粘貼詞語卡片,形成“事物一特征一比喻”的關聯(lián)圖譜,如“搖籃 $$ 嬰兒睡覺→小水珠躺”,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比喻源于事物關聯(lián)”的語言規(guī)律。第三級:整體建構。教師結合板書梳理“荷葉與動物”的關系網(wǎng),引導學生用“誰把荷葉當作什么”的句式回顧上節(jié)課內(nèi)容,強化“本體一喻體”的對應認知,如“小蜻蜓 $$ 停機坪,小青蛙 $$ 歌臺”,這種螺旋式復習避免了簡單重復,通過“個體診斷一互動修正一整體建構”的方式,使舊知在新語境中實現(xiàn)意義增值,為深度解讀文本奠定扎實的語言基礎。
二是聯(lián)結生活,促進理解。教師出示真的荷葉與塑料模型的荷葉,邀請學生觸摸、觀察并對比:“真荷葉摸起來有什么感覺?顏色和課本上的一樣嗎?”學生通過觸覺(軟軟的、有紋路)視覺(綠綠的、邊緣卷曲),發(fā)現(xiàn)課文“圓圓的,綠綠的”是對荷葉典型特征的凝練概括。隨后,教師播放嬰兒躺在搖籃中搖晃的視頻,將抽象比喻轉(zhuǎn)化為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聯(lián)想:“小水珠躺在荷葉上,會不會像寶寶躺在搖籃里一樣舒服?”
2.創(chuàng)設沉浸式問題情境:任務驅(qū)動探究,激發(fā)學習興趣
一是多模態(tài)情境激發(fā)探索欲。教師借助動畫課件構建“荷葉池塘”的虛擬場景。晨光中的荷葉上,小水珠滾動閃爍,小蜻蜓振翅欲飛,小青蛙鼓腮歌唱,小魚兒擺尾嬉戲。配合輕柔的流水聲與蛙鳴音效,教師化身導游發(fā)出邀請:“今天我們要走進荷葉樂園,看看小動物們?nèi)绾斡煤扇~做游戲。請大家先猜猜:它們?yōu)槭裁催@么喜歡荷葉?”二是利用任務單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教師發(fā)放“荷葉魔法探秘任務單”,并將核心問題拆解為可操作的子任務。任務一:觀察發(fā)現(xiàn)。請學生通過圖文對照的方式,圈出課文中描寫荷葉外形的句子,如“荷葉圓圓的,綠綠的”,用彩筆在插圖上標注“圓”“綠”等關鍵字,并用身體動作比畫“圓圓的”(雙手比圓)、“綠綠的”(指認課本上的綠色)。任務二:猜想交流。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如果你是小蜻蜓,會把荷葉當作什么?為什么?”有學生聯(lián)想到“蜻蜓的翅膀像直升機的螺旋槳,荷葉平展,就像停機坪”,初步感知比喻的特點。任務三:目標明確。師生共同梳理“探秘方向”——荷葉的外形特征、動物與荷葉的互動、比喻句的表達魅力,讓學生帶著清晰的任務進入文本學習,提升學習的“參與度”與“契合度”。
(二)學:多元探究——在語言實踐中實現(xiàn)“充實”“豐實”,保障“自由度”“練習度”
在完成情境導入后,進入“學”的環(huán)節(jié)。該環(huán)節(jié)以“雙主問題”為錨點,通過“自主探究一小組協(xié)作一全班建構”三階任務鏈,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完成從“知識輸入”到“意義建構”的跨越,實現(xiàn)學習內(nèi)容的“充實”與思維發(fā)展的“豐實”。
1.主問題導向的深度閱讀:在語言符號與生活經(jīng)驗間架橋
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設計三大任務,以實現(xiàn)深度閱讀。任務一:圈畫批注,建立語言與形象的聯(lián)結。讓學生默讀第2—5自然段,用“”畫出比喻句,如“荷葉是我的搖籃”;用“ Δ ”標注動詞,如“躺”“立”“蹲”“游”等。教師巡堂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躺'字左邊是‘身’部,表示這個動作和身體有關,那么小水珠‘躺”在荷葉上,可能是什么姿勢?”結合插圖中小水珠的姿態(tài),學生領悟到“躺”是指“身體平躺在葉面,放松舒適”的狀態(tài)。任務二:小組協(xié)作,在對話中深化理解。教師讓學生四人為一組,在組內(nèi)任選一個動物角色,圍繞“這個比喻句把荷葉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如果用動作表現(xiàn)這句話,該怎么設計?”等問題展開討論。例如,在探究“小蜻蜓的停機坪”時,學生在觀察蜻蜓標本與機場停機坪圖片之后發(fā)現(xiàn)“兩者都平整、開闊,適合停放(降落)”;表演“展開透明的翅膀”時,通過模仿蜻蜓展翅的動作,理解“展開”是“翅膀完全打開,準備飛翔”的動態(tài),將語言符號轉(zhuǎn)化為視覺表象與肢體體驗。任務三:全班交流,構建比喻認知模型。在各組匯報時,教師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比喻的思維角度:“小水珠的‘搖籃'是從功能(提供舒適環(huán)境)打比方,小蜻蜓的‘停機坪'是從外形(平整的平面)打比方,這說明比喻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聯(lián)想?”師生共同歸納“外形相似\"“功能相關”兩種比喻路徑,教師引導學生嘗試用“小蝴蝶\"“小烏龜\"寫比喻句,使學生不僅理解概念,而且“應用”的能力得到提升。
2.梯度化的語言訓練:從模仿走向創(chuàng)造的螺旋上升
學生語言能力的習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而語言訓練也應該是梯度化的。具體可分為三個梯度。第一梯度是仿說訓練,建立句式結構。教師出示蘋果、香蕉、葡萄等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水果的顏色和外貌特征并填空:“蘋果的,的。”“香蕉的,的。”針對個別學生出現(xiàn)的“香蕉紅紅的”等錯誤,教師出示實物圖片:“香蕉成熟時是黃黃的,彎彎的,就像小月牙。”強化“觀察一描述一修正”的學習閉環(huán),確保句式結構準確。第二梯度是拓展表達,豐富語言維度。為了讓學生不按照“形狀+顏色”的簡單疊加方式造句,教師鼓勵學生在表達時加入質(zhì)感(亮晶晶、滑溜溜)、動態(tài)(滾動、搖晃)情感(快樂、舒服)等維度。例如,描述露珠時,有學生說:“露珠圓圓的,亮亮的,像小珍珠在荷葉上打滾?!苯處熂磿r捕捉亮點:“你用了‘打滾’這個動詞,使句子不僅有畫面感,還有故事感!”第三梯度是聯(lián)結生活與想象,創(chuàng)編句式。教師結合課文插圖創(chuàng)設“荷葉樂園新成員招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為小蝸牛、小蝌蚪、小螞蟻等設計對話,把小動物的特點或特性與生活經(jīng)驗相關聯(lián),要求對話中包含“荷葉是我的我在荷葉下面\"這樣的句式。例如,有學生這樣描寫小蝸牛:“荷葉是我的遮陽帽,我背著殼在荷葉下面慢慢地爬。\"(關聯(lián)蝸牛的生活習性)有學生這樣描寫蝌蚪:“荷葉是我的瞭望臺,我甩著尾巴在荷葉下面學游泳。”(融合動作與情感)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創(chuàng)意任務,既保障了充足的語言練習(每名學生至少參與3次表達),又通過“自由度”的賦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最近發(fā)展區(qū)”獲得學習成就感。
(三)評:多維反饋——在精準指導中達成“平實”“真實”,強化“親和度”“自由度”
在“456”教一學一評模式中,評價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學的“調(diào)節(jié)器”,需兼顧精準指導與互動生成,通過教師精準點撥、學生互動評價、自我反思修正的多元機制,確保學習過程“平實”,學習成果“真實”可見,同時營造充滿課堂“親和度”與表達“自由度”的氛圍。
1.細節(jié)點撥:基于學情的靶向指導,避免學習虛化
一是概念理解中的具象化點撥。當學生將“透明”等同于“無色”時,教師出示透明塑料袋(無色透明)、白色玻璃(半透明)清水(無色但流動),讓學生觀察“能否看清背后的字”,明確“透明”的核心特征是“能透過光線,看到物體本來的樣子”;結合課文中的“透明的翅膀”一句,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小蜻蜓的翅膀薄得能看見陽光,所以飛起來輕盈又美麗,就像會飛的塑料袋。”二是寫字教學中的分層評價。教師在指導學生書寫“機”“朵”等字時,用紅色粉筆突出易錯筆畫,如“機”字的“橫折彎鉤”需圓潤,“朵”字的“橫折彎”勿帶鉤。在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對典型作業(yè)進行投影。(1)優(yōu)秀作業(yè)?!皺C”字左右平衡,筆畫舒展。教師評價:“你的字像小蜻蜓一樣站得穩(wěn),橫折彎鉤就像它的翅膀,真漂亮!”)(2)待改進作業(yè)?!岸洹弊值摹澳尽辈客嵝?。(教師評價:“這個‘朵'字寫得有點歪,就像荷葉被風吹斜了,試試把‘木’的豎畫寫在田字格中間,讓它穩(wěn)穩(wěn)地站在荷葉上?!保┻@種將漢字結構與課文情境結合的評價語言,既指出問題又賦予趣味性,使書寫指導“平實”可感。
2.互動評價:構建“學習共同體”,激發(fā)學習主動性在教師評價方面,強調(diào)捕捉生成,鼓勵學生自由
表達。當學生在仿說中加入個性化表達(如“蘋果圓圓的,香香的,紅紅的”),教師即時回應:“你不僅說了
形狀、顏色,還加了香味,讓蘋果變得更誘人了!如果把‘香香的'放在句子后面,讀起來會更順口一‘蘋果圓圓的,紅紅的,香香的’?!边@種“肯定優(yōu)點 + 提供優(yōu)化建議”的評價策略,既能保護學生的表達熱情(親和度),又能引導學生精準運用語言(自由度)。在學生自我評價方面,強調(diào)建立元認知意識。在學生完成句式創(chuàng)編后,教師引導學生對照“是否用了比喻”“有沒有說清楚動作”的標準進行自評:“我剛才說‘小蝌蚪把荷葉當雨傘’,說了比喻,但沒寫動作,下次可以加上‘躲在荷葉下面’。”通過自我評價,學生逐步學會監(jiān)控學習過程,形成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在學生互評方面,強調(diào)情境化評價卡的運用。教師給學生發(fā)放“荷葉小考官”評價卡(如表1),讓學生結合評價表的內(nèi)容開展互評。小組匯報后,學生用貼紙打分并寫下具體評價內(nèi)容,如“你學青蛙蹲的樣子學得很像,給你三顆星!”這種可視化、具體化的互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傾聽習慣,又使學生通過同伴認可增強學習動力。
(四)用:遷移拓展—在實踐應用中深化“五 實”成效,延伸“拓展度”“練習度”
“用”的環(huán)節(jié)聚焦“課堂知識”向“生活能力”轉(zhuǎn)化,通過分層任務設計,讓學生在“基礎性鞏固”中夯實根基,在“拓展性實踐”中遷移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學習效果的最大化。
1.基礎性鞏固:可視化策略讓記憶更有溫度
一是圖像聯(lián)想背誦法。教師在黑板中央粘貼巨型荷葉圖,周圍按課文順序粘貼動物頭像及對應的關鍵詞,如“小水珠—搖籃—躺\"“小蜻蜓—停機坪—立”,形成“荷葉思維導圖”。學生背誦時,只需觀察圖片即可喚起“誰一把荷葉當作什么—做什么”的語言鏈條,如看到小蜻蜓圖標,自然聯(lián)想到“停機坪、立、展開翅膀”。二是情境表演記憶法。分角色朗讀時,讓學生佩戴動物頭飾,邊讀邊表演對應動作:小水珠雙手托腮做“躺\"狀,小蜻蜓雙臂平舉做“立”姿,小青蛙半蹲做“歌唱”狀,小魚兒擺動手臂做“游”態(tài)。學生通過“語言一動作一情感”的多渠道記憶,將原本機械的背誦轉(zhuǎn)化為趣味盎然的情境表演。
2.拓展性實踐:跨場景應用,激活語言潛能
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途徑多種多樣,教師應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一是制作“荷葉創(chuàng)意手冊”,進行學科內(nèi)拓展?!昂扇~創(chuàng)意手冊\"包含三個板塊:(1)文本仿寫。選擇一種動物,仿照課文句式寫一句話,如小烏龜說:“荷葉是我的小桌子,我在上面曬背殼。\"(2)插圖創(chuàng)作。讓學生為句子配一幅簡筆畫,突出“動物一荷葉一動作”的關系。(3)心情記錄。讓學生在手冊中貼上表情貼紙,如開心、可愛、有趣等,寫下創(chuàng)作時的感受。這種“語言 + 美術 + 情感”的融合任務,有助于學生在多維表達中深化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二是開展“圓圓綠綠大搜索”活動,引導學生聯(lián)結生活進行描述。教師布置課后實踐任務:尋找家中或社區(qū)里“圓圓的、綠綠的事物\"并把其外貌特征用“(事物)的,的,像”的句式記錄下來。于是,學生寫出了各式各樣的句子。如描寫自然事物:“葡萄圓圓的,綠綠的,像一串翡翠珠子。”描寫公共設施:“小區(qū)的健身球圓圓的,綠綠的,像一個大西瓜?!蓖ㄟ^觀察生活,學生真正理解“語言源于生活”的道理,實現(xiàn)“真實”的學習遷移。三是表演“荷葉樂園\"課本劇,進行親子互動。鼓勵家長參與角色扮演,學生擔任“小導演”設計臺詞和動作:“爸爸當小青蛙,要蹲在沙發(fā)上呱呱叫;媽媽當小魚兒,用圍巾當荷葉,在下面游來游去\"這種充滿家庭溫情的語言表達樣式,將課堂的“親和度”延伸到課外,使學習成為親子溝通的橋梁。
完整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學、評三個方面,而課堂評價活動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從而實現(xiàn)以評促學、以評促教[2]?!敖桃粚W—評”一體化是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與新要求,本研究探索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456”教一學—評模式正是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新理念的體現(xiàn)。“四步”教學流程通過結構化設計,將“五實”要求與“六度”評價有機融合,在《荷葉圓圓》一課的教學中以系統(tǒng)思維優(yōu)化關鍵節(jié)點,推動課堂教學提質(zhì)增效,讓“教—學—評”一體化有效落地[3]。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張照賢,孫俊義.以全過程評價活動推動“教學評一體化\"J].中國教育學刊,2024(1):107.
[3]褚艷秋.優(yōu)化關鍵環(huán)節(jié):讓“教學評一體化”真實落地[J].中小學管理,2023(11):53-55.
(責編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