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分析
1.1初乳管理不當
特牛出生后需在1h內攝入足量初乳以獲取母源抗體(IgG),若初乳飼喂不及時或量不足,腸道免疫屏障發(fā)育不全,導致消化功能紊亂,未消化的乳蛋白和乳糖在腸道內蓄積,引發(fā)滲透性腹瀉。哺乳期間母牛營養(yǎng)不良或初乳保存不當導致初乳質量差還會進一步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加劇腸道脆弱性。
1.2代乳品或乳制品質量問題
代乳粉配方不合理會對牛的正常生長和消化功能產生較大影響,代乳粉中植物蛋白比例過高或硬脂酸含量過高,與母乳差異較大,超出犢牛胃腸道中凝乳酶、脂肪酶等消化酶的分解能力,導致未消化物質刺激腸道分泌水分,乳糖含量過高尤其對乳糖酶活性低的犢牛影響較大,乳糖替代品過量也會引起滲透壓失衡性腹瀉。
1.3固體飼料過渡期問題
特牛在哺乳環(huán)節(jié)過早添加玉米、豆粕等高能量開食料,此時犢牛瘤胃發(fā)育尚未完善,淀粉和纖維消化能力不足,導致發(fā)酵異常,產生大量揮發(fā)性脂肪酸和氣體,引發(fā)酸中毒性腹瀉。斷奶操作過程中,過晚過渡,3月齡后仍依賴液體飼料會導致瘤胃乳頭發(fā)育遲緩,后期采食固體飼料時消化功能紊亂。
1.4營養(yǎng)素失衡與代謝干擾
鋅、硒缺乏會削弱腸道上皮細胞修復能力,加劇腸黏膜損傷,維生素A不足導致腸黏膜角質化、絨毛萎縮、營養(yǎng)吸收效率下降。喂養(yǎng)過程中長期單一飼喂高鉀低鈉飼料(如青貯玉米)或飲水鹽分不足,導致腸道離子交換失衡,水分吸收功能受阻。
2 臨床癥狀
特牛營養(yǎng)性腹瀉以消化系統紊亂和營養(yǎng)代謝障礙為主要特征,癥狀呈現階段性與多樣性。典型消化癥狀為糞便異常,初期為糊狀或粥樣,后期呈水樣,嚴重時可見未消化乳凝塊或飼料顆粒,糞便多為黃白色或灰白色,無腥臭味,偶混透明黏液或泡沫,每日排便4~8次,患牛常表現出弓背、踢腹等腹痛癥狀,肛門周圍被糞便污染。隨著病情發(fā)展,犢牛出現脫水及全身性癥狀,眼窩凹陷、皮膚彈性下降,頸后皮膚回彈超2s,口腔黏膜干燥、尿量減少。因電解質丟失,出現肌肉震顫、站立不穩(wěn);長期腹瀉導致肋骨顯露、被毛粗亂、體重不增、精神萎靡,甚至共濟失調或昏迷。精神狀態(tài)從初期煩躁轉為后期沉郁、反應遲鈍。鑒別診斷方面,營養(yǎng)性腹瀉體溫通常 ≤39.5‰ ,無高熱,而細菌性腹瀉常超 40°C 且糞便惡臭、帶血;與寄生蟲性腹瀉相比,營養(yǎng)性腹瀉鏡檢無蟲體或蟲卵,隱孢子蟲感染的腹瀉持續(xù)時間更長,糞便黃綠色且鏡檢可見蟲卵。
3診斷
在開展疾病診斷過程中需結合病史調查、臨床表現、實驗室輔助檢查和流行病學調查,以排除感染性、寄生蟲性等其他病因,明確營養(yǎng)性因素的主導作用。首先要對養(yǎng)殖戶進行有效的病史調查,詢問初乳飼喂時間,是否在出生1h內母牛健康狀況、初乳保存是否冷凍或變質,然后核查代乳粉配方,重點分析蛋白質來源、乳糖含量、牛奶/代乳品儲存是否霉變、開食料引入時間及成分,是否含過量淀粉或霉變原料,了解養(yǎng)殖場的斷奶方式、固體飼料轉換節(jié)奏,然后對養(yǎng)生環(huán)境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墊料清潔度、消毒頻率、是否擁擠、是否有通風不良或保溫不足的問題,記錄近期轉群、運輸、極端天氣等管理變動。然后轉入到臨床觀察環(huán)節(jié),重點明確患病牛的糞便物理特征記錄糞便顏色、質地、未消化物、黏液或氣泡,對患病牛的全身狀態(tài)進行評估,通過皮膚彈性、眼窩凹陷程度、口腔黏膜濕潤度分級(輕度/中度/重度脫水),觀察被毛光澤、肋骨顯露情況、體重與同齡犢牛對比,評估發(fā)育遲緩程度,輕壓腹部觀察犢牛是否表現踢腹、弓背等疼痛行為。最精確的診斷方法就是進行實驗室診斷,采集病料進行糞便常規(guī)檢測,觀察是否有蟲卵、寄生蟲或大量紅細胞/白細胞,檢測脂肪球或未消化淀粉顆粒,pH值檢測時,如果糞便pH值偏酸( lt;6.5 )可能提示乳糖發(fā)酵異常。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試驗性治療試驗,通過更換優(yōu)質代乳粉、減少乳糖攝入等調整飼喂方案觀察3d內腹瀉是否緩解,若癥狀緩解,則可以判定是營養(yǎng)性腹瀉,若疑似混合感染,可短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在排除病毒感染的基礎上),若無效則支持營養(yǎng)性病因主導。
4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
特牛營養(yǎng)性腹瀉的治療需以調整營養(yǎng)供給、糾正代謝失衡為核心,結合西藥對癥支持與中藥整體調理,兼顧快速緩解癥狀和恢復腸道功能。
4.1西藥治療
西藥治療的主要原則是糾正脫水與代謝紊亂,首先讓患病毒瘤口服補液鹽,配方為氯化鈉 13.5g/L+ 氯化鉀 1.5g/L+ 碳酸氫鈉2.5 g/L+ 葡萄糖 20g/L ,輕度脫水按50~80mL/kg體重分次口服,3~4次/d,持續(xù)2~3d,對于癥狀較為嚴重的則使用復方氯化鈉注射液或 5% 葡萄糖生理鹽水 150~300mL 頭,緩慢靜脈滴注,配合維生素C注射液 4mL ,改善微循環(huán),1次/d,連續(xù)使用2~3次。為更好地吸附腸道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可以讓患病??诜幱锰浚款^牛一次服用 20g 用量。
4.2中藥治療
在進行中藥治療時,治療原則主要是健脾止瀉、調和氣血,可以選擇使用參苓白術散加減,組方為黨參 15g 、茯苓 10g 、白術 10g 、山藥 10g 、白扁豆8 g 、陳皮 6g 、砂仁sg 、甘草3 (適用于 30kg 犢牛日劑量),加水 1000mI 煎煮濃縮至 500mL ,分2次灌服,1劑/d,連用5d,也可以使用葛根芩連湯(清熱利濕)中藥方劑是葛根 10g 、黃芩 ?8g 、黃連5g、甘草5g(適用于濕熱型腹瀉伴輕度發(fā)熱30kg犢牛日劑量),加水1 000mL 煎煮濃縮至 500mL ,分2次灌服,1劑/d,連用5 d
5綜合預防
5.1強化精準營養(yǎng)管理
在特牛階段要注重做好初乳的科學管理,確保犢牛出生后1h內灌服優(yōu)質初乳,當天的初乳投喂量保持在4L,同時確保乳汁當中血清IgG (通過折光儀檢測達標率)。另外,為確保初乳質量母牛產前30d補充維生素E1000IU/d和硒 3mg/d ,提升初乳抗體含量,過多的初乳可以收集后立即放置在-20℃環(huán)境中冷凍保存,解凍時水浴溫度≤45 C 。人工哺乳環(huán)節(jié)要注重做好代乳品與飼料的優(yōu)化,選擇乳源蛋白占比 gt;60% 、乳糖含量 ≤40% 的代乳粉,避免植物蛋白過量,飼料投喂過程中確保奶溫在 38~40°C ,4~6次/d,單次飼喂量不超過體重的 5% ,7日齡起提供粗蛋白 218% ,中性洗滌纖維 ≤25% 的優(yōu)質開食料,添加 10.3% 益生菌,逐步減少液體飼料,60日齡完成斷奶過渡,除此之外,要注重加強營養(yǎng)素的平衡強化,犢牛的日糧當中可以額外補充鋅 40mg/kg 飼料、維生素A 5000IU/kg 促進腸黏膜修復,同時還可以額外添加 16.1% 的有機硒和 11% 的谷氨酰胺增強腸道免疫屏障。
5.2環(huán)境與應激控制
犢牛養(yǎng)殖的氣象條件要注重做好養(yǎng)殖環(huán)境的標準化管理,犢牛島冬季溫度 ≥15‰ ,夏季濕度 165% ,安裝自動通風系統,風速 ≤0.2m/s ,每頭特牛面積 :2.5m2 ,避免擁擠導致的交叉感染。日常要落實常規(guī)消毒方案,犢牛欄每周2次使用 10% 的生石灰乳進行噴灑消毒,飼喂器具每日用 10.1% 過氧乙酸浸泡,浸泡時間保持在 15~20min ,每月1次艾葉5 g/m3+ 蒼術3 g/m3 煙熏,抑制環(huán)境病原微生物。為有效緩解應激刺激特牛斷奶過程中采用漸進式斷奶法,60~75日齡分階段減少奶量,每周減 25% ,避免突然斷奶,轉群前3d飲用含維生素C2gL的復合多維電解質水,減少運輸應激。
5.3健康監(jiān)測與預警體系
養(yǎng)殖管理過程中需詳細地記錄每頭犢牛初乳攝入量、日增重(目標日均 ≥0.7kg )、糞便評分,1~4級:正常至水樣腹瀉,有條件的養(yǎng)殖場推薦使用智能項圈監(jiān)測體溫、活動量,異常數據實時報警。每周抽樣鏡檢脂肪球、未消化淀粉顆粒,評估消化狀況,每月檢測 10% 群體血清總蛋白、血糖,確保上述兩個指標分別達到5.5g/dL、 70~100mg/dL ,每批次代乳粉檢測黃曲霉毒素 B1≤5ppb 、沙門氏菌陰性,開食料每周快速檢測pH值,確保其pH值維持在5.5~6.5,水分保持在 12% 以內。
結語
綜上所述,犢牛營養(yǎng)性腹瀉的本質是幼畜消化系統發(fā)育不完善與外界營養(yǎng)供給失衡共同作用的結果,犢牛養(yǎng)殖管理期間初乳攝入不足、代乳品質量缺陷、固體飼料過渡不當及環(huán)境應激都是誘發(fā)疾病的核心病因,一旦營養(yǎng)性腹瀉發(fā)生將會面臨脫水、營養(yǎng)不良與代謝紊亂等嚴重的危害。針對犢牛營養(yǎng)性腹瀉應該從綜合角度入手,在詳細探究引起營養(yǎng)性腹瀉的原因基礎上從中西結合層面分析,完善相應的綜合治療方案,同時要注重加強營養(yǎng)性腹瀉的針對性預防,構建針對性的防控技術體系,最終實現特牛營養(yǎng)性腹瀉的防控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干預,推動畜牧業(yè)向高效、生態(tài)化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袁春英.斷奶仔豬營養(yǎng)性和病毒性腹瀉的發(fā)病機制及預防性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23,25(7):37-38.
[2]宋朝陽.仔豬營養(yǎng)性腹瀉病因、臨床癥狀和防治措施[J].農業(yè)工程技術,2023,43(10):86-87.
[3]趙歡,汪偉.仔豬營養(yǎng)性腹瀉發(fā)病原因與防控措施[J].畜牧獸醫(yī)科學(電子版),2022(9):166-167.
收稿日期:2025-05-23
作者簡介:杜志花(1977—),女,漢族,獸醫(yī)師。研究方向:動物疫病防治。*通訊作者:王乾(1984—),男,漢族,本科,高級獸醫(yī)師。研究方向:動物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