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大人愛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喝茶,投入地(還有些滿心歡喜)地搖頭,吹開茶水上浮著的茶葉,滿足地喝上一小口,再繼續(xù)他們的話題。有茶,似乎話題也更加吸引他們的興趣。
沒有人的時候,我于是在茶缸里用開水泡茶,但茶的味道讓我大吃一驚:完全沒法咽下去!難道那些人是在通過表演喝茶來騙我一次?這種拿小孩取樂方式這也未免太低效了吧?于是放糖,味道稍稍好了一點點。但實在不是一種有價值的生活方式。
于是問長輩。大人說長大后就能體會茶的妙處了。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相信啊。后來,我喝過一次冰鎮(zhèn)的果子露(帶凸起的小圓點的瓶子上凝結(jié)著水珠與水霧),又甜又香又冰,非常好喝!相比之下,茶就太讓人失望了。
時光飛逝如電,大約11歲左右,成都親戚帶來了老家的“三花”茶,即三級茉莉花。聞起來香氣厚實,喝著不苦澀。價格是五元三角一斤。親戚還帶了一點點“二花”。喝起來更有一種無法想象的馥郁、醇厚,高級感撲面而來。喝完之后心情很舒暢。我對茶廠的師傅充滿了謝意。我?guī)缀醍a(chǎn)生了沖動,下決心門門成績拿第一,爭取長大后天天喝“二花”。
但大人告訴我,我喜歡的那些成都的東西都不好搞:海椒面、油辣子、麻椒、泡菜、香腸…看來這不是分數(shù)高就能解決的,我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
時間來到了新世紀,一切都是新的。我在茶葉店看到有人賣真空包裝的鐵觀音,名字就很吸引我。于是買來用家里真正的紫砂壺沖泡,浸泡時間大約是三分鐘。想起很贊!喝一小口,童年的上當感又出現(xiàn)了直接說吧,賣茶人沒告訴我,浸泡時間只能是10秒,所以他丟失了一個顧客。福建人很會賣茶的神話也是有漏洞的。
在云南工作(喝茶),然后去廣州(喝茶)。喝到了沒加香水但感覺香水很多的鳳凰單從…在茶博會上,見到老班章村長最后一次率領村民載歌載舞推廣老班章。喝一口,人間值得!
于是寫起茶來,先是雜志的一個專題,然后是報紙的一個專欄第一本書《茶葉偵探》出版。一個月之后,編輯告訴我,一萬冊賣完了。她的心情好像是,“銷售終于穩(wěn)了!”我的心情是,“努力居然也可以成功?”
業(yè)內(nèi)的人會上臺湖新華書店網(wǎng)站去看圖書銷售。我觀察王府井書店的情況。有個成為暢銷書作家的前同事每月能銷15本左右,我的書從1本快速升到7本。我記得那是2019年12月。好像是成功在望了。但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臺湖新華書店網(wǎng)站的這個功能后來干脆消失了。
書的稿費并沒有多少,我關心的其實是茶的信息在大眾中的傳播。在白居易的時代,沒有實驗室,沒有網(wǎng)紅,也沒有網(wǎng)店,茶葉銷售就很好,有關茶葉的正確信息很少,也很容易獲得。只要你想買,好茶就在那里。唐代當然也有它的特花、一花、二花、三花這個等級童叟無欺。百姓去買三花,買回的是一份穩(wěn)定的美好生活。
所以還是反復與唐代宋代比吧。無論是銷售還是品飲,兩者只要在逐步提升,正確信息在增加,茶行業(yè)就沒有什么可憂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