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注重科學探究,倡導教學方式多樣化鼓勵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及教學資源等的實際情況,靈活選用教學方式,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在新課標推進與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fā)展的雙重驅動下,教學方式的重構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題。“ 教育”正在使教育發(fā)生重大的、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革[]。以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AI工具,如DeepSeek、Kimi、豆包等,憑借其強大的知識整合與文本生成能力,為項目式學習提供了技術支撐。如何科學有效地利用AI技術賦能項目式學習,助力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成為當前教學研究的重要議題。
一、構建AI賦能的“設計·實踐·論證\"項目式學習模式
項目式學習的關鍵是讓學習者在持續(xù)的、真實的、復雜的驅動問題下,借助各種資源展開探究,并在此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并達成素養(yǎng)目標[2]。初中階段,隨著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項自式學習逐步由以體驗和展示為主的“設計 + 展示”或“實踐 + 展示”模式,進階為更強調思維深度與過程優(yōu)化的“設計 + 實踐 + 論證”模式。特別是那些聚焦于解決真實復雜問題、注重方案生成與持續(xù)優(yōu)化的項目,更需要系統(tǒng)地經歷設計、實踐、論證三個階段,以實現從項目學習到素養(yǎng)提升的轉化。
AI賦能的項目式學習,繼承了項目式學習“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載體、以探究為路徑\"的基本特征,融人了AI在文本生成、資源推送、虛擬實驗、評價論證等方面的技術支持,提升了項目式學習效率與學生參與度,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yǎng)與高階思維能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對初中階段的項目式學習而言,AI在設計、實踐、論證三個階段的主要作用分別如下。
(一)設計階段:AI引導下的“方案創(chuàng)構”
設計階段是學生圍繞真實問題開展方案思考與任務策劃的重要階段,聚焦問題定義、目標設定、資源規(guī)劃與方法選擇。作為項目式學習的起點,該階段通過“方案創(chuàng)構”指導實踐,并依賴“組內調整”實現優(yōu)化,注重提升學生的分析、評價與創(chuàng)造能力。引入生成式AI可輔助探究構思、任務分解與資源推薦,借助AI協(xié)同平臺實現項目進度可視化與任務協(xié)同,全面增強學生項目設計與把控的能力。
(二)實踐階段:AI支持下的“智能實施”
實踐階段是將設計方案轉化為行動的關鍵階段,學生通過實驗、調研、建模與多輪測試,在操作反饋與迭代中驗證方案的可行性,深化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這一階段的教學要聚焦實驗探究、數據建模與結論形成,強調實踐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借助AI,學生可通過虛擬實驗平臺突破現實實驗的限制,利用圖像與音頻識別高效采集數據,借助算法工具進行分析建模,并通過語義識別生成結構化報告。借助AI,學生可更好地從“做中學\"走向“研中學”“創(chuàng)中學”,進而實現能力的深度躍遷。
(三)論證階段:AI融入下的“證據表達”
論證階段指的是對實踐結果進行交流、討論和評價的復雜過程,論證主要由主張及其理由所組成[3]。論證階段是項目式學習的收束階段,涵蓋匯報展示、評價論證與作出改進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核心在于通過“主張一理由一證據”的邏輯結構,要求學生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結論,并通過結構化匯報展示研究過程與成果。AI文本生成與可視化工具可協(xié)助學生整理實驗數據,生成模型圖表與對比分析,優(yōu)化展示邏輯。同時,借助智能評價系統(tǒng)輔助并推動學生間互評與教師診斷,強化反饋機制,可使學生在多輪表達、反思與修改中,逐步提升科學表達與論證能力。
上面所述是AI對三個階段的分別賦能,但實際上,AI支持下的這三個階段并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形成一個遞進循環(huán)的系統(tǒng)結構。這樣,伴隨問題的不斷迭代,可引導學生在思維和能力上持續(xù)進階,實現項目學習的完整閉環(huán)與學生素養(yǎng)的持續(xù)生長。由此,筆者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融合建構主義理論、人機協(xié)同理論與成功智力理論,構建了AI賦能的“設計·實踐·論證”項目式學習模式(如圖1所示)。從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4來看,該模式能推動學生認知從記憶、理解向分析、評價與創(chuàng)造遞進;從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論5來看,該模式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與分析性智力,提升其綜合能力。
二、基于AI賦能的“設計·實踐·論證\"項目式學習模式的教學實施
筆者以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中的《制作隔音房間模型》為母本,結合相鄰教室噪音互擾的真實情境,設計“隔音教室”項目,引導學生探究教室隔音改造方案在傳統(tǒng)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會面臨四大困境:對聲音傳播機制理解零散;變量控制意識薄弱;材料選擇缺乏科學依據;數據處理與模型優(yōu)化能力不足。而運用AI賦能的“設計·實踐·論證”項目式學習模式實施教學,通過AI在方案設計、實踐深化和成果論證等方面的支持,可有效破解這些困境,推動學生從“淺嘗試”走向\"深探究”。
(一)AI賦能的方案設計路徑
在設計階段,AI技術可為問題定義、目標設定、資源規(guī)劃、方法選擇、擬定方案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提供系統(tǒng)支持,進而優(yōu)化教學起點,豐富教學資源,提升任務規(guī)劃的科學性與個性化水平,具體如下。
1.AI支持問題定義
筆者引導學生口述教室噪聲互擾問題,再借助AI工具(如Kimi、DeepSeek)識別聲音并結合相關知識,將主問題定義為“設計一間隔音效果良好,不會對其他教室產生影響的教室”,然后繼續(xù)利用AI互動,提煉出“隔音效果影響因素”“互不干擾的分貝標準”“常見隔音技術”等具有探究價值的子問題,從而明確研究方向。
2.AI支持目標設定
在明確探究問題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借助AI文本生成功能,從“知識一技能一實踐一創(chuàng)新”四個維度設定任務目標。同時,AI智庫可推送相關案例,助力學生精準定位學習目標。例如,借助AI,學生可針對問題“影響教室隔音效果的因素有哪些”設置如下學習目標。
知識自標:構建“傳音—隔音”知識圖譜,掌握聲音傳播的條件和防治噪聲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技能目標:會使用分貝儀,具備設計控制變量實驗、分析數據表格與曲線圖的能力。
實踐目標:能根據設計方案合理選擇材料,規(guī)劃項目步驟,統(tǒng)籌團隊分工與時間安排,有效開展模型制作。
創(chuàng)新目標:基于聲波的衰減、反射、干涉等物理原理,提出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設計方案。
3.AI支持資源規(guī)劃
AI可根據學習任務智能匹配與推送所需資源,幫助學生實現資源獲取的高效化與精準化。如AI可推薦TinkerCAD進行教室結構的三維建模,推薦COMSOL仿真模擬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借助AI分析工具,學生可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對比與評估。同時,AI還可整合并推送聲學原理、實驗技巧與實踐案例等在線學習資源。通過AI賦能,資源規(guī)劃從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的點位提取轉向自適應的、動態(tài)的智能分發(fā),為項目式學習提供全過程、多維度的支持與保障。
4.AI支持方法選擇
教室隔音效果受空間的大小、密閉性,墻體與門窗的材質等多種因素影響,變量復雜,關系交織。因此,筆者引導學生借助AI分析工具,對各探究要素的相關性與可測性進行智能評估,輔助判斷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與優(yōu)劣。例如,AI可基于輸人的數據與已有案例,分析不同變量對隔音效果的影響程度,識別關鍵變量,并模擬不同實驗路徑的結果預測。學生據此可優(yōu)化測量方法,合理設置自變量并控制無關變量,提升方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
5.AI支持擬定方案
在整合問題、目標、資源與方法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借助如UMN智能平臺等,生成清晰的任務流程圖、項目時間表與團隊分工表,理順實踐路徑,明確執(zhí)行節(jié)奏,從而擬定方案。同時,AI項目管理系統(tǒng)可基于學生輸入的進度數據與任務完成情況,實時識別風險節(jié)點并提供動態(tài)優(yōu)化建議,幫助學生及時調整方案,保障項目有序推進。
(二)AI賦能的實踐深化路徑
在實踐階段,AI可深度介人實驗探究、數據建模、形成結論三個環(huán)節(jié),以提升學生的探究效率、數據素養(yǎng)與建模能力,推動其由“動手做”向“深度思\"轉變。
1.AI虛擬實驗賦能實驗探究,突破操作 壁壘
筆者通過AI構建虛擬仿真實驗教室(如圖2所示),為學生模擬教室聲學特性與隔音材料性能提供操作平臺,從而突破現實實驗的限制。學生可動態(tài)調整參數,觀察聲波變化,深化對聲學原理的理解,提升實驗設計的科學性與精準度。
2.AI圖像識別驅動數據建模,提升科學探究深度
筆者指導學生借助圖像識別工具,準確記錄噪聲在不同材料、結構下的衰減變化,然后結合變量控制原則,建立隔音效果與材料屬性等因素之間的函數關系,使學生初步形成建模意識。AI還可自動生成數據表(如表1所示)與降噪曲線(如圖3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現實模擬實驗進行二次驗證,這樣可在強化數據解釋與結論推導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理性分析AI生成的結果,培養(yǎng)學生對人工智能的審辯性思維與科學判斷力。
3.AI語義識別助力形成結論,推動論證思維發(fā)展
AI不僅可提供操作支持,而且可通過語義識別追蹤過程、分析行為,生成數據報告,形成結論,助力教師精準指導與學生自我調控。在AI輔助下,實踐成為基于證據的動態(tài)優(yōu)化過程,推動學生論證思維的發(fā)展,為后續(xù)論證打下基礎。
(三)AI賦能的成果論證路徑
在成果論證階段,AI技術可深度支持匯報展示、評價論證、作出改進三大任務,助力學生構建觀點表達框架,強化證據意識,發(fā)展邏輯推理思維與科學評價能力,推動高階思維持續(xù)提升。
1.AI支持多模態(tài)匯報展示:促進觀點建構與邏輯清晰呈現
借助文本生成、圖像可視化和視頻合成工具(如豆包、可靈AI、即夢AI等),學生能更清晰地梳理探究過程、提煉核心觀點,并通過模型演示與可視化方案對比,提升成果匯報展示的邏輯性、說服力與科學性。
2.AI驅動多元評價論證:提升證據意識與 論證邏輯
在交流評價中,AI可結合教師評分、同伴互評與自動診斷,融合自然語言處理和AI智能平臺生成反饋建議,幫助學生發(fā)現表達偏差、補充論據、優(yōu)化論證過程。例如,借助AI工具生成評價表量化成果表現(如表2所示),提升學生的證據意識與論證邏輯。
3.AI引導作出改進:構建證據鏈,完善推理結構
借助AI智能體,教師可動態(tài)生成學生的學習行為畫像,追蹤學生的思維關鍵節(jié)點,識別學生在推理過程中的邏輯漏洞與表達盲區(qū)。例如,利用豆包輸入隔音教室模型的評價維度,構建具備專業(yè)判斷力的“評估專家”數字人,對學生的項目成果進行智能診斷與反饋。AI不僅能識別論證中的證據不足、推理跳躍等問題,還能提供有針對性的修改建議,幫助學生回顧思路、查漏補缺、優(yōu)化方案,進而推動模型的重構與提升。在持續(xù)交互中,學生可逐步建立起“證據—理由一觀點\"的完整推理鏈條,從而使論證更加嚴密有據,提升批判性思維與邏輯思維。
三、實踐反思
實踐表明,AI為教師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AI不僅能精準識別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思維瓶頸,還能優(yōu)化任務流程,幫助學生提升問題識別、方案設計、數據分析與科學論證等綜合能力。AI賦能的“設計·實踐·論證”項目式學習的實施,拓展了項目式學習的實施空間,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協(xié)同發(fā)展,充分展現了項目式學習的育人價值。
然而,AI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與隱憂。由于其強大的發(fā)散性,若缺乏有效引導,項目任務很容易偏離學科本位,教學目標也可能在技術驅動中變得模糊不清。因此,初中物理學科的項目設計必須始終立足物理核心素養(yǎng),聚焦變量控制、數據分析、模型建構等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另外,過度使用AI技術可能會導致學生思維鈍化,信息繭房可能會桎梏學生的認知范圍,減少人際互動的需求,技術的依賴性可能導致創(chuàng)造性被弱化的風險[6。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科學把握AI的輔助角色,明確其“支持而非替代\"的功能定位,尤其在關鍵環(huán)節(jié)應加強對學生審辯性思維的引導與干預,引導學生在人與技術的協(xié)同中實現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顧明遠.“人工智能+”正引起一場教育革命[N].中國教育報,2019-08-12(2).
[2]郭鼎新.基于數字化科學論證圖的項目式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踐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4:3.
[3]熊明輝.論證評價的非形式邏輯模型及其理論困境[J].學術研究,2007(9):73-79,159.
[4]ANDERSONLW,KRATHWOHLDR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Educational Objectives [M].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2001: 12-17.
[5]STERNBERG R J. The theory of successful intelligence[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9(4): 292-316.
[6]楊清.人工智能時代學生主體性發(fā)展:機遇、挑戰(zhàn)與對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3(1):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