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遠
上海通志館助理館員,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以筆描食,以文述史。
@葉荷水不捐
如何熬過炎炎夏日的酷熱,從古至今都是一個難解的問題。今天的人們可以享受空調(diào)與冰箱帶來的舒適,但在百余年前的上海,大多數(shù)人只能通過其他方法消暑——睡覺用涼席,納涼有蒲扇,在飲食上,則有“荷蘭水”作伴。
所謂“荷蘭水”,算是今日汽水的雛形,主要由小蘇打、糖、色素和水混合調(diào)制而成,喝起來清甜爽口,可以祛暑解乏。荷蘭水最早何時傳入中國,目前學術界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19世紀20年代傳入,也有人說是在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年)隨洋貨一同從南洋經(jīng)廣州傳入中國。大概由于彼時南洋地區(qū)多為荷蘭的殖民地,許多洋貨便被冠上“荷蘭”二字,汽水自然也不能免俗,就成了人們口中的“荷蘭水”。作為難得的西洋飲品,荷蘭水先在上海灘的上流階層逐漸流行開來。一位自稱“頤安主人”的詩人在看到店鋪中售賣的荷蘭水后詩興大發(fā),特地以荷蘭水為題寫了一首竹枝詞贊曰:“荷蘭冰水最清涼,夏日炎炎競愛嘗。中有檸檬收斂物,滌煩祛穢代瓊漿?!甭镁由虾5奈娜烁鹪踉谄穱L過荷蘭水的滋味后,也在自己的著作《滬游雜記》中記下這一新奇事物:“夏令有荷蘭水、檸檬水,系機器灌水與氣入于瓶中。開時,其塞爆出,慎防彈中面目。隨倒隨飲,可解散暑氣?!?/p>
隨著在滬洋商逐漸擴大經(jīng)營規(guī)模,荷蘭水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各大藥房與洋行率先把握商機,在報紙上刊載廣告,宣揚飲用荷蘭水的益處。中西大藥房稱其 “香甜適口,能沁人心脾,并可祛暑解渴,清肺除煩,生津避穢,較中國花露百倍”;潤昌公司荷蘭水廠說它 “善能順氣寬胸,消暑辟穢,常服可祛痧疫,有益無損”。當然,以上說辭不免有夸大功效之嫌,畢竟制作成本著實低廉,想要抬升價格,只能在其他方面多費些功夫。
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荷蘭水很快風靡上海灘,藥房與洋行賺得盆滿缽滿。不過,簡單的配方與可觀的利潤也讓不少小販產(chǎn)生自制荷蘭水的念頭。與受衛(wèi)生局監(jiān)管、注重用水衛(wèi)生的工廠不同,小販往往就地取材,或是用未經(jīng)煮沸的河水與井水調(diào)配荷蘭水并上街販賣,或是在不消毒的情況下循環(huán)使用玻璃瓶,使得荷蘭水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許多不明就里的市民在飲用后均出現(xiàn)細菌感染的病狀,甚至發(fā)生兒童因飲用不潔的荷蘭水而染病致死的悲劇,一時間人心惶惶。加上 20 世紀初正值霍亂大流行,接連不斷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很快便引起當局的重視。1907 年,法租界率先禁售一切冰荷蘭水;1921年,警廳發(fā)布《警廳取締食物飲料之布告》,不許用生水制作荷蘭水,違者法辦,巡捕房也四處出擊,對私自制作、販售荷蘭水的攤販進行罰款與監(jiān)禁,但收效甚微,以至于到1928年7月,一篇名為《上海避暑之新建設》的奇文見諸報端,作者認為,既然夏天離不開荷蘭水,不妨仿效救火會的模式,由醫(yī)生在夏天組織成立 “救水會”,一旦聽聞有人因飲用荷蘭水而生病,便盡快上門救治,“此舉洵功德無量矣”。盡管此事沒了下文,但從側面亦可感受到彼時私制荷蘭水屢禁不絕的窘境。
在上海扎根數(shù)十年的租界當局深諳“堵不如疏”的道理,他們一方面嚴厲打擊市場上不受監(jiān)管的荷蘭水產(chǎn)銷渠道,一方面也扶持信任的洋商開設荷蘭水廠,為其頒發(fā)牌照、補貼資金,使其生產(chǎn)安全便宜的荷蘭水供市民飲用,“正廣和” 便是在此背景下迅速崛起,成為馳名中外的“汽水大王”。此外,“益利”“無敵”“無泉”等國貨汽水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為打消市民疑慮,國貨品牌均注重品控,無不強調(diào)制作時使用熟水,且原樣參照西洋制法制做,可以放心飲用。在國貨與洋貨的全面競爭下,荷蘭水價格逐漸走低,加上諸多新興的捆綁銷售與營銷手段,使得市民對荷蘭水的品牌認可度變高,良幣驅(qū)逐劣幣,不良攤販逐漸淡出市場。后來,國民政府開始稽征荷蘭水的印花稅,并只允許有執(zhí)照的廠家生產(chǎn)售賣,徹底斷絕了私人制售荷蘭水的可能,荷蘭水就此完全解禁,在上海乃至全國各地迅速普及開來,直至成為今天我們耳熟能詳?shù)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