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洺萩 自由作家、茶文化跨文化交流推廣傳播講師、企業(yè)文化品牌顧問。茶領(lǐng)域研修二十余年,曾為荷蘭禾眾基金會茶項目專家組成員,上海陶瓷藝術(shù)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
一個人在美國加州的舊金山市漫步時,路過一個小集市,集市里有賣蜂蜜的、各種烘焙面點的……看到一個貨架上寫著蘑菇茶,本能反應(yīng)想去研究下什么是 “蘑菇茶”。經(jīng)了解得知,其實就是可食用蘑菇加各種花草配制成的各種茶。仔細看配料表,可以看到蘑菇的細分品種,比如靈芝、猴頭菇、羊肚菌……店主將蘑菇烘焙或者曬干后磨成粉,然后配上各種花草,比如德國的洋甘菊、意大利的蝶豆花、伊朗的藏紅花等,感覺很具備美國風(fēng)格。我買了一包用靈芝粉配的花草茶,沖泡后喝一口,滿嘴都是花草粉末,靈芝的味道確實有,只是淡淡的。這包茶可以沖泡20次左右,每泡折合人民幣大約5元。這樣一算,還覺得挺劃算,畢竟喝到了世界各地的花草味。
前些年做茶文化傳播的時候,去了一些地方,比如歐洲、東南亞地區(qū)、伊朗、美國等。這次到美國和十多年前感覺差不多,茶也好,八段錦、太極拳也好,感興趣的人都不多,也許是機緣未到吧。又或者,在我所接觸的人的認知里,中國的這些東西都太復(fù)雜了。確實,對很多美國人來講,茶葉不就是個產(chǎn)品嗎,買賣就好了,談啥文化呢?
茶葉確實是流通商品。拿出一款西湖龍井,用英文向美國人介紹:“這是綠茶。”然后又拿出一款安吉白茶:“這是綠茶?!比缓笥秩〕鲆豢畋搪荽海骸斑@也是綠茶?!睂χ袊柰耆珱]有概念的美國人開始頭大了,開始嫌麻煩了,心里產(chǎn)生抗拒了,腦門、心門都要關(guān)上了。“它們自己沒有自己的名字嗎?”“這是它們的統(tǒng)一名字嗎?”“為什么?”其實這是多好的實踐反饋呀!于是面對美國人,我不再用中國人的那套認知模式了,而是直呼茶名了:“這是西湖龍井,這是安吉白茶,這是碧螺春?!泵恳环N茶都有自己的名字,暫時先不用管什么哪款是紅茶、哪款是綠茶的,一切都變得簡單和輕松起來了。這些美國人開始感興趣了,開始向我詳細了解茶的產(chǎn)地、特點、滋味。就像剛剛認識了一個有自己名字的人,然后通過她 / 他的外表、談吐、家庭開始了解她 / 他的性格特質(zhì)了。我想,這就是一個良好的起步,在不了解茶亦承載精神屬性的時候,先通過感官認知一步步來打開一扇扇體驗之門。
其實人和人也是一樣的,需要在相處中慢慢了解,或者說不能站在自我認知立場上去思量對方所處的完全不同的文化。
想起曾在飛機上看了部電影《降臨》,記得有句臺詞的意思是說,你使用的語言決定了你的思維模式,而語言也會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確實如此,如果你認識到這個問題,便會去理解不同語言背景下的思維方式,在語言和文化混亂的地球上,紛爭往往來自“語言”,而有些符號語言卻是不受限的。
比如據(jù)說在美國,各種膚色的人會在一起“搓麻將”;又比如去國家公園時,滿滿一車人,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在自然山水這個符號面前,溝通了無障礙。在我眼里,茶也屬于符號語言的一種,因為在與它相處的時空里,在有限里會感受到無限。
我認為,中西文化不是對立的,就像太極的陰陽相生、地球的圓滿循環(huán),人類本就生活在這個“圓”里,很多的對立就是人類自設(shè)的。我感覺,如今媒體上的各種負面消息,如同無形的子彈,射在每個人的心上,產(chǎn)生不同的“振動波” 和“能量波”,但地球上總會存在遠離這些的地方。比如在加州的圣地亞哥,我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面朝大海、開滿鮮花的“冥想花園”,在這里會遇上面帶笑容的各種膚色、各個種族的人,他們安安靜靜地以放松的姿態(tài)和自然連接,修復(fù)、完善自身。而我沖上一杯茶,這杯茶在這個獨特的場域就是一種符號語言,無需更多的表達,卻可以融合進這大道至簡的生生不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