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思政課\"建設全面推進,學校要讓“冒著熱氣”的紅色資源轉(zhuǎn)化為“透著靈氣\"的育人素材,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內(nèi)容。依托毗鄰的抗日山烈士陵園,將地域紅色資源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探索出一條“精神解碼一情境建構一體系整合一社會共育\"的實踐路徑。
一、挖掘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
從歷史符號到情感共鳴??谷丈搅沂苛陥@的物理空間本身就是一部抗戰(zhàn)史詩,四次建園歷程見證了軍民“邊戰(zhàn)斗、邊建園\"的艱辛;而小沙東海戰(zhàn)等具體戰(zhàn)役,則將宏觀歷史轉(zhuǎn)化為可觸摸的情感載體。
(二)與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深度對接
從宏大敘事到具體可感??谷丈郊t色文化中“黨領導軍民抗戰(zhàn)\"的歷史,是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民族共同體等概念的具象化表達。
從美德說教到情境體悟。希伯、金野博等英烈的國際主義精神,符竹庭、彭雄的奉獻精神,為“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等道德規(guī)范提供了超越時代的詮釋。
抗日山紅色文化承載著軍民共御外侮的集體記憶,其多元英烈形象與抗戰(zhàn)歷程,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育人素材。
(一)革命英烈事跡的育人特質(zhì)解碼
從個體敘事到價值多元??谷丈桨苍岬挠⒘胰后w呈現(xiàn)鮮明的多元性,既有八路軍、新四軍高級將領,又有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士,更有地方愛國人士,這種跨黨派、跨國籍的英雄譜系,天然契合新時代“大思政課”的育人需求。
二、讓紅色素材成為素養(yǎng)生長點
課堂是紅色文化融入的主陣地。學校遵循“精準對接教材、深度激活素材、分層設計活動\"原則,將抗日山紅色文化資源轉(zhuǎn)化為可操作的教學要素,實現(xiàn)從“知識點疊加\"到“素養(yǎng)生長\"的躍升。
(一)建立“三維轉(zhuǎn)化”素材庫
依據(jù)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主題,構建“課程主題—紅色資源一教學策略”三維對應體系,推動紅色文化素材與教學目標精準契合。
以抗日山紀念碑題詞與小沙東海戰(zhàn)事跡為素材,開展“國旗的顏色”探究活動,對比普通紅布與“烈士鮮血染紅的國旗”,組織“我給國旗寫日記”活動,將愛國情感轉(zhuǎn)化為具體感悟
依托“馬鞍山”更名史實與百姓建園口述史,通過新舊地圖對比討論“名字里的秘密”,邀請烈士后代講述修碑故事,結合“家鄉(xiāng)變遷調(diào)查\"繪制思維導圖,理解家鄉(xiāng)榮譽與先烈勇于犧牲的關聯(lián)。
第三坡段“墓碑前的誓言\"(行為引導)。模擬符竹庭墓前的六角亭,學生撰寫“給烈士的承諾書”:低年級用圖畫表達“我會愛護紅領巾”,高年級用排比句承諾\"堅定信仰、勇敢擔當、團結互助”,并將承諾書張貼在教室“英雄誓言墻”,定期對照踐行。
三、讓紅色基因融入成長脈絡
擷取小沙東海戰(zhàn)細節(jié),用3D動畫演示海戰(zhàn)路線,運用比例尺知識測算突圍距離,品讀烈士書信并開展“如果我是小戰(zhàn)士\"演講,理解長征精神的當代內(nèi)涵。
學校以“分層遞進、學科融合、實踐導向\"為原則,構建“萌芽一探究一思辨”三階校本課程體系,使紅色教育貫穿小學生六年成長周期
(一)適配年段特征的課程圖譜
(二)打造“沉浸式\"課堂空間
低年級開發(fā)《抗日山的小英雄》繪本,講述本地兒童團員故事,開展“紅色童謠創(chuàng)編”“英雄徽章設計”等活動,將英雄崇拜轉(zhuǎn)化為“校園護綠”等具體行動。
依托抗日山“八坡段\"空間敘事邏輯,在教室搭建1:100的“微型抗日山\"模型,將物理空間轉(zhuǎn)化為教學情境,設計“重走英雄路”三階體驗活動。
中年級實施《抗日山尋寶記》跨學科課程,設置歷史(制作年譜時間軸)數(shù)學(測算烈士犧牲年齡)語文(撰寫紀念碑解說詞)學科教學任務,推動紅色文化資源與學科素養(yǎng)融合。
高年級通過“金野博是否值得放棄國籍”等辯論賽及《抗日山的十個為什么》紀錄片制作,引導學生在思辨與實踐中深化對紅色精神的理解。
第一坡段“紀念館尋根”(認知建構)。設置“英烈檔案墻”,陳列符竹庭、希伯等10名英烈的照片、遺物復制品(如希伯的打字機模型、金野博的反戰(zhàn)傳單),學生通過“掃碼聽生平\"“英烈卡片配對\"等游戲,完成“英雄信息采集表”,構建初步認知。
(二)構建“三位一體\"教研共同體
成立由35名教師、5名陵園講解員、3名老黨員組成的紅色教研團隊,實施“三協(xié)同\"教研機制。
第二坡段“海戰(zhàn)模擬\"(情感共鳴)。用課桌搭建木船模型,播放海戰(zhàn)音效,模擬“彭雄指揮突圍\"場景:“戰(zhàn)士組”用紙板制作手槍道具,討論“如何用有限武器拖延時間”;“群眾組\"設計運送傷員方案。教師適時插入史料:“當?shù)貪O民冒死打撈烈士遺體”,引導學生思考“軍民魚水情”。
把教研會開在烈士墓前。每學期初,教師攜帶教材在抗日山各坡段開展“現(xiàn)場備課”:在希伯紀念塔下,講解員講述“希伯如何將中國抗戰(zhàn)寫入《泰晤士報》”,教師當場設計六年級《我們的朋友遍天下》教學方案,加入“跨國友誼\"案例;在符竹庭墓前,老黨員回憶“符政委教群眾識字”的故事,教師靈感進發(fā),將其融入四年級《社區(qū)生活有規(guī)則》,設計“革命先輩與社區(qū)治理\"對比討論。
讓碑刻成為活教材。聯(lián)合講解員開發(fā)《碑刻中的思政課》系列微課,每集聚焦一個題詞。如周恩來題寫的“人民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解析“人民革命\"的內(nèi)涵;陳毅題寫的\"浩氣長存”,結合小沙東海戰(zhàn)細節(jié),解讀\"浩氣”
建立紅色教育案例庫。教師每學期撰寫《紅色教育課堂敘事》,收錄典型案例。如在教學《關愛他人》時播放金野博反戰(zhàn)錄音,學生提出“現(xiàn)在如何關愛不同國家的人”,催生“國際兒童書信交流\"活動;在教學《家鄉(xiāng)的變化》時展示陵園新舊照片,學生自發(fā)組織“為烈士親屬寄明信片”,形成持續(xù)三年的關愛行動。這些案例成為校本教研的重要資源,推動教學從“預設”走向\"生成”。
清明“豐碑前的黨課”。學校組織獻花、聽故事、種樹、寫日記、唱紅歌活動,學生擔任“一日講解員”,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七一“紅色基因傳承儀式”。入隊儀式中增加佩戴臂章、宣讀承諾書、參觀烈士事跡展等環(huán)節(jié),強化責任意識。
國慶“我為陵園寫解說詞”。結合教材知識點評選優(yōu)秀解說詞,獲獎作品被陵園管理處采納,提升學生成就感。
(二)實施“紅色基因雙向傳播”工程
設計家庭、學校互動任務,讓紅色教育從“單向傳遞\"變?yōu)閈"雙向生長”
低年級聽長輩講抗日山故事。組織學生為烈士親屬撰寫書信,學生寫下“課本里學過英雄故事,會永遠銘記”等真摯話語,部分信件獲親屬回信。符蕾在回信中表示“父親的血沒有白流”,這些信件成為課堂上的鮮活教材,讓學生直觀感受“烈士精神與我有關”,構建跨時空的情感聯(lián)結。
中年級撰寫紅色家書。組織“給烈士親屬的一封信\"活動,“符阿姨,您爸爸的故事我們在課本里學過,他的墓我們每年都去掃,您放心,我們會記住他?!鳖愃七@樣的信件成為課堂上的珍貴素材,讓學生體驗到“烈士精神與我有關”
四、讓紅色教育走向生活場域
抗日山紅色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突破校園圍墻,將烈士陵園、家庭、社會轉(zhuǎn)化為“大課堂”,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育人網(wǎng)絡。
(一)設計“四季沉浸式\"紅色課程
依托陵園四季特征,打造“一季一主題\"研學體系,讓紅色教育與節(jié)氣、節(jié)日深度融合。
高年級召開家庭討論會。設計“抗日山精神大家談”提綱,引導家庭討論“身邊誰具有英雄特質(zhì)\"\"如何傳承精神\"等議題,家校聯(lián)合開展“重走拓汪出海路線”活動,家長駕車帶領學生沿1943年烈士乘船路線前行,途中講述海戰(zhàn)歷史,學生在沙灘上演情景劇,家長客串“漁民”角色?;顒哟蚱茊蜗蚪逃J剑瑢崿F(xiàn)“家長重溫歷史、孩子深化認知”的雙向賦能,讓紅色精神在親子互動中落地生根。 ? (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