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飛,洛陽嵩縣人。作品見于《小小說選刊》《百花園》《佛山文藝》《洛陽日報》等報刊。
嵩縣古“八大景\"的起源已無從考究,命名者亦不可考?,F(xiàn)存最早記載見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嵩縣志》開篇所繪八幅景觀圖,分別題為:源頭活水、曲里溫泉、九皋鶴鳴、七峰疊翠、三涂霧雨、西巖戴雪、陸渾春曉、伊水秋聲。
“八景”之說并非嵩縣獨有,而是古代各地普遍采用的命名方式,其源頭或可追瀕至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書畫》所載宋迪“八景”畫題(平沙雁落、遠浦帆歸等)。嵩縣古八天景,實為當(dāng)?shù)匚娜俗裱ㄐ畜w例(如四字命名、講求對仗),選取本邑最具代表性的八處山水勝跡命名而成。為符合格式,諸如“鶴鳴\"綴于九皋山、“疊翠\"附于七峰山、“霧雨”配于三涂山、“戴雪\"加于西巖山、“春曉\"置于陸渾山、“秋聲\"添于伊河水等修飾,皆屬此類。后世附會的故事傳說,更使部分景觀名實相離。然撥開修飾,此八景在古代確為嵩縣耀眼的人文地標(biāo),足以代表其深厚的歷史底蘊
源頭活水
“源頭活水”指原位于今天坪鄉(xiāng)源頭村的兩股泉水(今已干涸)??滴酢夺钥h志·山川》載:“源頭活水,出陸渾嶺,東西二泉,合流入樊。伊川‘為有源頭活水來'本此。\"民國季警堂《嵩縣鄉(xiāng)土地理志》記述更詳:“姑姑嶺下有清泉,天旱不竭,澇不為災(zāi),名為源頭活水。舊時此水盛在碗內(nèi)或盆內(nèi),周圍盤旋不已,因名活水…居民引以灌田,得益頗大?!?/p>
此泉與焦?jié)舅畢R流后,豌蜒流經(jīng)朱村與程村,前者是元末朱熹六世孫朱裳因拜謁二程遺跡、眷戀此地山水而遷居的朱熹后裔聚居地,后者則是程顥、程頤的“兩程故里\"理學(xué)發(fā)祥地。作為二程理學(xué)的集大成者,朱熹將“理本論\"體系發(fā)揚光大,其《觀書有感》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千古名句,恰以泉流喻指思想源泉的生生不息。
古人以“源頭活水”命名這兩泓清泉,并非因其水態(tài)奇異,實因水流所經(jīng)之地恰是理學(xué)文脈的源頭所在。朱熹對二程思想的繼承與發(fā)揚,恰似清泉吸納眾流而成江海。當(dāng)人們追溯這處景觀的真意時,會發(fā)現(xiàn)其價值遠超出自然泉眼的物理屬性,而成為叩問理學(xué)淵源的文化坐標(biāo)。這份承載著中原思想基因的厚重底蘊,正是“源頭活水”位列八大景之首的根本緣由。
曲里溫泉
曲里溫泉位于今嵩縣飯坡鎮(zhèn)曲里村,列八大景次席,取與“源頭活水\"對仗之意。民國《嵩縣鄉(xiāng)土地理志》詳載:“曲里村東二里許有溫泉,水由地下涌出,天然溫暖,質(zhì)含硫磺,浴之可療皮膚病。泉上筑有男、女池塘及房舍,春冬暇日,士女往浴者絡(luò)繹不絕。\"此溫泉今雖不顯,古時卻聲名遠播。
北宋錢易《南部新書》總結(jié)唐宋天下名泉八處,“河南陸渾湯”即指此溫泉,位列第五。相傳商湯聘伊尹時曾于此沐浴,故又名“湯池”,旁有湯王廟。北魏《水經(jīng)注·伊水》載:“(伊水)北與溫泉水合,水出新城縣之狼睪山西南阜下…\"其地理位置(九皋山西南山下)與今曲里溫泉吻合。唐代稱“陸渾湯”或“桃花湯”,因近東都洛陽,療效顯著,名士如宋之問、韓愈等皆曾游歷。韓愈詩“陸渾桃花間,有湯沸如烝”點明其得名源于周邊桃花繁盛。清代官員張漢、張秉乾亦曾游歷賦詩,盛贊其氣蒸霞蔚、澡雪精神之效。
九皋鶴鳴
鳴皋山(《山海經(jīng)》稱豪山,《水經(jīng)注》稱狼睪山、狼皋山),主峰九皋山海拔930余米,位于嵩、伊、汝交界處。雖非外方山系最高峰,然因其毗鄰陸渾故城、伊洛要道,于嵩北平野中孤峰突起,山勢磅礴險峻,歷來為人文薈萃之地。
《詩經(jīng)·小雅》有“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嵩邑相傳鳴皋山即此鶴鳴之地,故名“九皋鶴鳴”。清陳裕如《九皋山詩敘》認為此山位于東周王畿,詩人詠及理所當(dāng)然。或疑“墓\"指水邊高地、“九皋”指沼澤,與山何干?實則鳴皋山環(huán)抱古代兩大著名沼澤:一為西南之禪渚(《水經(jīng)注·伊水》載其“陂方十里”,傳為大禹之父所化);二為東北之廣成澤(《水經(jīng)注》多處提及,漢代為皇家獵苑“廣成苑”,周圍百里)。此山作為澤中高地,正合“鶴鳴于九皋”之意。
鳴皋山盛名更因詩仙李白。其友岑勛(“岑夫子”)隱居于此,從翁清隱于伊陽(唐代從陸渾縣南分出的縣)五崖山。李白作《鳴皋歌》等多首詩歌贈別二人,抒發(fā)向往隱居之情,如《送岑徵君歸鳴皋山》《鳴皋歌送岑征君》《鶴鳴九皋》等。其《鳴皋歌奉餞從翁清歸五崖山居》中“憶昨鳴皋夢里還\"“著書卻憶伊陽好\"兩個“憶\"字,足證其曾居此山。詩中描繪鳴皋山“峰崢嶸以路絕,掛星辰于崖”之險峻,“青松來風(fēng)吹古道,綠蘿飛花覆煙草\"之秀美,“水橫洞以下淥,波小聲而上聞”之奇瑰,以及“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fēng)兮寂方壑”之幽境,令人神往。
李白、岑勛、元丹丘三人在此的一次聚飲,更催生了千古絕唱《將進酒》。考其地點,“主人何為言少錢”“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等句指向岑勛(世家子弟,非清修道士)做東更為合理,結(jié)合李白曾居此山的經(jīng)歷,鳴皋山為《將進酒》誕生地之說頗具依據(jù)。
七峰疊翠
“七峰疊翠\"指七峰山(海拔1143.2米)之景。于嵩縣城東南望,可見一山連聳七峰,故名。此山在外方山系中不算高峻,人文遺跡亦少,然因鄰近縣城、山形獨特醒目,故列八景??滴酢夺钥h志·山川》載:“七峰山,縣南三十里,一山連聳七峰,高插云漢,郁郁青蒼,雨霽若玄圭秉列,雪集則白玉筍生,蓋嵩地一奇觀云。\"所謂“疊翠”,即指其七峰相連、草木蔥蘢之態(tài)。后世或有將其與城北疊翠山并稱之說,然考八景命名體例,并無合并兩景之例,此說顯系附會。
三涂霧雨
位于今何村鄉(xiāng)伊水北岸崖口山(俗稱水門),即古三涂山(涂山)。北魏《水經(jīng)注·伊水》明載:“伊水歷崖口…即古三涂山也?!?/p>
三涂山為先秦文化名山。周武王營洛邑時曾“南望三涂\"(《逸周書·度邑解》)。晉國曾假借祭祀洛水與三涂山之名奇襲陸渾戎(《左傳·昭公十七年》)。尤為重要的是,眾多學(xué)者(如聞一多、顧頡剛、錢穆、丁山等)及2016年“中國嵩縣三涂山與夏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認為,此山即天禹娶涂山氏、會盟諸侯之涂山,周穆王會諸侯亦可能在此。
“三涂霧雨”之名,源于其特殊地理位置: 伊川平原至此驟然收束,南接伏牛、熊耳、外 方諸山,山多水豐,小氣候多變。自嵩縣老城 遠眺,山南云霧繚繞,?,F(xiàn)“霧雨\"之象,故得 此名。
西巖戴雪
嵩北有山,名西巖山(海拔864米),于嵩北平川丘陵中孤峰突起,峻峭挺拔。山頂怪石嶙峋,遠望如積雪覆蓋,故名“西巖戴雪”。清順治舉人董鐸詩“西巖突出萬山頭,片片瑤光翠欲流\"得其神韻。
據(jù)《水經(jīng)注·伊水》所載焦?jié)舅敝律剑ǚ缴剑┬沃莆恢茫疤啤对涂たh圖志》“陸渾山,俗名方山”之記,結(jié)合其位于陸渾故城西的方位,可判定西巖山即古之孤山、方山,亦屬古人所稱\"陸渾山\"之一。
山上有古剎龍興寺。康熙《嵩縣志·雜志》載:“龍興寺,縣北思遠山上,唐圣歷二年(699年)敕建。\"然寺存古碑有“尉遲敬德監(jiān)修”字樣,表明其唐初已建,且為皇家寺院。原寺毀于1958年,今寺為原址重建。據(jù)載,古寺規(guī)模宏大,有鐵佛、巨鐘(鑄“尉遲敬德監(jiān)工\")、千年雌雄銀杏樹等,晨鐘暮鼓聲聞數(shù)十里。
西巖山又名思遠山、西崖山??滴酢夺钥h志·山川》:“思遠山,縣北四十里…取登高思遠之義,故名…今為龍興寺,又俗呼為‘西崖山'云。\"《乾隆志》亦稱“思遠山,一名西巖”?!八歼h\"當(dāng)為正名。唐思遠寺(即龍興寺)為名僧圓敬(曾任僧錄)初出家處。
女皇武則天曾登臨此山??滴?、乾隆《嵩縣志》及《大清一統(tǒng)志》均載:圣歷二年(699年),武則天“發(fā)洛陽幸此,曾建乘涼閣、避暑樓、射雁臺,俱廢,遺址尚存。\"山下閆莊街舊稱鑾鎮(zhèn),傳為武后駐曄處,另有鑾駕嶺、梳妝臺等地名。圣歷二年武則天已76歲,憂心身后季武之爭。其福昌(宜陽)之行歷時四天,地處福昌與陸渾交界的思遠山,作為洛陽南郊名山且有皇家寺院,自是巡幸拜祭之所。地方官預(yù)建避暑設(shè)施。一代女皇暮年登臨,心境或已不同往昔。六年后,女皇逝去,此山因她的足跡而人文色彩愈加濃厚。
世事”,宰相鄭珣瑜亂中“退耕陸渾山養(yǎng)母”。詩圣杜甫家在山上筑有“南陸渾莊”,是其35歲前及安史之亂中重要的棲居地,于此寫下《憶弟二首》等詩。宋之問、元德秀、岑參等亦在此筑有別業(yè),留下“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fā)\"(宋之問)、“故園伊川上,夜夢方山花\"(岑參)等名句。
傳說陸渾山一帶迎春花于立春日準(zhǔn)時綻放,雖屬附會,然早春之美確在桃李。宋之問詩明言陸渾山中始發(fā)之花為“桃季”。唐代曲里溫泉因周邊桃花繁盛而名“桃花湯”(韓愈詩“陸渾桃花間”)。試想陸渾口以南,伊河兩岸山崖遍開紅桃白李,春曉之景何其壯麗!
伊水秋聲
“伊水秋聲”傳說位于陸渾南數(shù)十里山澗中,伊河湍急曲折,秋夜水聲如琴。更有離奇說法稱水聲位置可預(yù)知次日晴雨(上游聲晴,中游聲陰,下游聲雨),此說不足為信。
陸渾春曉
“陸渾春曉\"描繪陸渾山(今陸渾嶺,又名方山)早春景致。乾隆《嵩縣志》:“南陸渾山…即《水經(jīng)注》伏睹嶺,亦曰伏流阪,今為陸渾嶺?!?/p>
春秋時為陸渾戎聚居地,《水經(jīng)注·伊水》載伏流嶺(陸渾嶺)上有中原罕見的“昆侖祠”,即為陸渾戎自甘青遷來之證。魏普時,山中石城被視為隱逸長生之所(《太平御覽》引《水經(jīng)》),宛如另一版本桃花源。
唐代因近東都洛陽且風(fēng)光秀美,陸渾山人文鼎盛。宰相房琯曾隱居于此“十年不諧
此景名或源于白居易《秋游》:“下馬閑行伊水頭,涼風(fēng)清景勝春游。何事古今詩句里,不多說著洛陽秋?!卑自娰澮了锷珓俅?,惜未詳述。元嵩州同知王沂《陸渾山水記》生動描繪了陸渾山下伊水秋韻:“煙樹點薺,莽蒼無際,目極可喜。其下則長伊帶焉,其水清瀉,重洲小渚,綺錯棋布;金沙玉礫,璀璨相射。沙平流漫,風(fēng)微響遠,水石相摶,嘈間錯。溪獸沙禽,戲闊浮深;蘆灘漁石,輕蓑短棹。呼之不來,追之不及,但聞拏音延緣葦間,疑古之逸民檳落不還者也。游于茲者,使遠聲光、遺智力,飄飄然有高舉長往之想。清吟孤嘯,不知日之既夕…\"文中所述,既有秋水清冽、洲渚星羅的視覺之美,亦有水石相擊、漁舟欸乃的聽覺之韻,“秋聲\"并非單指水聲,而是秋日伊河聲色交融的整體意境。若想探尋伊水秋聲的真意,不妨從這段文字中遙想古人乘舟泛流、聽秋懷古的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