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陸抑非《綽約嬌姿》的“艷逸”之道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8):34-36,42.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034-03
0引言
陸抑非1908年出生于江蘇常熟,家學淵源深厚。早年學畫從明代入手,主要學習周之冕的勾花點葉和林良、呂紀的工筆等,后又吸收清代惲壽平的沒骨法、華新羅的兼工帶寫與翎毛畫法,并上追兩宋、元人筆墨以及明代大寫意。他的畫工而不滯、艷而不俗,形成了工中帶寫、寫中見工的獨特風格。
1《綽約嬌姿》的表現(xiàn)手法
1.1 工寫結合
《綽約嬌姿》(見圖1)是陸抑非在1959年所作,此時他受潘天壽之邀在浙江美術學院教授工筆畫課程,是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又一高峰時期。在這幅畫中,陸抑非將傳統(tǒng)技法與個人筆墨創(chuàng)新相融合,花頭部分,他在沒骨法的基礎上,結合兩宋的工筆分染技法,對花瓣進行層層渲染;畫眼處的紅色花頭和紅色的花苞在層層分染后進行了罩染,營造出“凹凸花”的質感和花頭的立體感。
在芍藥的枝葉部分,陸抑非采用沒骨法,融入寫意筆法,下筆果斷有力,一氣呵成。他認為繪畫想要達到“信手拈來”的境界,書法的功力是必不可少的。書法是畫出來的好,而畫卻是寫出來的妙[1],這句話指出了書法用筆在繪畫中的重要性。他在點葉時經常會留出主葉脈的空白線,表現(xiàn)出葉片的陰陽向背,在正反翻轉處也會留出一條空白線來表現(xiàn)物象的“空間感”,這是用沒骨法畫葉子時常用的方法。葉子的角度、大小、俯仰姿態(tài)等則通過用筆來表現(xiàn),比如畫面中正葉用中鋒,大的側葉用側鋒,小的側葉中側鋒并用,將書法用筆與繪畫巧妙結合。在處理畫面中發(fā)干出枝的地方,大膽落筆,觀照全局,不在小細節(jié)處磨蹭,屬于典型的兼工帶寫。陸抑非在教授學生時也強調“大膽落筆,細細收拾,是畫兼工帶寫法的總訣”[2],也就是意在筆先,下筆爽快,筆墨精煉,切忌來回涂抹,否則就傷了神韻。整幅畫既呈現(xiàn)出工筆的精致,又有寫意的放逸,賦予畫面生命力和靈動感。
1.2細致觀察與藝術夸張
陸抑非作畫和教學都十分注重形似,指出“形神兼?zhèn)?,神是從形來的,脫離了形,神就是空的”[3],他不是不重神,而是認為神從形來。他提倡寫生,強調造型是從寫生中得來,“如果寫生功夫不到家,沒有對花卉、草蟲、魚鳥進行深刻精到的分析,那么畫面的形就經不起推敲,結構散碎;神從形而來,倘若形不過關,神便無從談起”。寫生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先對物象進行細致觀察,掌握其物象規(guī)律后再進行創(chuàng)作。
例如《綽約嬌姿》中的芍藥,是芍藥科芍藥屬的一種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粗壯;莖直立,上部分出多個小枝干,葉分兩部分,上部莖生葉為三出復葉,下部莖生葉為二回三出復葉,葉片多呈狹卵形或披針形,頂端尖;芍藥花大,常見頂生或腋生,但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種類多樣,有單瓣和復瓣,總體上花瓣呈倒卵形,花盤為淺杯狀。這種對動植物形態(tài)的細致觀察與研究使作畫者對要描繪的物象有更為清晰的了解,才能得其神韻。
人們通常會認為作畫要原封不動地照抄自然,和物象一模一樣才算好,其實并非如此。早在北宋時,蘇軾曾說過“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黃賓虹先生也曾說“畫必似之山必怪,畫太懵懂山亦怪”“好畫當在似與不似之間”。以上論述表明,創(chuàng)作者應該在細致觀察物象自然形態(tài)的基礎上,提煉出藝術典型,進行藝術夸張,將自然美轉化為藝術美。在《綽約嬌姿》中,陸抑非通過放大花瓣的層疊感、夸大花頭的俯仰角度來增強視覺張力,賦予芍藥花動態(tài)美感;強調枝葉的前后和疏密關系,拉長了花莖,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和節(jié)奏感,使靜態(tài)的畫面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的生命力。
1.3虛實相生,疏密有致
陸抑非在《章法力學》中提到“中國畫的章法是一桿秤”,畫家在落墨時要能夠發(fā)現(xiàn)矛盾、統(tǒng)一矛盾,即吳茀之所說的“造險和破險”。在《綽約嬌姿》中,陸抑非通過處理畫面中的虛實關系,營造出畫面的空間感:首先,位于畫面視覺中心處的芍藥花頭飽滿立體、色彩明麗,周圍的花頭及花瓣的層次相對虛化,沒有主花頭在色彩上的細致表現(xiàn);其次是畫面中的枝葉部分,作為前景的枝葉顏色偏濃,且葉片姿態(tài)各異,掩藏在后面的枝葉顏色偏淡、偏灰,少數(shù)還出現(xiàn)了飛白,葉片的姿態(tài)擺動幅度較小,葉脈若隱若現(xiàn);最后是畫面背景大面積留白,使得作為畫面主體的芍藥更加突出,整幅作品呈現(xiàn)出近實遠虛、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形成畫面空間感的同時又避免了呆滯感。
在疏密關系的處理上,芍藥的花頭和枝葉在畫面中呈現(xiàn)團塊式分布,在畫眼部分最為密集,花瓣層層疊疊,葉片相互掩映,緊密而不雜亂;右上側的兩朵芍藥和畫面最上的芍藥分別形成兩個團塊,通過枝葉串聯(lián)在一起,從中心到兩側形成“密一疏一密”的節(jié)奏,畫面中的留白處帶給觀者呼吸感,是中國畫傳統(tǒng)構圖中“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典型范例。
陸抑非在《綽約嬌姿》中對畫面虛實與疏密的安排,遵循了傳統(tǒng)花鳥畫的章法規(guī)律,賦予整幅畫生動自然的氣息,正如這幅作品的名稱一樣—“綽約嬌姿”。
2“艷逸”的審美特征
“艷逸”一詞最早見于漢代劉向的《列仙傳·江妃二女》:“靈妃豔逸,時見江湄,麗服微步,流盼生姿?!蔽闹械摹柏W逸”即為“艷逸”,用來形容兩名女子容貌艷麗、氣質脫俗?!捌G”字本義為豐滿美麗,引申為色彩鮮明,常用來形容貌美的女子或其他美好的事物;“逸”字根據(jù)兔子善于奔跑會意,本義是逃跑,后引申為散去、失去,又引申為超出范圍,此外還表示安閑、安樂,也表示超凡脫俗、卓爾不群的意思,常用來形容人的氣質或文學作品[4]。因此“艷逸”一詞為艷美飄逸之意,在文學作品中用于描述女性角色之美或藝術作品中的美學特質。
在繪畫中,“艷”為色彩鮮明亮麗之意,“逸”為一種評畫標準,唐代朱景玄在張懷罐的“神、妙、能”的標準上又加了逸格,朱景玄對“逸格”的解釋為“不拘常法”,宋初黃休復將逸格提到首位,并闡釋為“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guī)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5],可知“逸格”是形容不受規(guī)矩束縛,不一味追求色彩美,而是筆墨精簡,傳神寫意,自然天成,妙手偶得的作品,也是文人畫家審美觀的體現(xiàn)。
本文用“艷逸”一詞來形容陸抑非畫作的理由如下:首先,陸抑非畫作色彩明艷大方,大多數(shù)工筆和寫意作品中的花頭顏色呈現(xiàn)飽滿鮮艷的狀態(tài),在保持畫面色彩鮮明的同時,他的筆墨簡練傳神,筆下形象生動自然;其次,他經常在自然中寫生,強調默寫默記,對動植物的形態(tài)了如指掌,才能達到“無法而法”的境界,下筆自然干脆利落,意趣非凡,使得作品具有生活氣息與文人韻味,雅俗共賞;最后,將艷麗的色彩與文人追求的“逸格”相統(tǒng)一是其作品一大突出的審美特征。因此用“艷逸”一詞來形容陸抑非的作品是合理的。
2.1艷而不俗的設色美感
陸抑非吸收了惲壽平的沒骨設色,以淡雅為基調,但更偏向于文人畫的變色賦彩。在《綽約嬌姿》中,他用暖色調描繪花頭部分,畫眼位置的紅粉兩朵芍藥格外鮮艷奪目。紅色、粉色這種嬌嫩的顏色搭配容易顯得俗氣,但這幅畫不僅不落俗,反而顯得清雅,有文人逸氣。他通過花青和淡墨畫出冷色調枝葉,沒有過多渲染枝葉部分,這種華麗與樸素、冷與暖色調的對比既突出了主體,又避免了色彩的單一化與艷俗感,營造出和諧的意境??梢婈懸址亲⒅赜蒙母裾{,大膽突破淡雅設色的同時又融入了文人畫含蓄雅致的風格,作品雅俗共賞。
2.2動靜相生的生命韻律
陸抑非芍藥圖中動靜相生的形式美一方面表現(xiàn)在花朵的俯仰向背與枝葉的欹側穿插中,枝葉的“靜”(這里的靜是相對的)與花頭的“動”共同譜寫出一首無聲的樂章,觀者仿佛能聽到風吹動枝葉的簌簌聲。二者相配合,使得畫面富有生命力和運動感。
另一方面,動靜相生的形式美還表現(xiàn)在技法的融合上。陸抑非以明清畫家為主要學習對象,先后吸收林良、呂紀的工筆,清代惲壽平的沒骨法,華新羅的兼工帶寫,也學習過兩宋、元人筆墨。在《綽約嬌姿》中,他將沒骨與工筆相結合,細致刻畫出芍藥花頭的部分,呈現(xiàn)出花瓣的質感,花頭處的工筆技法賦予畫面“靜”的秩序感,枝葉處采用兼工帶寫的筆法,表現(xiàn)風中枝條擺動似游龍,花葉翻飛交疊,形成筆斷意連的動態(tài)張力,表現(xiàn)出運動感。工筆的靜與寫意的動相互配合,呈現(xiàn)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生的和諧韻律。
“漆與消,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消之外,詢舒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薄睹珎鳌方忉專骸吧炙?,香草也?!薄多嵐{》注曰:“伊因也,士與女其別則送女以勺藥,結恩情也?!盵6]青年男女結伴游春,相互調笑,互贈芍藥以表達愛意,故芍藥有結恩、定情之意。朱熹《詩經集傳》亦釋芍藥為香草,“且以芍藥為贈,而結恩情之厚也”。
后又有《韓詩》指出“芍藥,離草也。言將離別贈此草也”。《韓詩》將芍藥冠“離別”之意,因此芍藥又有“將離”一名,后人一直沿用,如元稹在《憶楊十二》中寫道:“去時芍藥才堪贈,看卻殘花已度春。只為情深偏倫別,等閑相見莫相親?!?/p>
又如姚合《欲別》:“山川重疊遠茫茫,欲別先憂別恨長。紅芍藥花雖共醉,綠靡蕪影又分將?!?/p>
作者均用芍藥寄托離別的感傷,有“將離”之味。畫家李也曾通過一幅紅芍藥表達此意,并題款“頭白為郎事已遲,閑居滋味也如斯。廿年江上丹青手,芍藥花開是去時”,題款中暗含離別之意。
2.3.2文人心性的映射
芍藥與牡丹并稱“花中二絕”,牡丹貴為花中之王,而芍藥則為“花相”。唐代劉禹錫稱贊其“芍藥妖無格”,雖稍遜牡丹的雍容華貴之態(tài),但以綽約柔媚之姿獨樹一幟。唐代開始,芍藥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漸漸成為牡丹之配,且芍藥的花期稍晚于牡丹,常被賦予“不爭春”的隱逸品格,與文人追求的寂靜淡泊相契合。如王禹偁《芍藥詩》寫道:“牡丹落盡正凄涼,紅藥開時醉一場?!?/p>
王十朋《芍藥》:“千葉揚州種,春深霸眾芳。無言逍君子,窈窕有溫香?!?/p>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花草常被賦予人的品格。人們對于嘉木芳卉的欣賞,并未止步于擷取灼灼之色、幽幽之香、妖嬈之姿等感官愉悅,更在于以草木為鏡,在俯仰凝視間體悟榮枯有序的生命哲學。畫面中的芍藥不只是自然物象,更成為文人抒發(fā)情感的中介,是他們內心的映射。
2.3古典意象的延續(xù)
2.3.1多元意象的情感投射
芍藥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栽培歷史最悠久的花卉之一,在外觀上與牡丹相似,兩者極易混淆,但芍藥在中國文化中的形象與牡丹截然不同。芍藥最早出現(xiàn)于《詩經·鄭風·溱洧》,詩中詠道:
3結語
陸抑非的《綽約嬌姿》基于對觀察寫生的提煉,通過再創(chuàng)作,賦予芍藥艷而不俗的藝術形象,成為連接傳統(tǒng)繪畫與現(xiàn)代審美的紐帶。他的經驗啟示當代藝術工作者不能僅僅將廣泛學習作為一個口號,應該廣泛吸取前人的藝術養(yǎng)分,做到橫通、縱通和內通,夯實自身基礎,立足于自然與社會,多看多聽多思辨,確保自己的思維跟上時代和社會的步伐,切忌閉門造車、囿于一隅。
參考文獻:
[1]陸抑非.從獺祭而成到信手拈來[J].新美術,1983(2):32-33,54.
[2]謝偉強.陸抑非花鳥畫講義[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