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眾多在抗擊外族入侵戰(zhàn)爭中成長起來的將帥,狄青是最具傳奇色彩、最赫赫有名的一個。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縣(今山西汾陽)人。他家無背景,出身卑微,狄青曾在西河縣衙任主辦文書的佐吏,“逋罪入京”,犯了事,潛逃至京城汴梁,后被刺字充軍進了軍隊,因勇武善騎射,選作了皇帝的衛(wèi)兵。
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黨項首領元昊又一次與宋朝翻臉,發(fā)動了戰(zhàn)爭。宋仁宗決定從皇宮禁衛(wèi)中擇優(yōu)選用一批衛(wèi)兵從邊,狄青被選中,隨大軍開赴抗戰(zhàn)最前線延州,開始了他日漸走向人生輝煌的行伍生涯。
狄青被選中之時,朝廷任命他的官職是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別看身兼數(shù)職,其實只是個低級軍官而已,甚至離九品芝麻官還有一段距離。地位低下的狄青,打起仗來卻非常勇猛。在保衛(wèi)延州的四年時間里,他所向披靡,前后參戰(zhàn)二十五次,中箭八次,熱血灑遍殘酷的戰(zhàn)場,也贏得了前線眾將士的一致稱賞。
倘若只有一股猛勁,那不過是一介莽夫,仕途不可能走得太遠。狄青的成長,得益于范仲淹的知遇。據(jù)《宋史·狄青傳》載,當時尹洙任陜西經(jīng)略判官,把他推薦給時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的上級韓琦、范仲淹二人,范仲淹一見狄青,頓覺眼睛一亮,認準他是個將才,遂收至門下,授以《左氏春秋》,還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寄予厚望。于是,狄青這位庶民出身的勇士,開始在范仲淹的諄諄教導下折節(jié)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遂由一個僅具匹夫之勇的士兵,成長為能謀善斷的帥才。
隨著官職、學識和能力提升,狄青帶領自己的部隊,攻破金湯城、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旗),燒毀西夏糧草,奪其帳篷、牲口盈千累萬,擊敗毛奴、尚羅、慶七等許多依附于西夏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又在橋子谷筑城,在招安、豐林、新寨、大郎等地修建堡壘,有效阻擋了西夏的進攻勢頭,打擊了他們的囂張氣焰,取得與西夏作戰(zhàn)以來少有的輝煌戰(zhàn)績。狄青以戰(zhàn)功累遷涇原路經(jīng)略招討副使、侍衛(wèi)親軍步軍副都指揮使、侍衛(wèi)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彰化軍節(jié)度使知延州,后擢樞密副使,當上了二品大員,位列宰執(zhí)。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反叛,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軍隊,迅速攻占了邕州(今廣西南寧),包圍了廣州,嶺南騷動,岌岌可危。聞鼙鼓而思良將,朝廷遂將曾在湖南平亂戰(zhàn)功卓著的老將楊畋遷調廣西,負責剿匪。但深孚眾望的楊畋抵達前線后損兵折將,久而無功。狄青向宋仁宗主動請纓,掛帥南征,得到批準。狄青受任于敗軍之際,一方面整肅軍紀,處決了擅自出兵導致大敗的將軍陳曙,使軍威大振。另一方面又從各地調撥、囤積了大批糧草,佯作長期駐軍的樣子,麻痹敵人。儂智高果然中計,放松了警惕?;实v五年(1053)正月十五夜,狄青乘儂智高不備,突然率軍出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了昆侖關,占取了有利地勢,趁熱打鐵從左、中、右三路發(fā)起進攻,一舉消滅了儂智高的主力,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儂智高見大勢已去,竟一把大火燒了邕州城出逃,不知所終。
南征的勝利,消除了宋仁宗的心腹之患,帶來了朝廷大局的暫時穩(wěn)定,朝廷上下歡欣鼓舞,狄青因而成了大宋王朝的功臣,無往不勝的英雄,隨即被宋仁宗提拔為樞密使,相當于與宰相平起平坐的三軍司令,達到了一個朝臣可能達到的仕途巔峰,這年,狄青年僅四十六歲。正當盛年,狄青精力充沛,若無意外,他必將給軍備空虛的宋朝增強實力,提振信心,不讓外族小覷,自己亦能享盡榮華。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禍端卻由此開始。
任樞密使以前,朝廷上下對狄青幾乎一片贊揚聲,但在出任樞密使短短四年間,卻謠言四起,議論不斷。比如,士大夫們說狄青姑息士卒,袒護部下,每次率眾出門,隨從們常常狐假虎威,驕傲自夸,每得衣糧賞賜,均口出狂言說:“此狄家爺爺所賜?!?/p>
難道狄青真的有失檢點?非也。雖然功高如此,狄青卻從不居功自傲,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在協(xié)助皇帝處理朝政的工作中,他始終胸懷寬廣,謙虛謹慎,絲毫也沒有武夫的暴躁脾氣和驕橫性格。有一次在定州(今河北定州),作為副帥的狄青宴請主帥韓琦,同時邀請了當?shù)孛縿⒁鬃髋?。劉易乖戾,易怒,稍不如意便攻擊人。酒席筵前,藝人講儒生們的段子,有譏笑之意,劉易以為是狄青故意安排來諷刺他,勃然大怒,把狄青好一頓臭罵。罵訖,砸碎杯盤,拂袖而去。劉易因誤解而責罵時,狄青一直神態(tài)自若,溫語相勸。第二天,狄青還主動到劉易府上回訪,表達謝意,極見涵養(yǎng)。
然而,狄青要當樞密使,就斷然沒有好日子過。宋朝被五代時期武夫亂國的情勢嚇怕了,確定了與文人共治天下的基本國策,建國以來,除了開國元勛曹彬曾以武將出任過樞密使外,絕無其他行伍出身者坐過這把交椅,全是文人擔任。樞密使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對于文人來說,是個舒服的寶座,對于武夫來說,卻是個燙手的山芋。武夫要坐這把椅子,那他就是與國策為敵,與文人為敵,與整個朝廷為敵。所以,哪怕狄青這樣一個做人完美、勞苦功高的大英雄亦不例外,他因此成了士大夫們的眼中釘、肉中刺,時時被謠言所籠罩,被猜忌所包圍,唾沫星子如暴風驟雨般敲打在他身上,讓他百口莫辯,無法招架。
皇祐四年他剛被任命為樞密副使時,御史中丞王舉正、左司諫賈黯等人就連連上書說不可。南征后出任樞密使,宰相龐籍更是堅決反對。嘉祐元年(1056),京城發(fā)大水,狄青攜家搬到相國寺大殿上避水災,一次穿著淺黃色的襖子在殿上指揮士卒忙活,京城馬上風傳皇帝坐殿了,歐陽修連上《論狄青札子》和《論水災疏》,希望宋仁宗“罷青機務,與一外藩”。同年,宰相文彥博借口士兵對狄青的擁戴,也力勸宋仁宗免去他的樞密使職務,建議以兩鎮(zhèn)節(jié)度使外放。面對言路洶洶,狄青愈不自安,向宋仁宗自陳:“無功而受兩鎮(zhèn)節(jié)麾,無罪而出典外藩?!奔戎t虛,亦惶恐,更委屈。宋仁宗深以為然,覺得狄青功勞大,又是英雄,頗不合,便對文彥博以狄青原話相告,“且言狄青忠臣”。文彥博反問道:“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睙o異于斷言狄青將要謀權篡位,一句話擊中宋仁宗軟肋,“上默然”。這個“默然”當然有沉默的意思,然而更多的是對文彥博態(tài)度的認同和對自己前言的否定,他因此在罷狄留狄搖擺不定中做出決定,安排狄青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看似宰相級別,卻已成逐臣,讓他有想法也沒辦法。
倘若說謠言四起時狄青如驚弓之鳥的話,那么貶職陳州以后他更覺四面楚歌了,驚弓之鳥畢竟還有僥幸脫逃的可能,四面楚歌則定然死路一條。他甚至早就有了死的預感。據(jù)宋代周輝《清波雜志》卷二記載,臨行前,狄青曾心情沉重地對身邊好友說:“青此行必死?!眴柡喂??他說:“陳州出一梨子,號‘青沙爛’,今去本州,青必爛死?!边@是多么讓人心寒的一種預感啊。但即便如此,朝廷還不放心,“青在鎮(zhèn),每月兩遣中使撫問”,名為撫問,實則監(jiān)視,而且“每月兩遣”,無論他在哪里,總有一雙冷漠的眼睛如影相隨,一代殺敵無數(shù)、戰(zhàn)功累累的英雄狄青,如今卻發(fā)配他鄉(xiāng),與囚徒無異。在陳州的那些日子里,他夙夜憂懼,痛苦難當,惶惶不可終日,第二年便發(fā)疽而死。
在朝廷討論如何處置他的時候,他曾經(jīng)找過文彥博,向宰相坦承自己的忠心,表白自己的心跡,并追問朝廷為什么要這樣對待自己。文彥博冷冷地回答說:“無他。朝廷疑爾?!币徽Z道破天機,這就是英雄被嚇死的原因,寧錯三千,不漏一個,歷代如此。
(摘自《北宋群星閃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