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頻繁、空氣潮濕的時節(jié),對于腎功能不太好的人來說,充滿挑戰(zhàn)。中醫(yī)認為腎主水,腎功能不全時,水液代謝本就失常,而環(huán)境中的濕氣重濁黏滯,易侵襲人體加重腎臟負擔,阻礙氣血運行,導致水腫、身體困重、乏力等癥狀加劇。大部分人養(yǎng)生忙著健脾利濕,所謂利濕,便是將人體中的水液通過小便排出。有沒有簡單有效的方法幫助這一類人群在長夏季節(jié)祛濕,減輕腎臟壓力呢?穴位按摩便是安全、有效的養(yǎng)生方式。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1寸處。
【功效】屬于任脈,從名稱就可直觀地看出其對水液調節(jié)的重要作用。刺激水分穴,能夠通調水道,調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當腎臟功能不佳導致水液潴留,出現(xiàn)水腫,尤其是腹部水腫時,按摩水分穴可促進水液的運化與排泄,幫助消散積水。
水分穴位于腹部,與脾胃相連。刺激水分穴還能調節(jié)脾胃的運化功能,增強人體的消化吸收能力,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缺乏等問題,緩解脾胃不和導致的腹脹、腹痛、嘔吐、泄瀉等胃腸道不適癥狀。脾胃正常運化水濕,也有助于減輕腎臟負擔。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按揉水分穴,每次按揉3—5分鐘,至局部有溫熱感即可,可緩解水腫、腹水癥狀。也可用艾條溫和灸15—20分鐘,對腹瀉有緩解作用。
【定位】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緣。
【功效】屬于足少陰腎經,具有發(fā)汗解表、溫陽利水、補腎益陰等多種功效。對于腎功能不全患者而言,其水液代謝失常,常出現(xiàn)水腫癥狀。刺激復溜穴能調節(jié)腎經經氣,增強腎臟的氣化功能,促進體內多余水分排出,有效減輕水腫,無論是對下肢水腫還是對全身性水腫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此外,刺激復溜穴還能滋陰補腎,緩解腎陰虛時出現(xiàn)的咽干口燥、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癥狀。
【操作】每天堅持用拇指指腹按揉復溜穴3—5分鐘,或用艾條溫和灸5—10分鐘,至局部潮紅為宜,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定位】 位于腰部,第2腰椎(與肚臍相對)棘突下,旁開1.5寸(約2橫指寬)。
【功效】屬于督脈,是腎經與膀胱經精氣交會的重要部位。刺激腎俞穴能夠改善腎臟的血液循環(huán),增強腎臟功能,提高腎臟對水液的代謝能力,從而緩解水腫、腰膝酸軟等癥狀。同時,具有溫陽作用,有助于水液的氣化,充分利用體內的水液,促進新陳代謝。
【操作】按摩時,雙手握拳,用拳背輕輕拍打腎俞穴,每次拍打3—5分鐘,至局部微微發(fā)熱;還可用艾條溫和灸15—20分鐘,至局部潮紅。
【定位】位于下腹部,臍中下3寸(約4橫指寬)。
【功效】屬于足陽明胃經,功效如其名,是人體水液通行的重要通道,具有通利水道、利水消腫的顯著功效。刺激水道穴,能夠調節(jié)胃經氣血的運行,增強脾胃對水液的運化能力,使體內多余的水濕排出體外。刺激水道穴還能輔助減輕腎臟水液代謝的壓力,改善水濕內停導致的下半身水腫,如小腿水腫、陰囊水腫等癥狀。此外,刺激水道穴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于緩解濕氣過重引起的便秘或大便黏膩不暢等問題。
【操作】將雙手搓熱,用掌心按揉水道穴,每次3—5分鐘,每日2—3次。若配合艾灸,在穴位上方2—3厘米處進行溫和灸,溫度不宜過高,避免燙傷皮膚,每次10—15分鐘,溫熱的氣息滲透穴位,能更好地激發(fā)其祛濕利水的功效。
【定位】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約4橫指寬),脛骨內側緣后際。
【功效】屬于足太陰脾經,聯(lián)絡了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是3條陰經的交會之處。它健脾化濕、補益肝腎的作用尤為關鍵,刺激三陰交穴,能夠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飲食的消化吸收,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水濕運化失常,減輕腹脹、腹瀉、食欲缺乏等癥狀。同時,刺激三陰交穴還能滋養(yǎng)腎臟,維持腎臟正常的生理功能,調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緩解腎臟功能問題引發(fā)的水腫。
【操作】每天用拇指指腹按揉三陰交穴5分鐘左右,或用艾條溫和灸5—10分鐘至局部皮膚潮紅。(孕婦不適宜按摩刺激此穴位。)
腎功能不強的人群堅持按摩這些祛濕利水的穴位,再配合合理的飲食和適度的運動,能夠有效改善身體的濕氣狀況,減輕腎臟代謝壓力,呵護腎臟健康。
(編輯" "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