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城墻與護城河相伴而生,共同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保定古城自西周時期開始,便有人類活動痕跡。古城營建歷經(jīng)元、明、清各代,其城墻與護城河不斷修繕、擴建,其作為軍事設施漸漸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城市格局與文化傳承的重要標志,見證了保定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變遷,承載著保定人民的集體記憶與情感。
保定古城建城史和府河、護城河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保州知州李繼宣在如今的保定筑城,初步奠定城墻規(guī)模,同時挖掘護城河,增強軍事防御功能。城墻、護城河形成天然軍事防線,二者相互配合,構成完整防御體系。在宋遼對峙時期,其軍事地位凸顯。
金末元初,漢人世侯張柔親自參與、負責了保定城重建的總體規(guī)劃、設計和督建,依地勢建城池、拓街道、架橋梁、設水門。在選址上,他利用保州城的原址,就地勢高敞的“保塞故堞”(即宋金舊城墻)而建,“可以盡一州之勝”。他規(guī)劃市井、安定民居、建置官衙、筑立寺廟,修筑了城周11里長的土城墻。重建的保州城奠定了今日保定城的雛形。張柔所進行的改造和擴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將“市陌纖曲”之路“裁正”為走向直、方位正的街道,名稱也多以方位命名,這些街道名稱一直沿用至今。二是由于引水入城,疏浚護城河河道,使城區(qū)水量增多,“水之占城中什之四”,為方便通行,建了10多座橋梁。三是建造水閘,在“南門”“東門”的基礎上又建立了“北門”“西門”兩座水門,西邊取名為“通津”,北邊取名為“朝宗”,以便導泄水流。
環(huán)境優(yōu)美的保州城令八方來客“攬轡問涂”,“通商惠工”的經(jīng)濟政策又使這里成為遠近聞名的富庶之鄉(xiāng),一派“太平州府氣象”。根據(jù)《順天府營建記》及一些史料記載,保定古城利用地形與水勢以及城垣平面形成的獨特“靴形”,引一畝泉與雞距泉泉水環(huán)城,調節(jié)環(huán)境,涵養(yǎng)氣候,為城區(qū)排水打出通道;護城河與城墻構成深壑高壘,突出了保定城的戰(zhàn)略地位。以縱橫相交的東、西、南、北四條通衢作為直達四門四關的道路骨架,將東西大街定于城內脊線上,另一線貫通南北大街錯位相對,既有利于城區(qū)排水,又適應軍事需要。其城池周邊在地形上看似正方形,但又根據(jù)地勢在城的西側南部凸出有一里左右成弧形,其形如官靴狀,故有“靴城”之稱。元代保定為順天路治所,城市進一步發(fā)展,城墻有所增修,護城河也在不斷拓展。
明代是保定古城建設的重要時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都督孟善加固城墻,以磚石包砌,周長6里13步,高3丈5尺,城設四門,各建城樓,此時保定古城墻規(guī)制基本定型,城市布局更加規(guī)整有序。據(jù)明弘治《保定郡志卷·第二·地理》載: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靖難之變”中為鞏固守城,命守御都督孟善在原城的基礎上加固,增設了女兒墻堞口3710雉,在城墻開設改建東、南、西、北城門,在保定城墻的四門以磚石砌四門甕城,自此保定城墻始有甕城。明弘治五年(1492年),都指揮張溥重新修葺一番;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建立了用來報警防敵的墩堡;隆慶年間(1567—1572),知府張烈文提出改保定原來的土城墻為磚砌城墻,后兩任知府賈淇、章時鸞繼工完成。
據(jù)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年)紀弘謨、郭菜《保定府志·卷三·建置》記載:明代保定所建磚結構城墻用了5年的時間才建成,其周長為12里350步,墻體高3.5丈,上闊1.5丈,下闊3.5丈。四座主城門東門名“望瀛”,南門名“迎熏”,西門名“瞻岳”,北門名“拱極”。各城門內側兩邊建有通往城樓的人行馬道,以利上下。城墻上有81個凸出向外的瞭望臺,幾乎百步一個。又將以前的僅有1丈寬、2丈深的護城河加深到5丈寬、3丈深的城壕,建有滾水壩,讓水繞城一周,改變那種“有城無池”的局面。四城城門一側下邊各建有水門,西水門在西門之南,從小水閘引泉水入城內蓮花池,然后通過南大街暗溝,由南門的南水門歸府河。東水門在東門的北部,北水門在北門的西部,夏秋城內的積水都由此排出。整座城池利用有利地形和充分的水利資源,借助了便利的交通樞紐,依地勢而建,能守能攻,壁壘森嚴,可謂“雄峙燕南”。
清代,保定城門的名稱仍然是沿用明代。清代康熙年間郭桑的《保定府郡城圖說》中提及的“由之而入拱極門,郡北門也”“西城之瞻岳門也”“叢勝樓直南可里余,即南城之迎薰門”,即分別指北城門、西城門、南城門。清代對保定府城墻的簡要修繕,保持了原有城墻的風貌。據(jù)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苑縣志》記載,分別于清順治九年(1652年)由知府胡延年修葺,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苑知縣徐德泰建有兩丈寬的四門馬道,清咸豐三年(1853年)由總督訥爾經(jīng)額整修城池,清同治十年到十一年(1871—1872)間因城垣遇到雨季數(shù)處坍塌,總督李鴻章重修。從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苑縣志》所繪的省城圖來看,此時的保定城仍然保持著以往的“靴城”形狀,且更為堅固。
清代,保定作為直隸總督駐地,成為京畿政治、文化中心,古城墻、護城河拱衛(wèi)畿輔,工商繁榮,體現(xiàn)出政治中心的威嚴與地方特色文化多元性。清代因為護城河環(huán)繞,城西門水質較好,富戶云集,就有“東貴、西富、南雜、北貧”之說。這一說法在清代康熙年間郭棻《保定府郡城圖說》中得到了印證:“由之而入拱極門,郡北門也,東西多綽楔,郡世家率族居于北故?!隙鴪D之,北與東,人恒靜,縫掖也,薦紳也,老農(nóng)老圃也,貧也,迂也;南與西,人恒動,胥也,隸也,卒伍也,商賈也,勞也,嘩也;惟最南一橫地,兜鑒曬日,云錦嘶風,雄將之雕弧,猛士之大羽,日席地而講武焉。詩云子曰:有御侮聚而托處于茲?!鼻迥┟癯?,保定城為“學生城”,各類學校大部分開設在保定城的東南部、西南部。隨著鐵路的開通、清末新政的實施,小手工業(yè)、飲食業(yè)、旅店、商業(yè)貿易得以發(fā)展,也促進了位于城南部緊鄰府河或者交通要道或與鐵路水路相連之處的居民生活改善,延續(xù)了保定古城與護城河的文化互動。
保定城內水系布置及與古城城建相互作用
保定古城的地表水、地下水豐富,特別是在滿城區(qū)東部一帶,諸多泉水噴流如注,水質甘甜,比如著名的一畝泉與雞距泉?!皾M之東有南北泉,南曰雞距,以形似焉,北曰一畝,以輪廣焉,宋十八唐泊發(fā)源于此?!保ㄔ脝枴俄樚旄疇I建記》)為了解決居民飲水問題,元代在保定重建時,將滿城東部“一畝泉”和“雞距泉”的甘甜之水引入,開鑿新渠繞城,造福百姓?!岸保ㄖ敢划€泉和雞距泉)合流,由城外濠出為減水口。此外,元代還充分利用水能在城外增建水利設施,以利灌溉,如“為之十里一起閘,以便往來。每閘所在,亦皆有灌溉之利焉”。經(jīng)過改建的保定城成為“淵錦舒徐,青綠彌望”的江南之鄉(xiāng)。
保定古城內水系豐富,以護城河為核心,通過眾多溝渠與城內坑塘相連。護城河水源主要來自上游河流,經(jīng)閘門控制流入城內溝渠,形成活水循環(huán)。城內坑塘如蓮花池等,不僅是城市景觀,而且是水系調節(jié)的關鍵節(jié)點。在雨季,護城河可容納大量雨水,避免城市內澇,多余水量通過溝渠排入坑塘存儲;旱季時,坑塘存水又可補給護城河與城內用水,保障居民生活與城市生態(tài)。古城墻與水系相互作用,城墻根基依水而建,護城河的水流對城墻根基起到一定沖刷與保護平衡作用,合理的水系布置又借助城墻地勢,形成科學的排水與防洪體系,促進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歷史上,保定古城既是“軍事要塞”“畿輔重鎮(zhèn)”,也是一座名勝古跡眾多的文化名城。清代同治年間《清苑縣志》中載有“上谷八景”圖,依次為:市閣凌霄、奎樓應宿、橫翠朝暉、蓮漪夏艷、東皋春雨、西剎秋濤、雞水環(huán)清、郎峰聳秀。“雞水環(huán)清”“蓮漪夏艷”為主的古蓮池園林美景更一度成為古城保定名冠北方的“水城”標志。昔日府河河水清澈見底,游魚眾多,“汲水耳聞鳥飛鳴,欲問滿城清幾許”。在直隸總督劉于義、高斌、方觀承、李鴻章等人治理后,府河由于得到更多的水源補給,水運得以保持常年通航,因此,天津、南北運河的船只接踵而來,府河碼頭呈現(xiàn)“舳鱸相接,檣帆如林”的景象,后一度成為保定非常重要的碼頭貨物交流區(qū),使當時的省城面貌更為欣欣向榮。
保定府河(護城河)文化保護在煥發(fā)生機的路上
夏日的晨光中,一艘畫舫劃開府河粼粼波光,兩岸垂柳輕拂碧水,這條承載著保定千年記憶的母親河,在斷航半個多世紀后重煥生機,成為古城蝶變的最佳注腳。
2025年,保定“新顏值”城市建設進入收官之年。其中,環(huán)城水系二期工程將開建,該項目是高標準推進白洋淀上游流域綜合治理的生態(tài)工程、保障城市安全的防洪工程、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民生工程,建成后將實現(xiàn)“府河能行船,水上游直隸”,進而打造保定“黃金水岸”。保定府河,那條曾經(jīng)流淌著清清碧水的母親河,曾帶給老保定許多美好的記憶,在如今又帶給新保定許多美好的期待。
—護城河示范段通航?!胺珯{蔽日,舶鱸相接”,明清時期的府河曾是京南航運樞紐,商賈云集的碼頭,催生了保定“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的繁榮。保定啟動“府河復興”工程,實現(xiàn)示范段通航,不僅再現(xiàn)了“舟行碧波上”的歷史圖景,而且以水為脈串聯(lián)起直隸總督署、蓮池書院、淮軍公所等文化地標,讓城市記憶在流動的水韻中重生。
打造特色游覽線路。以府河(護城河)為依托,打造沉浸式水上游覽線路。一期線路為天水橋碼頭至劉守廟碼頭,游客可乘船領略50分鐘的水岸風光;二期將延伸至靈雨寺半島碼頭,形成往返7公里的擴展線路,打造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淮軍公所—府河游船“一公里步行文旅集聚圈”,讓游客能泛舟碧波之上,感受古城文脈與現(xiàn)代保定的蓬勃生機,形成完整的旅游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鏈。
一豐富的旅游體驗。利用府河(護城河)的水域空間,開發(fā)水上運動項目,如皮劃艇、槳板等,讓游客參與其中,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還可在河邊舉辦文化節(jié)、民俗活動等,結合低空飛行表演、無人機燈光秀等,將低空經(jīng)濟與文化活動相結合,提升活動的觀賞性和影響力,吸引更多游客。
一城市生態(tài)進一步調節(jié)。府河(護城河)及相關水系對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至關重要,可調節(jié)氣候、凈化空氣、維持城市生態(tài)平衡,為居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在項目建設中,府河沿岸10公里生態(tài)廊道共種植喬木2.6萬株,建成口袋公園40多個,人均綠地面積大幅增加。環(huán)城水系二期項目對府河(護城河)等河道進行綜合治理,以“五水共治”理念,強化構建智慧水務運作體系。打造河暢水清、水城共融的綠色生態(tài)宜居城市,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玩,為保定旅游業(yè)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生態(tài)基底。
一適宜發(fā)展低空經(jīng)濟。府河(護城河)周邊有大量可利用空間,以府河(護城河)為依托,開發(fā)低空旅游項目,如乘坐小型飛機、直升機觀光,讓游客從空中俯瞰府河(護城河)沿線的自然風光、歷史建筑和城市景觀。在舉辦與府河(護城河)相關的文化節(jié)、民俗活動時,可以引人低空飛行表演、無人機燈光秀等活動,將低空經(jīng)濟與文化活動相結合,提升活動的觀賞性和影響力。
—彰顯歷史文化價值。護城河是保定古城歷史的鮮活見證,承載著千年城市記憶,保護它就是保護保定歷史文化的根脈,延續(xù)城市的歷史傳承。深挖保定歷史文化元素,采取演藝燈光、水幕水景、機械舞臺、微短劇等方式,生動演繹古城的興衰變遷與現(xiàn)代保定故事,為市民及游客呈現(xiàn)一場“水、光、影、史”交融的文化盛宴,使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深入了解、廣泛傳播保定的歷史文化。
站在環(huán)城水系慢跑道上遠眺,水上巴士劃過天際線的倒影,與一個個涌動的年輕身影,共同勾勒出保定嶄新的城市天際線。從昔日輝煌到美景重現(xiàn),從功能重塑到氣質升華,這座千年古城正在完成一場“靜水深流”的變革。 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