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236(2025)03-0124-05
加強跨文化溝通交流及理解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礎,也成為“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重要定位,即以教育促進民心相通,為“五通”提供人才支撐。2019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在主要舉措中指出,要增強美育服務社會的能力水平,“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借助國際和國內、政府和民間多種對外交流渠道和活動平臺,發(fā)揮專業(yè)藝術院校和高水平學生藝術社團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和中外人文交流項目”。這就為藝術教育服務社會發(fā)展提出了具體的行動指導,即以人文交流及促進文化理解推進“民心相通”建設。
一、藝術教育的全球化視野
當今,國際社會及教育界已經普遍認識到藝術教育作為公民創(chuàng)造力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將其放到了通識教育的層面,發(fā)展并培養(yǎng)公民的藝術素養(yǎng),以積極應對時代的需求。這一藝術素養(yǎng)的教育培養(yǎng)不僅是針對部分天才藝術學生以及專業(yè)技能的訓練,而是指將藝術視為是一種文化進行學習,使每個個體人從中汲取知識、技能和價值,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這在20世紀末開始的美國、英國等國家都受到極大的重視。我國針對藝術教育的這一人文價值特點,從美術領域(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開始,把單純的藝術技能的訓練提升為“一種文化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質。
當今世界一方面是科技迅猛發(fā)展,但同時卻存在難以解決的社會和文化不公平的現象以及就業(yè)所需的創(chuàng)造性問題;另一方面是世界政治格局復雜多變,暴力沖突不斷,和平、可持續(xù)發(fā)展、傳播及維護文化多樣性、跨文化溝通及理解問題,都成為當今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藝術的人文情感特點在社會寬容和文化多樣性推崇、促進溝通和文化理解的行為和價值觀上可以做出努力,這就進一步拓展了藝術服務社會的深度及維度,有助于促進多元社會健康發(fā)展及世界和平,2006年世界教育大會通過的全球第一份藝術教育指導性文件《藝術教育線路圖》及2006年第二屆世界藝術教育大會通過的《首爾議程:發(fā)展藝術教育的目標》兩份文件都倡導為了應對當前人類遇到的各種迫切問題,要培養(yǎng)并落實學習者形成具有對文化多樣性尊重與認同意識以及具有跨文化理解力的理念。
(一)促進文化多樣性的表達
文化多樣性是指在不同地方生活的人類各群體所表現出的各自文化上的獨特性,包括一定時期內不同的人的各種觀念、習俗、技巧、藝術等,是人類的共同遺產。從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上看,各個地區(qū)的文化是通過與其他文化傳統(tǒng)的交流得到更進一步的充分發(fā)展,因此,文化多樣性也是不同文化間交流、互鑒、創(chuàng)新的結果,是人類文明演進的自然結果及人類發(fā)展的源泉之一,也是建立各種文化之間的真正對話、合作的基礎。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對此的闡釋“文化多樣性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
重視文化多樣性,其意義就在于:承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各社會群體特有的精神和物質體現,要像尊重人權一樣尊重并理解自身與他者的世界多元文化特性,認識到人類是一個統(tǒng)一的存在整體,認識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應該是百花齊放的多元文化共存,當面對“不可理解”的他文化時,應該以寬容、和平、對話、漸進、合作的健康方式進行文明的互動,減少隔閡、誤解和敵意,在相互溝通理解交流的氛圍的基礎上,開展更廣泛的團結互助,促進各自文明與人類文明的共同發(fā)展。
藝術作為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人類認識世界最先發(fā)生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從古至今,那些富有獨特文化藝術表現手法的豐富多彩的作品都是對人類各文化遺產、美感和文明完整性的最直接體現,承擔著文明建設的使命,不僅是文化代代相傳的手段,也是文化知識傳播的重要媒介,對不同的文化及人群來說,充當著接觸和了解他文化的主要途徑作用。藝術教育中,通過對藝術的技能以及對不同文化影響下的藝術作品的欣賞,有利于學習者鑒賞并體驗自然美、生活美、創(chuàng)造美和藝術美,深刻理解和體會文化的多樣性及豐富性,獲得更開闊的視野,建立起對每個個體的歷史與文化經驗的多樣性的尊重,培養(yǎng)文化意識,增強個人和集體的身份意識與價值觀,促進文化的實踐,進而維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發(fā)展。
因此,藝術作為通識教育應該重視文化的多樣性表達。2006年世界藝術教育大會發(fā)布的《藝術教育線路圖》中就將促進文化多樣性的表達作為藝術教育的目的之一,并在大會的聯合聲明中指出,今天以知識為本、后工業(yè)的社會所需要的公民應該具有跨文化理解和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與認同。我國也從2001年開始先后在基礎教育階段及大學階段的藝術教育中提出要理解并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問題,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以及《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指出,通過藝術學習,加深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知和了解;200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課程目標中也指出要理解并尊重中外優(yōu)秀藝術,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二)促進溝通與理解
每一種文化發(fā)展方式都是通過分享與交流來尋求了解,進而獲得相互的理解。在許多文化中,交流各自見解以及反映人們心中各種想法的表達都被稱為“藝術”。
藝術教育作為感性教育,鼓勵情感的發(fā)展,在促進溝通交流與理解方面發(fā)揮著獨特的優(yōu)勢。藝術可以為我們提供動作、聲音、觸摸、節(jié)拍以及圖像等視覺、觸覺以及感覺的各種豐富體驗,是人內心的情感、思想、欲望的表達,具有與他人交流的性質特點,而且是情感性的,非詞語文字性的。情感性是指與他人分享藝術時是通過情感經驗展開,他人在體驗時也需要以情感體驗方式進行,帶有一定的非功利性特點,非詞語文字性是指在與他人進行溝通時所采用的方式不是最常用的諸如文字語言之類的,而是采用視覺、聽覺、觸覺等最直接的感覺系統(tǒng),[2]這種非詞語性的獨特語言能更生動、準確地表達藝術家豐富而復雜的情感世界,成為“人類掌握的最精確的表達方式之一”,也成為人類了解和反映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
藝術的這一情感性和非詞語性的表達特點使得藝術在與他人進行交流時能獲得對方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和理解,且處于同一情感體驗中,這與我們日常交流及理解的其他方式不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藝術的表達方式可以把人與人之間連接在一起,通過互相傳達情感增進理解和交流,成為人與人之間展開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人們用藝術相互傳達情感的這一特征使得托爾斯泰主張把藝術定義為“人與人之間相互交際的手段之二”[3]。美國在 2014 年制定的該國中小學藝術教育《藝術核心標準》中也提出藝術作為溝通交流的特點,并將其作為藝術素養(yǎng)的理論基礎和目標,培養(yǎng)學生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和展示,表達情感思想,并能夠進行闡釋,與他人展開溝通交流增進彼此的理解。[4]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文藝座談會上也指出:“文藝是世界語言,談文藝,其實就是談社會、談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溝通心靈?!盵5](P8)
藝術的這種促進心靈溝通和人類融合的作用因此也有助于我們突破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不同群體及文化之間因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的隔閡,促進理解及融合,從而促使人類共同的美好理想的傳遞,實現世界和平。因為藝術掌握世界的方式給人帶來的直接價值是心靈的和諧與自由,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而非個人欲望、利益、占有欲的有限需要和意圖,處在這一狀態(tài)下的人更容易產生愛與平和的心態(tài),這也成為藝術在當今扮演文化交流促進和平的重要有效途徑。
在日益多元化的當今社會,“尊重文化多樣性、寬容、對話及合作是個人和文化群體之間和睦與共處、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6]。加強藝術教育在促進社會自然、社會凝聚力、文化多樣性和跨文化間對話方面發(fā)揮作用,這些也是國際理解教育一直致力于倡導的教育理念及思想。
二、“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
“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forInternationalUnderstanding)是20世紀初期國際教育局倡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旨在促進和平的教育理念。英文譯為:為了國際理解的教育。其人文基礎可以追溯到教育中的國際主義,重要人物如近代教育學家簡·亞莫斯·夸美紐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他強調全民識字、以烏托邦式的國際理解教育思想倡導建立世界永久和平的學校,之后,還有為促進世界和平而吶喊的法蘭西人朱利安M.A.Julian(1775—1848)、維護和平的美國波士頓人安德魯斯F.F.Andrews 等。[7]
194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在首屆全體大會上通過了《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組織法》,由此,為促進國際理解的教育的構想得以確立,并確定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宗旨“通過教育、科學及文化來促進各國間之合作,對和平與安全作出貢獻,以增進對正義、法治及聯合國憲章所確認之世界人民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均享人權與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8]。教科文組織隨之發(fā)起各種項目,奠定了國際理解教育的基礎。
“國際理解教育”自提出之日起因時代發(fā)展、世界局勢重點的不斷變化,其基本概念一直處在發(fā)展變化中,加之各國的制度背景、發(fā)展訴求及對國際理解教育必要性的認識、利益需求不同,其所包含的涵義也會有所差異,稱呼也幾經變更,并不斷有新的內容補充其中,其概念所包含的內涵相當豐富,如文化多樣性、文化間理解、可持續(xù)發(fā)展、跨文化合作、和平教育、全球公民意識等都是為了“國際理解教育”這個概念中包含的重要主題[9]。但是,無論國際理解教育的概念及理論外延如何多元呈現,其核心內容一成不變延續(xù)下來的是人類共同關注的價值一人權、和平及理解。本文使用的“國際理解”一詞來自“國際理解教育”,主要是指以促進世界不同國家、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從而達到“國際和平與人類共同福利之宗旨”[0]的活動,也可以稱之為“文化理解”。
“國際理解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通過教育的方式,讓每一個個體深入認識自身與他人及其文化,意識到世界的多元豐富性以及相互依存是歷史客觀存在,正所謂“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從而學會尊重他人及其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行為方式、民族精神等,以平等、寬容、對話的方式與他人展開交流合作,學會共存共處,促進世界和平。
三、“國際理解教育”的發(fā)展概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遠見地認識到,藝術教育在創(chuàng)造和平文化、增進國際理解,促進社會團結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希望運用藝術教育中的獨特優(yōu)勢,批判性地探討藝術對教育、社會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影響,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以更富有人文特性的藝術語言來傳遞并改變文化,建立起合作而非競爭的基本原則, ① 促進和平。20世紀50年代時,國際教育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召集國際教育大會,倡議把藝術教學作為重要的實現和平及理解的途徑,并通過了三項建議:1948年第23號建議“書法教學”、1950年第30號建議“中學的手工藝教學”1955年第41號建議“中小學的藝術教學\"[I1](P70,5,146),激發(fā)人們對藝術教育問題的關注和討論,以指導各國的教育決策。希望通過手工藝及藝術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社會和審美中有價值的因素,達到人格全面發(fā)展,并能對人類間的理解和交流做出貢獻。之后,藝術教育對于促進和平共處的作用和理念開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2006年以促進藝術教育發(fā)揮更大社會價值的世界藝術教育大會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倡導藝術教育參與促進和平及文化理解的目標,會議指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和社會問題,往往都是由于缺乏溝通交流以及相互之間的理解。會議倡導藝術教育在文化傳播、社會寬容、文化多樣性、可持續(xù)發(fā)展、跨文化間對話以及對所有社會領域作貢獻?!皣H理解教育”理念從更早的1974年《建議書》開始就倡導各個教育部門都應加強努力,行動起來,將“國際理解教育”納入到“所有階段和所有形式的教育中”[12]。從20世紀的90年代開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注意到把國際理解教育作為一門學科納入國家課程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就像哲學、歷史學、經濟學和地理學或外語學科一樣。
2010年起,“國際理解教育”一詞伴隨著我國擴大教育開放的發(fā)展開始出現在國家級的教育政策文件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之后,中央政府分別又在2011年、2014年、2016年、2017年和2020年進一步強調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對國際理解的提出是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即“全球化”的視角。[13]由此可以看到的是,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重要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之一。
2016年,“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研究”項目組發(fā)布《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在“責任擔當”素養(yǎng)中提出了“國際理解”,并指出“國際理解”是“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tài),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fā)展動態(tài);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zhàn),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
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中,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成為主導,將核心素養(yǎng)聚焦于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其中文化理解指不僅要感受和理解我國的文化內涵,以增強文化自信,還要“了解不同地區(qū)、民族和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理解文化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學會尊重、理解和包容”。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促進和平及文化間理解的“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相似。
以上政策可以看出,無論是對于藝術素養(yǎng)還是中國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國際理解”一詞已經普遍被提及,但目前來看,缺少深入的展開討論。綜上,本文認為,作為人文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教育,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除了要加強公民創(chuàng)造力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同時也要結合新時代及社會發(fā)展所需,進一步加強“國際理解”的素養(yǎng)維度,同時也倡議進一步將國際理解教育納入到高校藝術教育及廣泛的社會教育層面,并規(guī)劃具體目標及行動計劃以指導課程開展及實踐活動,培養(yǎng)具有“國際理解”人文藝術素養(yǎng)的公民及人才,服務社會經濟發(fā)展、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及國家教育對外開放的需要。
結語
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也是新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根據教育部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國際學生生源國和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14]這一現狀形成了對加強學生國際視野、國際理解素養(yǎng)教育的需求。此外,隨著各國的相互緊密聯系及共建“一帶一路\"持續(xù)深入推進,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在我國教育領域的實踐,對于國民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加強國際交往和我國對外開放,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際理解教育及其理念所倡導的促進文化理解及和平的理想與“一帶一路”所包含的中華文明中與天地人為善、包容、互鑒合作的價值觀及和平文化相通,兩者存在很多相契合的地方及共性。如果從促進文化間理解、交流、傳播的角度看,國際理解教育理念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至今,已經成為具有普遍價值觀理想的教育思想傳遞到世界各地并受到認可,這為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及“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目標中促進“民心相通”建設提供國際認可的思想工具。此外,“一帶一路”建設這一造福全人類的偉大理想所體現的中華文明價值觀的傳播借助“國際理解教育”理念也更容易在世界范圍內傳達并被各國所接受。因此,將“國際理解”作為各類教育中的重要素養(yǎng)展開實踐有其必要性及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6]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EB/OL].(2020-07-08)[2023-09-10].http://chl.ruc.edu.cn/Content_Detail.asp?
[2][3]杜衛(wèi).今天,我們?yōu)槭裁葱枰囆g:關于經典藝術人文價值的闡釋[J].中國社會科學,2022,(5).
[4]胡知凡.美國國家核心藝術標準的特點與借鑒意義[J].教育參考,2015,(3).
[5]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9]陳潔.國際理解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
[8][10]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組織法[EB/OL].(2024-06-01)[2024-06-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3/jkwzz_other/200510/t20051021_81409.html.
[11]趙中建.全球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軌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大會建議書專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1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教育促進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以及教育與人權和基本自由相聯系的建議.[EB/OL].(2021-07-01)[2024-08-12].https://www.unesco.org/en/education/1974recommendation.
[13]全球化視角下的國際理解教育[EB/OL].(2022-09-10)[2024-05-23].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109/t20210910_619549.html.
[14]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EB/OL].(2021-06-06)[2024-10-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