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參加宇樹科技創(chuàng)始人、CEO、CTO"王興興關(guān)于具身智能技術(shù)前沿的分享會,有幾點體會頗為深刻:化繁為簡的思維方式,比如用初中生聽得懂的語言解讀"Transformer 模型;積木組合式的創(chuàng)新方法,比如推薦用"Google Colab、kaggle 開源平臺玩起來(分享會中其多次提到“這其實很簡單”);對具身智能的哲學思考,比如以“瓶子里的大腦”“夢里為什么跑不快”“鸚鵡為什么會說話”等問題思考身體對智能的作用。
王興興的分享也提出了一些新穎的觀點。"關(guān)"于"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GeneralIntelligence,?AGI),王興興認為,AGI"的實現(xiàn)需要有實物機器人來實物部署,實時采集最新的數(shù)據(jù)訓練,需要參與到和整個世界的物理交互中,需要參與到人類的大眾生活中,來體驗和理解人類的情緒和性格等。顯然,在“四大智能”(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運動智能)領(lǐng)域,與專注認知智能的語言大模型公司相比,宇樹科技對"AI 研究和應用的范圍更深、更廣。關(guān)于跨尺寸智能(Cross"Scale Intelligence,CSI),王興興則提出了一個大膽且有趣的設想:我們先擁有通用智能機器人,然后用它制造小型的機器人,再用小型的機器人制造更小的機器人,再用更小的機器人制造微型機器人,最后小到進入身體消滅癌細胞等;反過來,也可以用它制造大型的機器人,再用更大的機器人制造巨型的機器人用來搶險救災等。這種猶如金箍棒一樣可大可小的跨尺寸具身智能,將在"AI 復制"AI、AI 創(chuàng)造AI"中深刻影響人類。到那時,人類永生、愚公移山等或許都不再是神話。
有感于王興興的分享內(nèi)容,我想起了之前讀過的一本書——《黑鏡與秩序:數(shù)智化風險社會下的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簡稱《黑鏡與秩序》)。這本關(guān)于探討解決現(xiàn)實世界中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問題的科技人文讀物,也充滿了對人工智能深刻的哲學思考。
這本書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智能社會將成為一個“充滿智能機器的社會”與“人類的社會”的結(jié)合體。“智能機器”與“人類”是兩種本質(zhì)及屬性截然不同的存在,兩者結(jié)合的過程一定是極其復雜和充滿矛盾的過程。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機器與人類之間將是一種什么關(guān)系?是人類作為使用者、機器人作為服務者的主仆關(guān)系,還是機器人與人類是平等主體友好相處的朋友關(guān)系,抑或人類過度依賴機器人,被機器人奴役的奴主關(guān)系?
關(guān)于人類與機器人關(guān)系的科幻小說和影視很多,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特別需要警惕: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的失控;另一方面,也是非常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則是人類心性的異化。正如當我看到功夫機器人“回旋踢”之后,驚嘆之余也閃過一絲恐懼:如何與人工智能同存、共處,人類是缺乏經(jīng)驗的。
我們對待新興事物多數(shù)時間是從應然走向?qū)嵢坏??;氐街悄苌鐣旧?,人工智能的發(fā)明和應用是為了什么?《黑鏡與秩序》認為,是為了追求一種和諧美好的生活,一種人類與具身智能友好共處的文明社會。這樣的社會至少有以下三個特征:
智能社會是真實世界,不是虛擬空間。智能社會確實是無處不以數(shù)字量化來顯示其存在的社會,所以多數(shù)人把“數(shù)字的”誤解為“虛擬的”。真實的人類社會并非如此,真實的人類社會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人,作為這個世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存在先于本質(zhì)的;人工智能則相反。人是主動的、生成的、創(chuàng)造的、超越的,有生命力的,相應的世界是變化的、豐富的,是高于科學世界的。完全以量化方式作為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就會喪失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只有反過來,以生活世界為起點,才能更合理地解釋、理解以智能社會為代表的新世界。人類運用人工智能,應該更好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使人有更多時間閑暇,享受有限人生的樂趣和智能社會的便利。
心理學家"H. 漢弗萊說過:“有意識的感覺是我們存在的核心。倘若我們未曾接觸這一奇跡,那我們不過是居于索然無味的世界中的可憐生命而已?!睆倪@個意義上講,王興興認為AGI"的實現(xiàn)需要實物部署、需要物理交互、需要參與到現(xiàn)實世界和人類生活中來,是非常睿智的。只有讓人工智能進入生活、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服務人與人類社會。
智能社會是自由而全面的,不是“精英階層”獨有的。智能社會要“解放”的不是少數(shù)的“精英階層”,而是大多數(shù)普通人。人不是人工智能,人的本質(zhì)必須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生活意義的建構(gòu)也必須來自主體經(jīng)驗的體悟。只有與人(而不是機器)相處,廣泛體驗社會,人的生活才會更明朗,對人生的記憶才會更深刻,生命的狀態(tài)才會最自然,幸福的感覺才最真切。我們對智能社會充滿了期待,這樣的社會比現(xiàn)在更需要平等友愛、更需要公平正義。
我認為,未來人和人工智能的矛盾,并不會明顯體現(xiàn)在“人用木棍毆打機器人”“機器人誤傷人類”之類的事件上,而是會更加突出地體現(xiàn)在“擅長使用人工智能的人與不能有效使用人工智能的人之間的矛盾”。這也是有識之士探索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的意義所在。對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而言,更要讓人工智能服務好大多數(shù)普通人。
智能社會是歡喜社會,不是享樂社會。《黑鏡與秩序》的作者并沒有使用“歡喜”這個詞,用的是“快樂社會”。但快樂社會和享受社會在我看來是同義詞。歡喜,代表的是由內(nèi)而外的喜悅;快樂,則多用來表達外在感官上的享樂。智能機器人的普及,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會降低人類的勞累之苦,另一方面也會刺激人類的消費欲望。智能社會中,真實的歡喜,絕不會只停留在感官層面,必定來自人精神上的充實與寧靜。
在智能社會中,人應該更加坦然地面對人之為人的局限性和不完美,不再被欲望禁錮于消極快感中。人要過一種理性的生活,一種不偽裝的、人而非神的生活,人還應該克制欲望,回歸理性,真正感受智能社會的美好。欲無止境,人類歷史無數(shù)次驗證,以最大滿足極致欲望為目標的人生,帶來的只能是病患、苦痛、空虛和滅亡。真正的智慧是節(jié)制,是中庸,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心無掛礙、無有恐怖。
以上是智能社會的三個應然特征。很顯然,如此理想的智能社會離我們還很遠,但智能機器人、AGI、CSI"離我們越來越近。未來已來,我們所暢想的正在一一實現(xiàn)。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物理與人文的融合前所未有、硅基與碳基的融合前所未有、信息與能量的融合前所未有、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前所未有。我們對它充滿期待。
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系統(tǒng)闡釋了技術(shù)與人性的協(xié)同進化是未來核心命題,認為人類重新認知自己與機器的關(guān)系是一次新的認知覺醒。他認為技術(shù)不是冰冷的工具,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外延。凱文·凱利預測,未來是人機共生新范式,人類與機器的關(guān)系將從主仆轉(zhuǎn)向伙伴,技術(shù)的終極目標是幫助人類成為更好的自己。未來將由人類與機器共同書寫,文明將從競爭轉(zhuǎn)向共生。
我很贊成這種理性樂觀主義,也建議以此來重新認知自己與機器人的關(guān)系,讓心性與技術(shù)協(xié)同進化,讓自己與人工智能共同成長,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成為更好的自己。這種進化未必都是知識的增長,也可以是欲望的節(jié)制;不一定都是向外的征服,也可以是向內(nèi)的觀照。正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知行合一,內(nèi)圣外王。
讓AI"走進現(xiàn)實,讓心性共情AI,智能社會一定更美好。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