燴餅子,在我老家一直被人們視為饗人吃食。我小的時候偶爾進城,飯點一到,樓宇間便彌漫起燴餅子的誘人香味,飯店內(nèi)人聲鼎沸。除了部分吃炒菜的人,其他食客們或捧碗,或手持鋁制、不銹鋼飯盒,圍坐在圓桌旁吃著燴餅子。鄉(xiāng)駐地的集市上大都有專門的飲食場地。搭建起大半圈一人多高的布質圍擋,壘起灶臺安置鐵鍋,風箱一拉,頓時鍋熱、油香四溢。蔥花、姜絲、蒜末入鍋炒香,切四五片五花肉、淋少許醬油,煸炒至泛出焦黃顏色時,便擱進備好的近半指厚的玉米餅子翻炒,添一兩勺肉湯,或者干脆加進適量清水。待中火燒至鍋沸,捏一兩撮香菜梗段兒,或者香蔥碎兒,或者韭菜末,作為燴餅子的“靈魂”入鍋翻拌,提味增香。這簡簡單單的一碗以粗糧制成的燴餅子,卻讓食客們吃得心滿意足。
我參加工作時,家鄉(xiāng)人的生活水平已經(jīng)挺好了,主食多見米面,蔬菜和副食品種類應有盡有。然而,人們照例喜歡燴餅子這口老味道,即使親朋串門走動,茶酒用過,盛碗上桌的主食常常是香噴噴的燴餅子。我父親當年常去市里開會或其他地方公干,出門前總愛招呼母親切一飯盒的玉米餅子。會后或忙完公事就到他常去的城區(qū)中心地段的“第一飯店”,花六毛錢請掌柜的代為加工,烹制燴餅子。聽他講起,那后廚的掌勺師傅技藝高超,偶爾還慷慨地加入幾塊豬肉脂渣,最后還不忘舀入醇厚的肉湯,偶爾點綴上一兩勺鮮美的蛤蜊湯,再撒上一把香菜和青紅辣椒絲兒。品嘗著香氣撲鼻、鮮美且辣味恰到好處的燴餅子,父親心情大好,能一連喝上三四兩五十多度的散裝白酒。
前年秋天,我去鄭州出差時在二七紀念塔附近發(fā)現(xiàn)有一家名為“倍香燴餅子”的飯館。好奇下打聽得知,飯館老板姓葉,老家煙臺,二十年前在鄭州開“倍香燴餅子”飯館,創(chuàng)業(yè)至今已開六家門店,因菜肴味美價廉,不僅當?shù)厝讼矚g,南來北往的異地客,尤其山東老鄉(xiāng)經(jīng)過鄭州也常進店飽餐。老板介紹道,他在傳承經(jīng)典的同時勇于創(chuàng)新,將家鄉(xiāng)膠東豐富的貝類海鮮、海藻等食材,以及精心腌制發(fā)酵的腌魚巧妙融入燴餅子中。融合后風味十足,食客自然絡繹不絕。
老家這幾年有睿智者從燴餅子中獲得靈感 ,專門衍生出了“豬肉燴餅”和“海鮮燴餅”兩道美食。前者僅用豬瘦肉燴餅,后者用當?shù)禺a(chǎn)的海鮮,包括蛤蜊、扇貝、海螺、鮑魚、魷魚、大蝦、海蟹、海參之類燴餅,味道主打香和鮮。尤其臨近年關,當?shù)亓魧W、工作或觀光旅游的外國人,都爭相排隊品嘗這兩款燴制的美食。
如今,人們對于果腹充饑之物的選擇范圍太寬泛了。我總覺得,我們在嘗新之時應莫忘曾經(jīng)給予溫飽的吃食,畢竟,那些起源于舊時的吃食里充盈著叫人割舍不了的情感與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