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唐詩人劉禹錫的政治諷喻詩藝術(shù)巧妙、個性突出,對后世文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朝鮮半島文人也同樣受其影響。劉禹錫政治諷喻詩中的兩首玄都觀詩在朝鮮頗受關(guān)注,朝鮮文人或以“劉郎”形象自喻,或以“玄都觀看花”整體事件典故來接受玄都觀詩。朝鮮文人因自身的貶謫境遇與情懷普遍接受劉禹錫的玄都觀詩,同時也帶著自己的思考與理解衍生出多重寓意。
【關(guān)鍵詞】玄都觀詩;劉禹錫接受;朝鮮漢詩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0-00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0.010
劉禹錫出生于一個士大夫家庭,“世為儒而仕”的家學(xué)讓他有著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xué),博覽群書,弱冠“舉進士,一幸而中試。間歲,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1]1291。初入仕途的劉禹錫一舉成名,但參加政治革新運動,一生都在或罷或貶,他的政治諷喻詩主要寫于“永貞革新”失敗、二王八司馬遭受貶謫之后,面對日漸頹落的朝政和阿諛奉承的權(quán)貴,他不禁將怨憤的感情、不屈的意志、對仇敵的蔑視投注在詩歌中。“夢得主怨刺”[2]2742,劉禹錫的《玄都觀詩》深受后人關(guān)注,劉禹錫借桃花盛衰景象來辛辣譏諷政敵,用意雙關(guān),詩意雋永,逐漸經(jīng)典化,不管是中國文人還是朝鮮文人都受其影響。
一、《玄都觀詩》的歷史現(xiàn)場
《玄都觀詩》是指劉禹錫在玄都觀所作的兩首絕句,分別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和《再游玄都觀》,這兩首絕句間隔十四年,前后聯(lián)系,又稱玄都二絕。唐憲宗元和十年(815),遭貶在外十年之久的劉禹錫回到長安,這年春,劉禹錫去到玄都觀觀賞桃花,此時桃花灼灼,路上人馬喧鬧、川流不息,不禁感慨,賦七絕一首: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1]251
此詩觸怒執(zhí)政者,又將劉禹錫貶謫至連州。詩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譏刺意味,唐汝詢曰:“首句便見氣焰。次見附勢者眾。三以桃喻新貴。末太露,安免再謫?”[2]2796這首詩表面看似寫玄都賞花,卻意在表達對當朝權(quán)貴和趨炎附勢之人的輕蔑與嘲諷,詩人以“看花之人”比喻官場上攀附權(quán)貴之人,表明這些依靠阿諛奉承起家的新權(quán)貴們成了政治主體,正是這些人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這樣辛辣直接的諷刺再次刺激了執(zhí)政者,劉禹錫由此再次遭貶。
在之后的十幾年里,劉禹錫輾轉(zhuǎn)多地,當他再次來到玄都觀,不禁回憶起當年場景,往日盛況已不再,再賦七絕一首《再游玄都觀絕句并引》:
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復(fù)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蕩然無復(fù)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fēng)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時大和二年三月。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獨來。[1]756
十四年后劉禹錫再次來到玄都觀,“觀如紅霞”的桃花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見證了玄都觀的桃花敗落,昔日繁盛的桃花只剩不足觀賞的菜花,曾經(jīng)人山人海的玄都觀也人跡罕至,繁盛過后的荒涼與之前人流不息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不乏人事變遷之感。“桃花凈盡”將詩人對曾經(jīng)趨勢小人無情的鞭撻表達得力透紙背,作者在前一首詩中以桃喻權(quán)貴,而如今桃花均已敗落,向人們證明奸佞小人是不能一直當?shù)赖?,時代的洪流會將趨炎附勢之人沖刷,只能落得“桃花凈盡”的結(jié)局。雖然有著“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的教訓(xùn),劉禹錫依然對政敵持蔑視嘲諷態(tài)度,此時“種桃道士”已經(jīng)不知去向,“前度劉郎”又來到了玄都觀,可見詩人不屈的意志和不變的信念,詩人對曾經(jīng)的奸佞小人投以輕蔑的嘲諷,流露的是詩人不屈的斗爭精神和不怕挫折的樂觀態(tài)度?!敖癃殎怼钡摹蔼殹弊趾槐M之意,十四年前劉禹錫作看花詩贈諸君子,如今再回到玄都觀卻是孤身一人,表達出歲月變遷,故人零落,自己飽受宦海沉浮的無盡傷感與悵惘。
二、朝鮮文人對《玄都觀詩》的接受
朝鮮文人大多是以用典來接受《玄都觀詩》,在朝鮮漢詩中不乏出現(xiàn)“玄都看花”“前度劉郎”“兔葵燕麥”等語典。朝鮮詩人們帶著自己的思考將這一故實熔鑄在自己的詩歌中,衍生出多重寓意,其一援用“劉郎”形象,表達對“劉郎”形象的接受與理解;其二引用“玄都觀看花”整體事件典故,表達世事變幻的人生滄桑之感。
(一)以“劉郎”形象自喻或他喻
劉禹錫所創(chuàng)作的兩首玄都觀詩,刻畫了一位歷經(jīng)坎坷卻依舊保持樂觀、不畏強權(quán)、堅韌不拔的“劉郎”形象,這一形象為朝鮮詩人帶來了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朝鮮文人通過與此形象的共鳴與自我投射,將其視為抒發(fā)懷抱、寄托情懷的重要載體?!皠⒗伞毙蜗蟛粌H僅在原詩環(huán)境下散發(fā)著魅力,也逐漸從作品中走出來,帶著自身獨特的藝術(shù)光輝影響著朝鮮詩人們的人格精神和詩文作品。如閔思平《次沈佐郞詩韻東老》其二:
長官銓部得之難,禾向明公為解顏。清要更加三字貴,飛升何羨一丸丹。寵光高出鶴錢上,冤氣未收牛斗間。前度劉郞聊備數(shù),傍人且莫等相看。[3]
整首詩豪邁憤慨,詩人直截了當?shù)乜卦V當朝政治的困境,最后一句“傍人且莫等相看”更將詩人的正義直言、不懼權(quán)貴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來,“傍人”“且莫”充分表現(xiàn)出作者與劉禹錫相似的傲然獨立的人格追求。作者以“前度劉郎”自喻,因“劉郎”不懼權(quán)貴、永不退讓并且敢諷敢言的精神與詩人自身相契合,劉禹錫一再遭貶卻從未放棄仕途,詩人借“劉郎”表達自己心中的怨憤不平之氣和永不服輸?shù)木?。劉禹錫不屈不撓的人格被朝鮮文人接受,同時作者強烈的悲憤筆觸也頗有劉禹錫諷喻詩的特點。
除了對劉禹錫人格的認同,朝鮮詩人們也將劉禹錫的經(jīng)歷代入,用“前度劉郎”來寬慰自己。如:
韓脩《柳巷先生詩集·陪牧隱先生往天壽寺賞蓮,次先生詩韻》其三:
花開花落幾回新,前度劉郎今老人。幸侍高軒尋舊跡,追懷往事似前身。當時共飲荷心酒,今日多為松下塵。物與我皆無盡處,坡仙真?zhèn)€筆如神。[4]
崔岦《久滯懷遠,有賦通錄,五首》其三:
仙人昔有去家千,前度劉郎亦十年。陳跡徒言華表柱,幽期合在泬寥天。關(guān)河萬里霜雪霽,霄漢三更星斗懸。定是此時游正好,沖泥來往豈泠然。百拙沖泥訪華表柱,故為戲之。[5]
李廷龜《懸燈寺僧求詩,次五峯韻,仍憶懸燈舊游》:
世累紛紛撥不開,舊游惆悵頭空回。幽懷悄悄付僧卷,清夢時時尋石臺。澗戶云深蘿逕細,巖扉夜靜風(fēng)泉哀。仙蹤迷路結(jié)遐想,何日劉郎重訪臺。[6]290
尹根壽《月汀先生集·朝天錄·留永平府以坐覺煙塵掃,秋風(fēng)右北平爲韻,作十絕》其一:
清秋河上路,白發(fā)劉郎過。孤燈照不眠,中宵成獨坐。[7]
許多被貶謫的朝鮮詩人借“劉郎”形象聊以自慰,表達自己在宦海沉浮中的惆悵情緒?!皠⒗伞毙蜗蟮臄⑹虑楣?jié)是遭貶到召回到再貶,人物性格是蔑視權(quán)貴、永不屈服,以上詩歌都有著共同特點就是“追懷”“重回”“舊游”“憶”這樣的情節(jié),在時間上有一定跨度,“前度劉郞今老人”“前度劉郞亦十年”“何日劉郞重訪臺”,朝鮮文人們用“劉郎”自喻,借“劉郎”表達自己的失意心境,“劉郎”即是作者的自謂,更恰切地說,“劉郎”是詩人貞元時期初入仕途時意氣風(fēng)發(fā)的“劉郎”,但卻因社會原因,未能全面施展才華抱負,在經(jīng)歷宦海沉浮后,不乏歲月流逝的惋惜之感和故人零落的人世滄桑之感?!袄先恕薄笆辍薄鞍最^”等詞,一可見貶謫時間之久,二可見對“劉郎”的傷害之深,李廷龜?shù)摹昂稳談⑧O重訪臺”更是用“劉郎”回歸來表達自己浮沉輾轉(zhuǎn)一生的自我期許。
再如趙秉鉉的《暮春逢李天民旋別》其一:
白馬一嘶黃鳥飛,出城三月雨微微。
折花臨水堪相贈,使我懷人竟獨歸。
前度春風(fēng)劉禹錫,更無詩句謝玄暉。
逢君恐作途中別,百丈垂楊綰去衣。[8]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作詩與友人告別,整首詩透露出對友人的惜別之情。作者在頸聯(lián)將劉禹錫與謝玄暉并列,“謝玄暉”作為語典最早出自李白的《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崩畎讓⒅x玄暉認為是自己的千古知己,頗為欣賞他的清麗詩風(fēng),詩人在此處引用此典,意在表達對友人才華的贊賞和對人才的惜別之情,作者不僅是贊嘆友人,也間接表達了對劉禹錫才華的欣賞?!扒岸却猴L(fēng)劉禹錫”中的“劉郎”形象從前是一個風(fēng)光無限、意氣風(fēng)發(fā)的才子形象,“前度”代表著過去,“春風(fēng)”表示著過去春風(fēng)得意,劉禹錫年幼便才識過人,年少成名,滿身的才華與意氣有待施展,這里的“前度劉禹錫”與玄都觀詩中的“前度劉郎”有著一定區(qū)別,在這首詩中,“劉禹錫”更代表著曾經(jīng)風(fēng)光無限但才華抱負無處施展的才子形象。詩人將劉禹錫與謝玄暉放在一起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劉禹錫與謝玄暉都是時代驕子,有著建功立業(yè)的偉大愿望,但在仕途卻都一再波折,曲折坎坷。謝玄暉年少便步入仕途,“眺以文才尤被賞愛,流連晤對,不舍日夕”。但是好景不長,長史王秀之讒言使得謝玄暉被貶,后又被武帝召還京都,任新安王中軍記室,復(fù)以本官兼尚書殿中郎。在一年之內(nèi)謝玄暉經(jīng)歷三次易主,后又被明帝疏遠而外遣出任宣城太守。這樣的經(jīng)歷與劉禹錫十分相似,可見詩人是將劉禹錫與謝玄暉歸為一類的,認為他們有著相同的人格底色,都是才華出眾卻被朝廷疏遠之人。朝鮮文人與劉禹錫、謝玄暉產(chǎn)生了思想感情的連接點和共鳴處,即使這首詩中的“前度劉禹錫”與玄都觀詩“前度劉郎”表達意味不同,但也沒有脫離“劉郎”這個藝術(shù)原型的底色。
(二)用玄都觀詩整體為典故,表達“回首皆非”的人世滄桑之感
單獨看其中一首詩時,詩中的諷刺意味似乎更重,但把前后兩首詩連接起來,追憶與感懷的情緒大量滋生,過往的回憶在長時間的咀嚼和反芻下帶著濃厚的世事滄桑之感,朝鮮文人們往往借此來表達無奈離去抑或重游故地的雪泥鴻爪之感與今昔之悲。如李宜顯的《夜宿聽流堂有感》:
萬里行人薊北走,十年物色關(guān)西舊。
軒車重入聽流堂,時節(jié)方當黃菊香。
昔日同游已鬼錄,世事中間幾翻覆。
情同桃觀前度客,悲切遼陽重返鶴。
夜枕溪水淙淙鳴,感懷展轉(zhuǎn)眠不成。[9]
這首詩是詩人夜宿聽流堂感懷之作,詩人開篇便交代了背景,“萬里”“十年”強調(diào)了不管是時間上和還是空間上都有著很長的間隔,詩人在十年浮沉從他鄉(xiāng)重回到聽流堂,黃菊正盛,遙想昔日同游已經(jīng)不在,十年的世事變化不禁讓人唏噓。作者十年重回聽流堂如劉禹錫十四年重游玄都觀,黃菊香如桃花盛,昔日舊友也已不再,詩人與劉禹錫產(chǎn)生情感共鳴,更加感受到劉禹錫當年的復(fù)雜情感,所以寫道“情同桃觀前度客”,相似的經(jīng)歷讓劉禹錫成為作者的異域知音,作者通過劉禹錫玄都觀詩的典故,將蘊含在心底的時過境遷與人世滄桑之感展現(xiàn)于紙上。
再如李恒福的《春日,偶訪讀書堂舊基》:
碎礫遺墟問刦塵,玄都猶憶種桃春。
樓前獨樹依然在,能記當時倚檻人。[10]
整首詩都傳達著物是人非的時過境遷之感,昔日繁華的景象如今所見不過是“碎礫遺墟”,就像劉禹錫再次回到玄都觀也只是“桃花凈盡”的景象,往日的繁華盛況隨著時間凋敝,不禁回憶起往日的繁華,樓閣前的樹依然挺立,但樓上倚檻的人已經(jīng)老去。詩人用“問”“猶憶”“記”等動詞連接詩句,將詩人對時間流逝、歲月變遷的感慨具象化,一個“獨”字不僅僅表現(xiàn)的是“玄都千樹”相反的蒼涼景象,更是詩人只身一人偶回故地,看見“桃千樹”變?yōu)椤鞍胧翘Α钡臍堅珡U墟景象的落寞心境。這首詩中諷刺意味削弱,玄都觀詩更用以感慨時過境遷的方式被朝鮮文人接受。作者在詩里更強調(diào)的是對“桃千樹”盛況的追憶,如今不復(fù)往日模樣,表達詩人在人生沉浮中強烈的人世滄桑感和無奈感。
綜上可見,朝鮮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或出于對劉禹錫的人格認同或由于相似的經(jīng)歷而給予了《玄都觀詩》更多的關(guān)注,《玄都觀詩》在朝鮮的受容情況一定程度反映了劉禹錫政治諷喻詩在朝鮮的被接受程度。
參考文獻:
[1]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9:251-1291.
[2]陳伯海.唐詩匯評·增訂本·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742-2797.
[3]閔思平.標點影印韓國文集叢刊第2冊[A]//及菴先生詩集[M].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81.
[4]韓脩.標點影印韓國文集叢刊第5冊[A]//柳巷先生詩集[M].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267.
[5]崔岦.標點影印韓國文集叢刊第49冊[A]//簡易文集[M].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422.
[6]李廷龜.標點影印韓國文集叢刊第69冊[A]//月沙先生集[M].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286-290.
[7]尹根壽.標點影印韓國文集叢刊第10冊[A]//月汀先生集[M].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422.
[8]趙秉鉉.標點影印韓國文集叢刊第201冊[A]//成齋集[M].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249.
[9]李宜顯.標點影印韓國文集叢刊第180冊[A]//陶谷集[M].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277.
[10]李恒福.標點影印韓國文集叢刊第62冊[A]//白沙先生集[M].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171.
作者簡介:
文藝琳,上海師范大學(xué),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研究方向:東亞唐詩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