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新教材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變革需求與發(fā)展契機。大單元整體教學憑借整合性、系統(tǒng)性優(yōu)勢,成為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的突破口?;诖耍W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單元整體教學的方式,對語文教材的內容進行分析整合,并結合拓展內容,通過融合的方式形成一個單元整體,從而形成一個單元整體教學體系,幫助學生從整體的角度掌握語文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本文以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探索小學語文大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一、契合新課標,明確大單元教學目標
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圍繞“科技探索”主題編排教學內容,教師應緊密貼合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設計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與語言運用
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要學會書寫生字詞,辨析不同語境中的多音字,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以《琥珀》的學習為例,學生需快速、精準地提取琥珀形成的時間、地點、條件及演變過程等關鍵信息,并能用連貫、清晰的語言向他人轉述。通過學習《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飛向藍天的恐龍》等課文,學生深人理解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特點與作用。在主題為“我的奇思妙想”的習作中,學生能靈活運用這些說明方法,從功能原理到創(chuàng)新亮點,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創(chuàng)意,提升語言表達的邏輯性與說服力。
(二)思維審美與文化拓展
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剖析科學家的推理思路。比如,教學《琥珀》,教師引導學生依據琥珀化石的特征推導其形成過程,學會從已知條件出發(fā),合理推斷與假設,掌握邏輯推理方法。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比不同科學家對恐龍演化成鳥類的觀點和證據,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理性分析,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激發(fā)思維的靈活性與創(chuàng)新性。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鍛煉思維的敏捷性。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品味說明性文章的語言特點。比如,教學《千年夢圓在今朝》,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描繪航天夢實現(xiàn)歷程的語言中蘊含的激情,感受科學探索精神的偉大,在表達中融人科學想象與審美,增強對科學文化的認同感與傳承意識。
二、依托新教材編排,整合大單元教學內容
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編排極具系統(tǒng)性與邏輯性,為大單元整體教學提供了保障。
(一)主題知識融合
教學本單元,教師要打破單篇課文局限,組織學生開展“穿越科學時空”主題學習活動。
比如,教師帶領學生從《琥珀》這篇課文中探尋遠古生命的奧秘,了解化石對生物進化研究的意義;從《飛向藍天的恐龍》這篇課文中了解生物的演化過程;從《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這篇課文中了解微觀世界,感受現(xiàn)代科技的魅力;從《千年夢圓在今朝》這篇課文中體會人類探索宇宙的經歷和取得的成就,助力學生全面理解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注重梳理整合語文知識體系。在字詞教學方面,教師運用歸類識字法,把同偏旁、結構的字歸在一起,指導學生記住漢字的字形;采用語境識字法,指導學生將字詞融入句子、段落,理解字詞的含義與用法。在閱讀教學方面,教師著重指導學生學習說明方法,掌握說明方法的特點,如《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用列數(shù)字的方法展現(xiàn)納米尺度,《飛向藍天的恐龍》用作比較的方法呈現(xiàn)恐龍家族的成員,提升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在寫作教學方面,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說明方法,寫好主題為“我的奇思妙想”的習作。
(二)拓展實踐延伸
為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拓展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在閱讀方面,教師推薦學生閱讀《昆蟲記》《十萬個為什么》,深入昆蟲世界,探尋生活中常見科學問題的答案,進一步感受科學的奇妙,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在觀看影視作品方面,教師組織學生觀看《宇宙的構造》《生命的奇跡》等科普紀錄片。紀錄片以直觀的影像,把抽象的科學知識具象化,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科學的魅力。在實踐活動方面,教師帶領學生走進科技館、博物館。在科技館,學生能近距離觀察磁懸浮列車模型、智能機器人等科技展品,了解前沿科技成果;在博物館,學生觀看古生物化石、古代科技發(fā)明展示,感知科技發(fā)展的脈絡,對課文中的抽象科技
知識理解得更透徹。
三、踐行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大單元教學活動
新教學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和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一)情境合作學習
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科技先鋒小組,讓學生分別擔任不同科技領域的探索者。學習《琥珀》,小組成員充當古生物研究小助手,不僅要收集琥珀的發(fā)現(xiàn)地點、形成年代等基礎信息,還要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琥珀的形成差異,分析琥珀內含物對古生物研究的價值,通過細致梳理研究資料,深度還原琥珀的形成過程,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學習《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學生化身納米科技推廣專員,主動查閱資料,了解納米技術在多領域的應用實例,思考如何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大眾普及納米知識。
(二)實踐活動開展
教師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提升綜合素養(yǎng)。教師可以舉辦“科技創(chuàng)意發(fā)布會”,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如發(fā)明新型環(huán)保交通工具、設計智能家居系統(tǒng)等。學生運用所學說明方法,詳細地介紹創(chuàng)意的原理、功能和優(yōu)勢。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科技新聞播報”活動,讓學生自主收集近期的科技新聞,如人工智能的新突破、新能源技術的發(fā)展等,模仿新聞主播進行播報,鍛煉口語表達能力。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將語文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大單元整體教學是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教師要通過明確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打破傳統(tǒng)教學弊端,構建優(yōu)質語文學習體系,為小學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