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敘事性文本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價值。因此,教學敘事性文本,教師要引導學生精準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探尋敘事文本的表達秘妙,品味它的語言特點,體悟它的寫作方法,感悟人物形象,掌握表達技法,領悟敘事文本的結構精髓,提升敘事性文本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從把握內容、聚焦語言、關注結構等方面,深入探索小學語文敘事性文本的教學策略。
一、多元路徑,把握敘事文本主要內容
1.緊扣“雙線”目標,明確閱讀方向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編排單元教學內容,為教學指明方向。教師在教學敘事性文本時,需緊密結合“雙線”目標,幫助學生把握文章內容。
以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該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神話故事”,語文要素為“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學《盤古開天地》時,教師一方面要緊扣人文主題,引導學生感受盤古開天辟地的神奇故事,體會神話中蘊含的古人對世界起源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要依據(jù)語文要素,指導學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教學《精衛(wèi)填?!贰镀樟_米修斯》等單元內的其他課文時,教師同樣需要緊扣“雙線”目標,讓學生在感受神話魅力的同時,掌握概括敘事性文本主要內容的方法,為后續(xù)學習打下基礎。
2.巧用課文題目,預測文本內容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敘事性文本的題目往往與內容緊密相關。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預測和把握文本內容。
以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該單元的課文有《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等。在教學《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題目,思考五粒豆的命運。學生紛紛猜測,有的說五粒豆會各奔東西,經歷不同的冒險;有的認為它們會在不同環(huán)境生長,遭遇不同的挑戰(zhàn)。由此,學生對課文充滿期待,也猜到文章會圍繞五粒豆的經歷展開。從題目入手,學生不僅能快速掌握文章大意,還學會了分析文本的方法。這為他們自主閱讀提供了幫助,面對新文章能迅速理清思路,也為學生寫作積累了經驗。
二、深度挖掘,感知敘事文本語言魅力
1.剖析詞句,體會表達效果
敘事性文本的語言各具特色,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句段入手,揣摩詞句的表達效果。
以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珍珠鳥》為例,這篇文章的語言細膩生動,富有感染力。比如,“它先是離我較遠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這段描述中的“挨近”“蹦”“俯”“偏”“瞧瞧”等一系列動詞,將珍珠鳥的動作描寫得細致入微,把珍珠鳥試探、好奇的神態(tài)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出來,體現(xiàn)了珍珠鳥對“我”從害怕到逐漸親近的過程,也表現(xiàn)出人與鳥之間逐漸建立起的信任。教師在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圈畫出這些動詞,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把這些動詞換成意思相近的詞,如“靠近”“跳”“低”“轉”“看”,進行對比閱讀。學生在對比中會發(fā)現(xiàn),原詞更能突出珍珠鳥小心翼翼又活潑靈動的特點。通過對這些詞句的深入剖析,學生能夠積累生動的語言素材,學習作者展現(xiàn)事物特點的表達方式,從而提升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
2.品味語言,引發(fā)情感共鳴
教學敘事性文本,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品味語言的表達效果,
以六年級上冊的《橋》為例,這篇課文采用了設置懸念、結尾點題的敘述方式。文章開篇描寫洪水來臨時的危急場景,比如,“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營造出緊張的氛圍。接著,作者著重刻畫了老漢在洪水中的一系列行為,卻未點明他的身份。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先梳理情節(jié),從洪水肆虐、村民驚慌失措,到老漢鎮(zhèn)定指揮,再到最后小伙子和老漢犧牲。學生在梳理的過程中,被故事情節(jié)深深地吸引了,同時也對老漢的身份充滿了好奇。讀到結尾,學生才恍然大悟,老漢和小伙子是父子關系。為讓學生理解這種敘述方式的妙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假設思考,如果開篇就點明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故事就少了很多懸念,讀者的好奇心也不會被充分調動。通過這樣的對比分析,學生明白這種敘述方式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增強故事的感染力和沖擊力,對敘事性文本的結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閱讀和寫作中能更好地把握敘述的順序。
三、著眼布局,領悟敘事文本結構精髓
1.對比分析課文,洞察結構差異
統(tǒng)編教材單元內的課文存在緊密聯(lián)系,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不同課文的結構特點。
以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單元內的課文《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均源自古典名著。在教學時,教師聚焦《草船借箭》和《景陽岡》的敘事結構對比,能讓學生收獲頗豐?!恫荽杓纷裱虑榘l(fā)展順序,借箭起因是周瑜妒忌諸葛亮,要求他限期造箭;借箭經過是諸葛亮巧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精彩謀劃;借箭結果是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嘆弗如,這種線性結構使得故事邏輯清晰、情節(jié)緊湊。而《景陽岡》圍繞武松上岡后的行動展開,“喝酒”展現(xiàn)武松豪爽的性格,為后續(xù)打虎埋下伏筆;“上岡”時的心理描寫增添緊張氛圍;“打虎”是故事高潮,凸顯武松的英勇;“下岡”則是故事的尾聲。全文以人物行動為線索,生動地塑造了武松這一鮮明的人物形象。通過對比這兩篇課文,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線性結構和以人物行動為線索的結構在敘事上的差異,更清晰地認識不同敘事結構的特點。這樣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還能為寫作時合理安排文章結構提供借鑒,
2.探究敘述順序,把握結構精妙
敘事性文本敘述形式多樣,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敘述順序入手,把握文本結構的精妙之處。
以六年級下冊的《北京的春節(jié)》為例,這篇課文的作者以時間順序行文,將臘八到正月十九的春節(jié)習俗依次展開。教學時,教師先帶領學生梳理文中的時間線索,從臘八節(jié)人們忙著熬臘八粥、泡臘八蒜,到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再到除夕闔家團圓、守歲,正月初一拜年,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賞花燈、吃元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清晰地感受到時間順序讓文章條理分明,完整呈現(xiàn)出春節(jié)期間人們的活動,生動地展現(xiàn)出節(jié)日的熱鬧氛圍。為讓學生理解不同敘述順序的差異,教師引導學生假設采用倒敘手法,先寫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熱鬧場景,再講述前期準備過程。學生討論后發(fā)現(xiàn),倒敘雖能制造懸念,但會打破春節(jié)按時間推進的節(jié)奏,破壞讀者對春節(jié)氛圍的漸進式感受。通過這樣的對比分析,學生對時間順序在敘事性文本中的獨特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樣有助于提升他們在閱讀和寫作中運用不同敘述順序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敘事性文本教學中,教師要緊扣“雙線”目標、巧用題目,引導學生把握內容,剖析詞句,品味情感,感知語言魅力,進而提升閱讀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