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9—215—03
引言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提出,“強調藝術課程的實踐導向,使學生在以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實踐中,提高藝術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注重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聯(lián)系,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緊密聯(lián)系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創(chuàng)新和實際應用”。[美術課程的學習要扎根基于生活的藝術體驗,促進核心素養(yǎng)有效落實。作為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基于學生生活經驗的學習情境,也就是生活化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構建以美育人的美術課堂。
一、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意義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生活化教學注重讓學生關注生活,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豐富藝術體驗的形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全身心投人美術學習中,更大程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與表達生活的愿景,積極參與到美術
活動中。
(二)促進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生活化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性,將美術知識與技能進行系統(tǒng)整合,學生能夠在一個相對完整的情境下進行深入學習和探索,接觸到更廣泛的美術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從而拓寬視野,豐富審美體驗。同時,生活化教學注重跨學科融合,將美術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實踐創(chuàng)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多種美術技能和材料,鍛煉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生活化教學還強調合作學習和展示評價,學生在與同學的交流合作中,提高了溝通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而展示評價環(huán)節(jié)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維。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生活化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深度探索和思考并大膽創(chuàng)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美術技巧學習,而是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理解和感受美術。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和材料的使用特性進行綜合性的探索,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情境中,面對各種挑戰(zhàn),敢于突破傳統(tǒng)思維模式,大膽表達創(chuàng)意,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去尋找解決方案。通過合作學習和項目式任務,學生之間的思想撞擊進一步促進了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
(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生活化教學以藝術實踐為主要形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實踐空間和更豐富的實踐機會。在生活化情境教學下,學生需要親自動手嘗試各種美術技法,運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無論是繪畫、手工制作還是其他形式的藝術表達,都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不斷提升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面對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和挑戰(zhàn),學生需要通過思考和嘗試找到解決辦法,這進一步鍛煉了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
(一)立足生活經驗,靈活運用教材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興趣,并使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經驗、體驗建立聯(lián)系,讓學生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參與到美術學習中,主動思考、主動創(chuàng)作。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善于捕捉運用當地的現實環(huán)境,巧妙與教學目標相結合,調動學生思維,從而使知識轉化為與學生自身有關聯(lián)的、可思考可操作的內容,引導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發(fā)現美、感知美、理解美、創(chuàng)造美。學生能在課堂上產生情緒上和興趣上的共鳴,持續(xù)感受和領悟生活體驗在美術中的重要意義。
講《登山游戲》這一課時,提前詢問學生是否爬過泰山,生在泰山腳下,大部分學生都登上過這五岳獨尊的泰山。在了解學生的登山情況后,我便創(chuàng)設了以登泰山為主題的生活化情境,組織學生以小組的方式畫一幅登泰山游戲線路圖,并安排學生根據繪制的線路圖開展相應的登山游戲。值得一提的是起點到終點的路徑,可以根據實際路線繪制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chuàng)作,但關卡要設計成泰山上具體的景點名稱,并鼓勵學生根據對泰山的了解加入各種障礙,比如:對每個景點泰山故事的挖掘,泰山石刻的了解等。最終,讓學生在情境化的游戲中一起“登山”。
通過這種構建生活化情境的方式,不但能夠掌握登山路線的設計,而且能夠憑借生動、直觀、形象的生活化情境增強教學過程的實踐性與互動性,使學生將注意力長期集中于登山活動和泰山文化的挖掘,讓學生能夠聯(lián)系生活經驗深化對美術的認知、理解和感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興趣
學生的美術能力能夠得到快速發(fā)展,學生作品非常具有創(chuàng)造性,不受約束,是兒童‘美術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因此在設計宏觀教學策略時,可安排與學生生活、學習直接相關的真實情境,著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自身日常生活、客觀分析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從生活中習得各種經驗與能力。[3]
1.模擬熟悉的生活情境
生活是美術的源泉,很多美術教學內容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實施“生活美術教育”。依據學生生活經驗,激活其生活體驗,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上下功夫,提取有趣的生活元素進行知識的轉化,使學生產生更為強烈的代入感,降低美術教學的難度,增強美術教學的實踐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美術知識與技能。
在《做一道拿手“菜”》一課中,可以“吃某種美食”為主線,引導孩子學習泥塑的基本技能。首先設置問題情境,“品嘗過哪些獨具特色的美食?”然后小組討論,確立一種美食一一火鍋,再一起研究火鍋食材都有什么?是怎樣制成的?引導孩子做各種食材,了解團、搓、壓、印等泥塑的方法,感受彩泥的質感,掌握泥塑的基本技巧,并引導學生從形狀、顏色、外形、肌理、裝飾等方面大膽創(chuàng)新,感受美術語言的魅力。
像這樣,充分挖掘生活資源作為美術教學主要內容,把美術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情境融為一體,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凸顯了藝術與生活的聯(lián)系。
2.營造開放的生活情境
新課標指出“在藝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開放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親近自然、感受生活,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其中,煥發(fā)積極情緒,獲得審美直覺和美感體驗?!盵4]
在美術教學中,要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個性特點、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經驗,從現有條件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確立教學內容。美術教學不能局限于現有的教學環(huán)境,要將美術課堂與地域特色、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身臨其境”尋找靈感,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也會攜帶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作品也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例如:設計服飾時,將美術服裝設計做成鏤空的模板,把學生帶到室外尋找最絢麗的色彩來裝扮著我們的服裝,因為本來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天地萬物都是服裝設計師的靈感來源,讓學生學會像設計師一樣思考、像設計師一樣創(chuàng)作表達。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想法,樹皮、花盆、植物、書籍,哪怕是減速帶都成了孩子用來裝扮服飾的媒介,學生集思廣益,氛圍自由熱烈,作品充滿個性化色彩。這是一次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發(fā)散思維訓練,能較好的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抒發(fā)情感。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教師進行及時指導與點撥,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學會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并“表達自己的想法”。
3.利用網絡再現生活情境
當代學習理論表明:只有當學生的學習發(fā)生在有意義的背景之中,即與孩子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時,學習才是最有效的。5當今社會,網絡資源的運用已非常普遍,它集圖像、聲音、文字、影像于一體,直觀生動、更具感染力。在“互聯(lián)網 + ”教育背景下,美術教學資源的種類、范圍更加豐富了,學生學、教師教的形式也都有了顯著的變化。這要求教師要緊隨時代,充分運用新興的軟件、硬件、各種多媒體、小程序,生動的再現生活情境,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發(fā)掘學生感興趣的素材,開發(fā)新的課程資源。將日新月異的知識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拓展學生藝術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作的熱情,增強課程的生動性和實踐性。
學習《石壁上的九色鹿》一課,通過“數字敦煌”全景漫游,走進敦煌莫高窟第257窟數字空間,著名的敦煌壁畫《鹿王本生圖》的畫面也隨著老師鼠標的移動展現的學生面前,九色鹿的故事亦隨之徐徐展開,給學生全新的視覺體驗,在沉浸式體驗中品味我國傳統(tǒng)藝術魅力,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抖嗖实拇皯簟芬徽n,在本課的開始,設置線上研學的情境,用視頻的形式呈現蘇州園林窗桐和漏窗,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網絡寓于藝術教育中,孩子們興趣濃厚,課堂效果也事半功倍。
如今的信息時代,以學生需求為根本,把網絡資源與美術教學結合起來,與學生互動共享,“零距離”欣賞藝術作品,豐富了美術教學的內容,拓寬美術教學的途徑,為學生的自由探索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增強美術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三)精選生活素材,表現創(chuàng)意
新課標指出“藝術教學要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傳統(tǒng)器具、材料和現代媒介…發(fā)揮多種媒材的特性,展現多樣的表現形式、形象與意境。”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依據教學內容,挖掘生活中多元美術資源,精選美術素材,給學生提供豐富而有層次的材料,開展多樣性的美術活動,運用多種表現形式表達思想情感,拓寬學生視域,激發(fā)創(chuàng)意,增強學生對美術的深層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表現和創(chuàng)意實踐素養(yǎng)。同時,在對生活的表達中,感悟“美就在我們身邊”,涵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
《小掛飾》一課,是學習彩泥小掛飾的制作方法,但小掛飾的制作除了用彩泥外,還可以根據地域特色借助身邊素材來進行創(chuàng)作。在我們身邊紙張、碎布、塑料品等廢舊物品或者貝殼、松塔、樹枝等大自然中的材料都可以運用,當然也可以和橡皮泥搭配制作。在這樣貼近生活實際的素材中,學生主動探索、思考、動手實踐,親身體驗到更多創(chuàng)作的樂趣。又如《戲曲臉譜》一課引導學生將氣球、廢舊報紙、衛(wèi)生紙、白乳膠綜合利用,制作出臉譜素壞再進行繪制臉譜?!肚厥蓟柿瓯R俑》一課用卡紙、鞋油、刷子、砂紙做成鞋油版畫還原了古樸自然的人俑。應用這些生活素材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特別容易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學生的新奇感和親切感,使學生體驗到美術帶給他們的樂趣,提升審美能力。
當然,除了要運用生活中多彩的生活材料做素材外,還要注重根據某一材料的特性,探索各種手法來表達創(chuàng)意。以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報紙為例,我們嘗試制作比如拼貼畫、剪紙畫、紙團紙繩粘貼畫、紙漿泥塑、筆筒、花籃立體創(chuàng)作等,使舊報紙發(fā)揮最大可能性來進行多種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
一切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都是從日常生活中提取的素材,然后在創(chuàng)作中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再進行有主題的表達。失去了生活這個基礎,創(chuàng)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四)展示學習成果,裝點美化生活
知識的學習在于應用。教師要從注重美術教學所具備知識價值轉變?yōu)樯顑r值,讓學生運用美術作品去裝點美化我們的生活,體驗學習美術的成就感。
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學生將生活經驗和情感聯(lián)系起來,通過豐富的美術實踐活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美術作品。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這些美術作品對身邊的空間資源如教室、走廊、門廳、臥室等進行裝點,感知藝術的魅力,感受美術創(chuàng)作對生活的意義,實現了美術教育的終極目標。
三、結語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生活化情境,將多元化生活美術資源融入美術教學中,學生自身潛能得以充分調動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融入自身情感、進行想象聯(lián)想、利用藝術語言、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使自身審美情趣得以充分表現,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美,充分發(fā)揮了美術學科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2][4][6]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EB/OL].[2022-04-08].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W020220420582364678888.pdf.
[3]尹少淳.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美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5]陳鐵梅.美術教育的真諦——審美人生教育讓生命絢麗成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十四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全國重點課題“談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課題編號:XYH710)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肖魯齊(1984—),女,漢族,山東肥城人,本科,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