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1-0024-04
在當代教育理念中,融合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趨勢,它倡導營造無障礙的學習環(huán)境,讓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共同學習與成長。文章從情感聯(lián)結、學科跨界、思維整合、技術賦能四個維度,探索普特融合教育框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旨在為特殊需要孩子打造適應性強、包容性大的學習環(huán)境,使特殊需要孩子得到必要的個別化支持。
一、情感融合,深化特殊需要孩子的人文關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要注重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我們要營造有溫度的語文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幫助特殊需要學生構建情感紐帶,深入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自信心。將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相融合,讓特殊需要孩子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還感受到集體的包容與溫暖,已經(jīng)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
(一)情感共鳴:課文為媒,共繪情感畫卷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里的經(jīng)典課文,飽含深厚情感與人文精神,宛如明亮的燈塔,照亮學生的心靈之路。以《掌聲》為例,同學們用掌聲鼓勵自卑的英子,幫她重獲自信。在融合教育課堂中,這篇課文成為激發(fā)特殊需要孩子情感共鳴、營造溫暖班級的關鍵媒介。
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深人文本。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特殊需要孩子飾演英子,親身體驗從上臺時的緊張躊躇,到聽到掌聲后的驚訝與感動,真切感受被接納的喜悅,進而深刻理解鼓勵的力量。同時,教師播放舒緩音樂,營造溫馨氛圍,學生們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把英子的自卑與怯懦、同學們掌聲中的溫暖與支持,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體悟文字背后的溫暖力量。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師鼓勵學生分享被鼓勵或鼓勵他人的經(jīng)歷。特殊需要的孩子講述困境中獲得援手的故事,普通學生暢談給予鼓勵后的溫暖。
研究顯示,開展這些教學活動后,特殊需要孩子主動交流的頻次每周增加3\~5次,笑容也明顯增多。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找到歸屬感,一幅滿是愛與希望的畫卷在課堂上徐徐展開。
(二)人文關懷:理念為燈,照亮心靈港灣
人文關懷猶如涓涓細流,需滲透在教育教學的每一處細微角落。教師應時刻秉持“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理念,成為特殊需要孩子忠實的傾聽者與堅定的支持者,密切留意他們的心理波動與情感訴求。
在學習《游子吟》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將母愛的細膩與深沉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教師以此為契機,精心組織“感恩有你”活動,鼓勵孩子們制作感恩卡片,寫下想對父母說的心里話,或是錄制一段小視瀕,表達平日里難以言說的情感。對于特殊需要的孩子,教師給予一對一的指導。比如,對于手部精細動作發(fā)展遲緩、書寫困難的孩子,教師引導他們口頭講述,幫忙記錄在卡片上;語言表達存在障礙的孩子,教師巧用圖片輔助,幫助他們梳理思路,再用簡單的詞語或短句表達情感。
據(jù)家長反饋,特殊需要孩子在活動后與家長的關系更加親近,主動擁抱家長、表達愛意的次數(shù)明顯增加。語文教學為親子情感的培養(yǎng)搭建起一座橋梁,讓孩子在文字與情感的交融中,學會感恩,讓親情升溫。在這個過程中,人文關懷的理念始終閃耀著光芒,照亮了特殊需要孩子的成長之路,也溫暖了每一個家庭。
(三)家校合作:攜手課堂,共護成長之路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痹谌诤辖逃?,家庭與學校緊密攜手是收獲卓越成效的關鍵。教師應主動與家長搭建常態(tài)化溝通橋梁,深人了解孩子的家庭環(huán)境、興趣愛好以及特殊需求,據(jù)此與家長共同商討,為孩子量身定制個性化教育方案。
在《元日》這類節(jié)日主題教學活動中,誠摯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和孩子們一起制作傳統(tǒng)節(jié)日手工,如剪窗花、做花燈等。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制作傳統(tǒng)節(jié)日手工,剪刀在彩紙間游走,剪出精美窗花,竹條與彩紙在手中變成漂亮花燈,大家歡聲笑語不斷,一同沉浸在節(jié)日的歡樂氛圍里。
據(jù)統(tǒng)計,參與此類活動后,特殊需要孩子家庭親子關系融洽度評分平均提升了 25% 。語文課堂作為其中的重要紐帶,憑借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多樣的教學形式,增進了親子間的互動,讓家庭與學校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同頻共振,共同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二、跨界融合,拓展特殊需要兒童認知維度
課標提出“語文教學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痹诖吮尘跋?,跨學科學習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向。跨界融合,是打破學科壁壘的有效途徑,能夠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尤其是對于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跨學科融合能夠拓展他們的認知維度,激發(fā)了他們對知識的探索欲望。
(一)文畫融合:多元感知,降低理解難度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苯y(tǒng)編版小學語文的《荷花》,用細膩優(yōu)美的筆觸,描繪出夏日荷塘的清新景致,是開展融合教育的理想素材。
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荷花的清雅之美,同時跨界引人美術課程。正如達·芬奇所說:“繪畫的確是一門科學,并且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兒?!惫膭顚W生用畫筆將腦海中抽象的荷花具象化,把文字變成鮮活畫面。與此同時,播放古箏曲《荷塘月色》,用悠揚的旋律營造氛圍,讓學生從視覺、聽覺多感官沉浸在荷塘情境中。
相關研究顯示,采用多感官融合教學法教授《荷花》后,特殊需要孩子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顯著提升,能完整描述荷花形態(tài)的學生比例提高了 30% ??傮w而言,多感官的協(xié)同刺激,有效降低了他們理解課文的難度,為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萌發(fā)的土壤,使他們更易與文本產(chǎn)生情感共鳴,學習不再困難重重,而是充滿樂趣。
(二)學科融合:跨界聯(lián)動,激發(fā)探索欲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薄厄鸷屠走_》這篇課文巧妙地把科學原理融人文學敘述,是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的絕佳素材。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了解蝙蝠利用超聲波捕食的知識,再引入簡單有趣的科學實驗,如制作“超聲波探測器”,讓學生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
針對特殊需要的孩子,教師給予特別的關懷,精心設計簡化版實驗步驟,確保他們能夠順利參與。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實驗時,讓他們在同伴的幫助和鼓勵下,更積極地投人其中,逐漸克服自身困難,真切感受探索的樂趣。
當腦海中的想象在親手操作中變?yōu)楝F(xiàn)實,成功完成實驗帶來的成就感,徹底激發(fā)了他們對知識的探索欲望,促使他們在科學與語文交織的知識海洋中,勇敢地揚起求知的風帆。
三、思維融合,激發(fā)特殊需要孩子的思維能力
在教育的廣袤天地間,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藝術就在于,要讓每一個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發(fā)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泵恳粋€孩子,無論是否存在特殊需要,都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創(chuàng)新的潛能。當“思維融合”理念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恰似春風化雨,潤澤著特殊需要孩子的求知之路,為他們開啟一扇通往知識殿堂的大門。
(一)差異教學:差異引導,拓寬學習思維
新課標特別提到要重視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學習需求。在具體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習慣存在明顯差異,特別是對于存在特殊需求的學生群體,老師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
比如,《靜夜思》一課,針對那些對圖像敏感、喜歡通過畫面理解內(nèi)容的特殊需要的孩子,可以準備帶圖片和文字說明的學習資料,用視覺化的月亮、床鋪等具體意象來輔助理解詩句中抽象的思鄉(xiāng)情感。對于那些聽覺敏銳或者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可播放帶有古箏背景音樂的朗誦音頻,通過聲音的輕重緩急,把李白在深夜看著月光時的孤獨感傳達得更清楚,這樣學生不僅能記住詩句,還能感受到古詩特有的節(jié)奏感
通過這種差異化的引導方式,不同特點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從而在學習中拓寬學習思維,提高學習能力。
(二)沉浸體驗:情感共鳴,培養(yǎng)情感體驗思維
“情之所至,金石為開?!蔽膶W是情感的載體,語文課堂則是情感共鳴的搖籃,這在《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這篇課文蘊含對底層人民的悲憫,是培養(yǎng)學生同理心的優(yōu)質(zhì)素材。在融合教育課堂上,教師營造包容的學習氛圍,尤其關注特殊需要的孩子,鼓勵他們表達所思所感。
為了讓孩子們,特別是特殊需要的孩子深刻體會小女孩的遭遇,教師可以組織角色扮演活動,讓他們扮演小女孩,切身感受角色的饑寒交迫;開展情景模擬,重現(xiàn)大年夜的寒冷街頭。這種沉浸式體驗,能讓特殊需要的孩子更易產(chǎn)生情感共鳴。
運用這種方式學生便能學會關愛他人,特殊需要的孩子也能融入集體,打破彼此間的隔閡。在這個充滿愛與包容的課堂中,沉浸體驗成為開啟情感大門的鑰匙,每一個孩子都能不斷提升對情感的感知和體驗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情感體驗思維。
(三)實踐運用:知行合一,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陶行知先生曾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短短十個字,深刻揭示出實踐對獲取知識、實現(xiàn)知識轉化的重要意義。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動手做做看》這類課文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供了良好契機。
教師緊扣課文內(nèi)容,設計一系列有趣的實踐活動,比如,好玩的科學小實驗,或是創(chuàng)意十足的手工制作。在這些活動里,學生把語文課上學到的知識運用起來,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知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能力。
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教師依據(jù)他們的具體情況靈活調(diào)整任務難度。比如,在科學實驗中,為肢體協(xié)調(diào)能力較弱的孩子簡化實驗步驟,還可以安排小組互助,讓他們在伙伴的幫助下勇敢探索;手工制作時,給動手能力稍差的孩子一份詳細的操作指南,讓他們順利完成作品。
通過這些辦法,每個特殊需要孩子都能深度參與,享受探索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實現(xiàn)知行合一。
四、技術融合,優(yōu)化特殊需要孩子的教學手段
數(shù)字技術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運用數(shù)字技術,學生可以在多樣化語文學習情境中獲得真實體驗,通過虛擬現(xiàn)實技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課文中的場景,增強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對特殊需要的孩子,將數(shù)字技術引人語文課堂更是有著重大的意義,他們在人工智能(AI)和虛擬現(xiàn)實(VR)技術的幫助下,可以找到學習的樂趣和自信,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也可以不斷得到提升。
(一)智能輔助:智能領航,提升學習效能
就像古人說的“教學要有合適的方法”,現(xiàn)在通過智能化教學工具,我們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這個目標。比如,在講解《坐井觀天》時,傳統(tǒng)方法很難讓學生理解透徹。特別是對閱讀速度比較慢或者容易分心的孩子,要體會故事背后的內(nèi)涵就更困難了。
使用智能教學系統(tǒng)后,這種情況有了顯著變化。教師根據(jù)不同孩子的實際情況,設置個性化的學習進度。系統(tǒng)里準備了標準、慢速、分角色等多樣化朗讀音頻,特殊需要孩子能夠通過反復聽讀,跟上故事節(jié)奏,理解內(nèi)容。另外,把生字學習設計成游戲關卡、把課文理解做成互動問答等系統(tǒng)功能,讓知識獲取過程更有趣味性,激發(fā)了特殊需要孩子的學習興趣。
實驗數(shù)據(jù)顯示,使用這類系統(tǒng)一個學期之后,特殊需求兒童對課文中生詞的掌握率提升了 35% 左右。對故事寓意的理解準確率也明顯增長,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加強??梢哉f,這種工具真正做到了讓每個孩子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學習,學習成效得到了提升。
(二)VR賦能:身臨其境,加深文本理解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VR技術正讓這個理想變成現(xiàn)實。以《望廬山瀑布》教學為例,戴上VR設備,學生眼前立即出現(xiàn)百米高的瀑布,水霧撲面而來,耳邊是雷鳴般的水聲。這種真實感讓“飛流直下三千尺”不再是抽象的詩句,而是可以觸摸的體驗。學習歷史題材的語文課文,比如,《草船借箭》,學生能“親歷”戰(zhàn)場,與諸葛亮一道,看到千萬支箭穿過大霧、刺向草垛的壯觀景象,感受“草船借箭”場景的震撼。借助VR體驗,特殊需要學生學習效率明顯提升。
VR就像打開新世界的鑰匙,打破了知識壁壘,直觀呈現(xiàn)知識,讓語文學習更高效有趣,幫助特殊需要孩子在知識的海洋中輕松遨游。
(三)在線協(xié)作:互動交流,提升社交技能
語文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對特殊兒童的學習格外重要。借助在線協(xié)作平臺,這些孩子能和普通同學一起學習、互相幫助。比如,在《小馬過河》的課文教學中,老師通過網(wǎng)絡平臺把同學們分成混合小組,讓大家共同完成角色扮演任務。
開始表演前,同學們先在平臺上討論角色分配。普通同學仔細說明每個角色的特點:老馬說話要慢一些、穩(wěn)一些,小馬的動作要活潑些,特殊需要兒童則根據(jù)這些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
排練時,特殊需要學生努力用完整的句子表達對角色的理解。普通同學認真聽,然后給出建議:說這句話時可以笑一笑,走路時可以蹦跳兩下,等。這樣的互動讓普通孩子與特殊孩子都得到了鍛煉。
我們通過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依托網(wǎng)絡平臺的合作學習模式,讓特殊需要學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在課堂上主動發(fā)言的次數(shù)明顯增多,原本沒有自信而躲在角落的孩子逐漸變得自信,積極主動參與了小組討論,與同學進行了溝通,他們獲得了成長,不但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且與同學們建立了良好的伙伴關系,學習、生活都朝著良性發(fā)展,發(fā)生了質(zhì)的改變。這種在線協(xié)作學習模式,提高了特殊需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也提升了他們的社交能力。
五、結論
融合教育是一種新興的充滿溫度的教育理念,正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和諧的重要力量。普特融合教育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讓特殊需要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收獲了平等、尊重、接納、包容與溫暖。情感融合營造了有溫度的語文課堂,深入特殊需要孩子內(nèi)心世界,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感受人文的關懷;跨界融合,激發(fā)了特殊需要孩子的學習興趣,拓展他們的認知維度,激發(fā)了他們對知識的探索欲望而收獲滿滿;思維融合,為特殊需要孩子鋪設了平坦寬闊的求知之路;技術融合,為特殊需要孩子開啟一扇通往知識殿堂的神奇大門。未來,我們要努力奮進,不斷探索,尋求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讓特殊需要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綻放自己的光彩。
參考文獻:
[1]趙榮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跨學科融合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3(21):155-157.
[2]楊秀芳.STEAM教育理念視域下小學語文跨學科融合教學探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11)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