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頭插花自古以來就是文人書房的標(biāo)配。案頭之花清雅動人,為書房增添了勃勃生機(jī)。但鮮切花歷來難以保存,短則一兩日,多則三五日,瓶花便會枯黃萎?dāng) T跊]有冰箱也沒有化學(xué)保鮮劑的古代,為了讓瓶花的生命更持久,古人鉆研出一套獨(dú)特的保鮮秘籍。
樂山好水的蘇軾寫過不少詠花名篇,對于插花也頗有心得。他在《格物粗談》中談過給荷花保鮮的獨(dú)門大法一封泥法。折下來的荷花,先用頭發(fā)絲包裹住花枝斷口,再用泥封住斷口孔洞,然后插入瓶中,最后灌水。運(yùn)用此法,荷花可維持?jǐn)?shù)日之久。倘若能于夜間放置在無風(fēng)有露處,則花開得更好。這種方法關(guān)鍵在于泥封的效果,如果有水進(jìn)入孔洞,荷花很快就會腐壞。
除了泥封,宋人還發(fā)現(xiàn)了用火燒鮮切花的花柄切口,可以延長花期。林洪的《山家清事》里說,插牡丹、芍藥、蜀葵、萱草之類花草,“皆為燒枝,盡可開”而歐陽修記時人插牡丹,“以蠟封花蒂,數(shù)日不落”。
后來溫革在《分門瑣碎錄》里整合了火燒法和蠟封法:將牡丹和芍藥的花枝剪下后,先把切口用火燒一下,再用蠟液封住,然后插入瓶中。雙重保險之下,瓶花能保持多日不枯萎。
另有一種沸湯法,與火燒法異曲同工。明代高濂的《瓶花三說》中記載,蜀葵、芙蓉、牡丹、芍藥等折枝花,用煮沸的水浸泡花枝后插瓶,并塞緊瓶口,則數(shù)日花不凋,葉不萎。采用此法,花器宜用小口瓶,用廣口瓶則效果不佳。
還有一種捶擊法。周密的《癸辛雜識》中記錄了插枝前先捶碎花柄的做法。如今在處理一些不易吸水的木本花材時,也要稍微捶碎柄部。捶松后的梔子花枝可放入瓶中用鹽干插,此法不用水浸,瓶中梔子也能開花抽葉。
蘇軾的梔子花插法略有不同。他不用鹽干插,而是將花枝根部捶爛后用鹽涂抹。這樣保存的梔子花不會很快發(fā)黃。
除了用鹽涂抹花柄,還可以涂蘸朱砂、生石灰等,均有殺菌防腐之效。
除了以上幾種眾所周知的方法,還有一些新奇、小眾的保鮮大法。比如《瓶花三說》中記載,插海棠花時,先用薄荷葉纏繞切口,再放入清水,這樣海棠花的花蕾盡可開放。
蘇軾還試驗過,插牡丹時,燒灼切口后插入蜂蜜瓶中,牡丹會開得很好。牡丹開敗后,蜂蜜仍然可以食用。但此法略顯奢侈。
蘇軾還有一種極具創(chuàng)意的肉湯養(yǎng)梅法:將腌肉的湯汁燒開,撇去面上的浮油,再將熱肉汁裝瓶插梅花,這樣梅花可開花,甚至可以結(jié)實。按蘇軾的說法,不僅腌肉湯,鯽魚湯亦有此功效。不知是否和蘇軾喜歡美食有關(guān),蘇軾的花卉保鮮秘籍也是如此別具一格。 ⊕
(摘自《山西晚報》2025年5月9日,丁丁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