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張大爺每天早上最愛到巷口吃一碗熱餛飩。那天,他剛端起碗,右手突然就不聽使喚了?!袄习椋业氖譀]勁兒了……”話還沒說完,他左邊身子也跟著發(fā)麻。他被緊急送到醫(yī)院做檢查。醫(yī)生給出的診斷是腦梗死,他指著CT片對張大爺說:“您大腦里有‘堵點’,要趕緊康復??!”
住院兩周后,張大爺拄著拐杖回家了,卻發(fā)現自己連扣子都扣不上。他的兒女急得團團轉,康復科護士卻告訴他們:“回家也能練,可以把客廳變成康復室?!?個月后,張大爺不僅能自己系鞋帶了,還能和張大媽一起跳跳廣場舞。旁人問起張大爺康復的秘訣,老兩口就會如數家珍地說起那些居家康復妙招。
中風就像是工地出現了塌方,大腦指揮身體執(zhí)行各項任務的通路被堵住了。但別擔心,已有研究發(fā)現,大腦會像建筑隊搶修公路一樣,用完好的神經纖維“繞道鋪線”。每天3次、每次10分鐘的康復訓練,就相當于助力搶修,讓恢復速度翻倍。通俗地說,就是大腦神經具有可塑性,越練越靈光。
中風康復訓練的關鍵在于早期介入,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通常為發(fā)病后"24-48"小時,即可開始康復評估與訓練。早期干預可有效預防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等并發(fā)癥。
出院后1~3個月:每天至少訓練3小時,可拆分成6次進行,每次訓練20分鐘。
出院后3~6個月:每天規(guī)律訓練1小時。
出院后6~12個月:每周3次,堅持保養(yǎng)訓練。
1.上肢訓練:給手臂裝上“遙控器”。
舉啞鈴:坐著將啞鈴舉到胸口,像端湯碗一樣慢起慢放。家里沒有啞鈴的話,可用裝水的瓶子替代。
擰毛巾:用健側手輔助患側手,把一條毛巾擰成麻花狀。
操耳朵:試著用左手摸右耳,慢慢夠,盡量夠到,然后換另一側。
提示:動作越“生活化”越有效,比如用患側手給家人遞遙控器或是攪咖啡,效果非常顯著。
2.下肢訓練:學會“金雞獨立”
踩油門(模擬開車):坐在帶輪子且穩(wěn)定的椅子上,用腳慢慢蹬地后退。
坐立游戲:扶著床頭柜,反復站起再坐下。
單腿貼墻:背靠墻,將患側腿抬高,貼在墻面,保持10秒。
提示:在床邊或桌邊的地板上放置一塊防滑墊,以防萬一。
3.平衡訓練:成為“不倒翁”
端水杯散步:雙手捧住半杯水,像端著寶貝似的小步走,保證不潑出來。
閉眼單腳站:扶著餐桌單腳站立,睜眼站立30秒后,試試閉眼站立10秒。
左右搖擺舞:扭胯,在向左側傾斜時,用右腳找平衡,然后換另一側。
1.危險區(qū)改造
浴室:在馬桶邊裝L型扶手,高度要與腰齊平;患者洗澡時,用坐凳代替浴缸。
走廊:改造走廊燈光,晚上有人走過時實現自動亮燈;將門檻變成緩坡,避免絆倒。
廚房:把調味品放在易拿取的位置,以免患者踮腳時不慎跌倒;刀具用品替換為安全剪刀。
2.家具變身術
椅子:選用帶扶手的藤編椅,起身時可借力;在椅背掛一個毛巾架,可輔助抬腿。
門框:門框上加裝橫桿,可練習引體向上;將抽屜拉手換成方便抓握的大號拉手。
冰箱:將存放在冰箱里的食物貼上顏色標簽,比如用紅色代表肉類,用綠色代表蔬菜,訓練患者的視覺記憶。
1.打撲克防手抖
用患側手摸牌,健側手整理。張大爺和老伴發(fā)明了“拖拉機摸牌法”——故意把牌撒地上,比誰撿得更快。
2.唱戲練吞咽
跟著京劇《蘇三起解》做吞咽動作,每個字都要“嚼三下”。張大媽發(fā)現,張大爺練習后,吃飯時的嗆咳變少了。
3.養(yǎng)花治抑郁
家里可以種些綠蘿、薄荷等易活植物,每天澆水時,督促患者做手腕旋轉訓練。張大爺說:“看著植物的葉子長大,比我血壓穩(wěn)定還讓人高興!”
特別提醒中風患者及其家人,訓練時突然頭痛或頭暈,務必要警惕;患側手腳發(fā)燙發(fā)紅,可能是血栓;患者總是記不住訓練動作,就要當心認知衰退。出現這些情況,患者要立即停止訓練,測量血壓,聯(lián)系康復師調整康復計劃。
張大爺在康復日記最后寫著:“剛開始扣扣子,手抖得像篩糠,現在,我都能幫老伴織毛衣了?!笨祻筒皇且粋€人的戰(zhàn)斗,請相信,那些看似笨拙的重復訓練,卻能讓受損的神經末梢重新“發(fā)芽”。就像張大爺說的:“只要還能動一根手指,就有希望重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