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業(yè)內權威報告顯示,2020年,國內二手消費市場規(guī)模突破了萬億,預計2025年,中國的閑置物品交易可能突破3萬億元。與此同時,某二手電商交易平臺公布的數據顯示,76%的用戶都是“90后”;另一平臺的注冊用戶數突破了6億,其中“95后”“00后”用戶占比超過一半。這些數據表明,在互聯(lián)網浪潮的推動下,二手交易平臺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成為年輕人消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時尚單品到電子產品,從書籍文具到家居用品,“萬物皆可二手”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之中。
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不難發(fā)現(xiàn)二手物品無處不在。在大學校園里,許多學生通過二手平臺購買教材、自行車、電子產品等。某學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的考研資料大多來自二手平臺,“與其花幾百幾千元買網課,不如在二手平臺上看看。很多上屆考研或這屆棄考的人轉賣網課,價格只有原價的一半,甚至更低”。在一些城市的青年社區(qū),二手交易活動也十分活躍。居民們通過線上平臺發(fā)布閑置物品的信息,再通過線下進行交易,不僅實現(xiàn)了資源的有效利用,還增進了鄰里之間的友好交流。
除了實用物品,年輕人也會通過二手平臺進行興趣愛好的交易。2024年3月,某平臺的數據顯示,其8300萬的活躍用戶中,45%的交易與興趣有關,如潮流玩具、珍貴藏品等。對于這些愛好者而言,二手平臺不僅是一個交易場所,更是一個同好者的精神家園。一名時裝店鋪經營者在采訪中說道,他每掛出一件藏品服裝,都會就服裝的設計者、設計元素、靈感來源等進行說明。很多粉絲不僅是來買東西的,也是來聽分享的。
其實,二手交易并非新生事物。在古代,人們就有交換或買賣舊物的行為,只不過那時的交易形式比較簡單,主要是在集市或鄰里之間進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二手交易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和市場。19世紀的歐洲,由于衛(wèi)生條件的限制,許多二手商品,尤其是衣物類的商品,普遍帶有跳蚤,所以,當時的人們也將二手交易市場稱為“跳蚤市場”——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在工業(yè)革命之后,商品生產日益豐富,二手交易市場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涵蓋的物品種類越來越多。
進入現(xiàn)代社會,二手交易得到了更加快速的發(fā)展,特別是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使得二手交易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較早的時候,二手交易網站主要以分類信息的形式展示商品,用戶需要通過電話或郵件與賣家溝通交易細節(jié);隨著電子商務技術的不斷進步,二手交易平臺逐漸具備了在線支付、信用評價、物流配送等功能,大大提高了交易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二手市場的繁榮發(fā)展,與多方面因素有關。
毋庸置疑,經濟因素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許多剛步入社會或還在求學階段的年輕人,經濟實力相對較弱。購買二手商品可以在滿足需求的同時,節(jié)省開支。而對于賣家來說,這些物品通常是閑置的,“扔了可惜,不扔占位,賣了才是兩全其美的”。
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也是年輕人選擇二手交易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全球對環(huán)境保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不少年輕人開始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進行二手交易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降低能源的消耗,符合環(huán)保理念。許多年輕人認為,讓閑置物品得到再利用,是一種對環(huán)境負責的行為。
另外,個性化需求的滿足也是年輕人熱衷二手交易的原因之一。二手平臺上的商品種類繁多,常常能找到一些獨特、稀缺的物品,滿足年輕人追求個性、想要與眾不同的心理。十幾年前,“孔夫子舊書網”以交易絕版二手圖書吸引了不少顧客,成為國內線上二手經濟的初次嘗試。這樣“獵奇”的發(fā)現(xiàn),往往能夠成就一種“尋寶”的樂趣。
除此以外,一個更為客觀的因素是二手交易平臺的日臻完善,為交易提供了極大便利。這些平臺操作簡單,交易流程透明,還提供了多種安全保障措施,如資金托管、信用評價等,可以讓交易過程更加放心。平臺上的社交功能也可以幫助年輕人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通過分享購物心得和生活經驗,增加交易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不過,在享受二手交易平臺提供的便利和優(yōu)惠的同時,也需要警惕可能存在的風險。這些風險不僅可能導致消費者的經濟損失,嚴重的可能引發(fā)法律問題。
最常見的風險之一即商品質量問題。由于二手商品本身的特殊性,其質量難以像新商品那樣有明確的標準和保障。一些賣家為了能夠成功交易,可能會故意隱瞞商品的缺陷或損壞情況,導致買家收到的商品與描述不符。例如,有的賣家在出售電子產品時,聲稱產品功能完好,但買家收到后卻發(fā)現(xiàn)存在頻繁死機、屏幕碎裂等嚴重的質量問題;在二手服裝交易中,也可能出現(xiàn)衣物有破損、污漬未被如實告知等情況。
交易欺詐也是二手交易平臺上的一大隱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平臺的漏洞,通過虛假交易、詐騙等手段騙取買家的錢財。他們通過發(fā)布虛假的商品信息,吸引買家下單,然后以各種理由要求買家提前支付貨款,一旦收到錢便消失無蹤。還有一些不法分子會通過偽造物流信息、提供虛假的退貨地址等,讓買家陷入困境。曾經有買家在二手平臺上看中一款高價手表,賣家以各種理由要求買家繞過平臺進行私下交易,買家支付貨款后,卻遲遲未收到手表,聯(lián)系賣家時發(fā)現(xiàn)已被拉黑,最終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在二手交易平臺上也時有發(fā)生,尤其是在書籍、音像制品、軟件等產品的交易中。這些盜版商品,容易出現(xiàn)書籍印刷模糊、軟件存在安全漏洞等問題,不僅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侵犯知識產權所有者的合法利益。
此外,出售二手商品的賣家,也會遇到交易風險,常見的如“到手刀”?!暗绞值丁笔侵纲I家在收到商品后以各種理由砍價,拒絕按照事先協(xié)商好的價格付款,進而引發(fā)買賣糾紛。甚至有不法分子以此為契機,制造商品損壞的假象,要求賣家作出賠償。
針對這些風險,交易雙方都需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警惕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可以要求賣家提供更多的實物照片和視頻,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商品的信息和情況。同時,要關注賣家的信用評價,選擇信用良好的賣家進行交易。在交易過程中,一定要使用平臺提供的正規(guī)支付渠道,避免私下交易,以確保資金的安全。如果遇到可疑情況,要及時與平臺客服聯(lián)系,尋求幫助。賣家在遇到類似“到手刀”的情況時,也要提高警惕意識,積極尋求平臺的幫助,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平臺方也應加強監(jiān)管,完善相關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嚴格的賣家審核機制,對賣家的身份信息、經營資質等進行嚴格審核,從源頭上減少不良賣家的進入。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商品信息的審核,及時清理虛假、侵權等違規(guī)信息。平臺還應建立健全售后服務體系,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投訴渠道和有效的維權保障。
此外,政府部門也應加強對二手交易平臺的監(jiān)管,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平臺和交易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規(guī)范市場秩序。例如,日本的二手車交易有著嚴格的評估標準,相關公司必須向評估協(xié)會申請實施評估業(yè)務,審查合格后才能獲得資格,確保了二手車交易的公平和透明。我們可以汲取其有效經驗,通過建立相關的制度和標準,為二手交易市場的繁榮提供更多助力。
從線下到線上,從實用物品到隱形商品,年輕人正在創(chuàng)造二手交易的新玩法??深A見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智性消費”“綠色經濟”等概念的不斷深化,二手商品市場規(guī)模將持續(xù)繁榮壯大。唯有建立健全相關的管理體制機制,創(chuàng)造更加安全、便捷、有趣的交易環(huán)境,二手交易才能發(fā)展出更多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