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型一:力臂的概念
例1實驗中小明提出:“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影響杠桿的平衡。\"為判斷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小華制作了一個密度均勻的圓盤(相當于杠桿),圓盤可以繞著圓心 o 轉(zhuǎn)動(轉(zhuǎn)軸阻力忽略不計),如圖1所示。他先在圓盤的 C 點掛上4個鉤碼,又在 G 點掛上一定數(shù)量的鉤碼后,圓盤在圖1所示位置平衡,此時 CD 水平;接著他將掛在 G 點的鉤碼先后掛在_______________兩個點又進行了兩次實驗,發(fā)現(xiàn)圓盤仍在圖1所示位置平衡,則說明小明的觀點是 _______________的。
解析:由題意知,改變右側(cè)鉤碼所在的位置,左右兩邊鉤碼對圓盤的拉力不變,左邊力臂不變,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 F1l1=F2l2 可知,要使圓盤平衡,右邊力臂也應保持不變。所以他可以將掛在 G 點的鉤碼先后掛在 兩個點又進行實驗,這樣右邊的力臂始終為 OD ,即改變\"點到點”的距離,不改變“點到線的距離”。由以上實驗現(xiàn)象可知,在改變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依舊保持平衡,故小明的觀點是錯誤的。答案:
;錯誤。
題型二:杠桿平衡的動態(tài)變化
例2如圖2所示,一根粗細均勻的鐵棒AB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現(xiàn)用力 F 將鐵棒從水平地面拉至豎直立起。在這個過程中,力 F 作用在 B 端且始終與鐵棒垂直,則力 F 將( )。
A.逐漸變小 B.逐漸變大C.保持不變 D.先變小后變大
解析:如圖3所示,分析題意可知,阻力 F2 不變, F 與鐵棒始終垂直,則動力臂 l1 不變。鐵棒抬起的過程中,阻力 F2 的阻力臂 l2 在變小,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可知, l1,F(xiàn)2 都不變, l2 變小,所以 F 也在變小。
答案:A。
題型三:最小力的畫法
例3如圖4所示的杠桿處于平衡,請在杠桿處畫出最小的動力 F1 ,并畫出阻力 F2 。
解析: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在阻力、阻力臂一定的情況下,要使所用的動力最小,必須使動力臂最長。圖4中支點在 o 點,動力作用在最遠端A ,則 OA 為最長的動力臂,此時動力效果是為了阻礙使杠桿向下轉(zhuǎn)動的阻力,可判斷出動力方向垂直于 OA 向上。所以作圖方法為:連接OA,過A端作垂直于 OA 向上的力,即為最小的動力 F1 ;阻力是物體通過繩子對杠桿的拉力,所以阻力的作用點在繩子與杠桿的接觸點,方向豎直向下,據(jù)此畫出阻力 F2 的示意圖。答案:如圖5所示。
題型四:力與力臂的變化
例4如圖6所示,輕質(zhì)杠桿 OBA 可繞 o 點在豎直平面內(nèi)轉(zhuǎn)動, B 點懸掛重力大小為 G 的物體,OB=2BA 。在A點施加豎直向上的動力 F1 ,使杠桿OBA在水平位置平衡(不計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作用在 A 點的力 F1 的大小為 0.5G B.若 F1 始終與 OA 垂直,從圖中位置向上緩慢抬起杠桿, F1 將變大C.若重物的懸掛點從 B 點向 o 點移動,要使杠桿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 F1 將變大D.若將 F1 變?yōu)閳D中 F2,F(xiàn)2 與杠桿成 30° 角,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F2:G=4:3
解析: OA=OB+BA=3BA ,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 F1×3BA=G×2BA ,解得 F1= 2G,故A錯誤。若F始終與0A垂直,從圖6中位置向上緩慢抬起杠桿,動力臂大小不變,而阻力臂逐漸減小,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可知 F1 將變小,故B錯誤。如果重物的懸掛點 B 向 o 點移動,此時阻力臂變小,阻力不變,動力臂不變,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動力變小,故C錯誤。若將作用于 A 點的力 F1 變?yōu)閳D6中的 F2 ,此時動力臂為 OA 的一半,即 1.5BA ,故 F2×1.5BA=G×2BA ,解得 F2:G=4:3 ,故D正確。答案:D。
題型五:生活中的杠桿
例5 (1)如圖7甲所示,手握啞鈴向上運動,在這一杠桿模型中,支點是_______________,屬于_______________ (選填\"省力\"或“費力\")杠桿。
(2)《墨經(jīng)》最早記述了秤的杠桿原理,它比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的杠桿原理要早約200年。古代中國人還發(fā)明了有兩個支點的秤,俗稱桿秤。使用這種秤,變動支點而不需要換秤桿就可以稱量較重的物體,表明中國人在實踐中完全掌握了杠桿原理。
① 如圖7乙,“標”和“本\"表示力臂,“權(quán)\"和“重\"表示力。當“權(quán)”小于“重\"時,為保持桿秤平衡,“標”一定_______________ (選填\"大于\"或“小于\")“本”。當增大“重\"時,應把“權(quán)”向 _______________(選填“A\"或“ o ”)端移動,桿秤才能保持平衡。
② 如圖7丙是有兩個提紐(兩個支點)的桿秤,當稱量較重的物體時,應該手提_______________(選填“C\"或“ D \")提紐,因為這樣可以 _______________(選填“增大\"或\"減小\")“本”。
解析:(1)手握啞鈴向上運動時,肘關節(jié)不動,故肘關節(jié)處是支點;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是費力杠桿。 (2)① 如圖7乙,此題先將桿秤對應杠桿模型,將“權(quán)”與“重\"理解為“動力”與“阻力”,“標”與“本\"理解為“動力臂”與“阻力臂”。當“權(quán)”小于“重”,即動力小于阻力時,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可知,動力臂應大于阻力臂,故“標”一定要大于“本”。若增大“重”,即增大阻力,在動力不變的情況下,應增大動力臂,故應把\"權(quán)\"向A 端移動。 ② 稱量較重的物體時阻力較大,應該增大動力臂或減小阻力臂,故應手提D 提紐,減小“本”。答案:(1)肘關節(jié);費力; (2)① 大于;A; ②D ;減小。
(作者單位:省阜寧縣明達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