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英國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艾倫·圖靈在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ComputingMachineryand Intelligence)中探討“機器會思考嗎\"(CanMachinesThink)。他設計了一個思想實驗:讓人類通過文字對話判斷對方是機器還是真人。圖靈最初將這種測試稱為“模仿游戲”,強調(diào)機器能夠成功模仿人類的智能行為,也就是后來我們熟知的“圖靈測試”。
5年后,4位頂尖學者在一份題為“關于舉辦達特茅斯人工智能夏季研討會的提議\"的建議書中,首次使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一詞,人工智能從此登上人類歷史的舞臺。
從機器學習到深度學習,2016年,阿爾法狗(AlphaGo)戰(zhàn)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向人們展示了AI在復雜決策中的能力;從深度學習到大模型,2022年,ChatGPT的橫空出世,讓人們興奮又憂愁。
今天,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接不接受,AI都如龍卷風一般卷入了我們的學習生活之中。在座談中,絕大多數(shù)同學至少有過與AI對話的體驗,“高階玩家”還能與AI共創(chuàng)文章、圖畫、視頻、游戲、軟件如果說,“00后”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原住民,那么“10后”的你們,稱得上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原住民。
策劃本期專題之前,小編對AI的了解或許不會比你們多,甚至在專題進展到后半程,在兩段文字中判斷是人類作家創(chuàng)作還是AI創(chuàng)作時仍然失誤,差點掀桌(開玩笑)。但在做專題過程中,小編收獲了兩個重要的啟示:一是AI確實很復雜,可我們不需要理解它復雜的底層原理,不用管它是怎么學習的,只要把它當成一個“黑箱”,向它明確自己的需求,讓它達成目的即可;二是AI能夠讓我們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讓我們成為某種意義上的“超人”,釋放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
印象很深的是,在舟山市南海實驗學校,有位女生讓AI以去世好友的口吻與自己對話。盡管她明知屏幕中輸出文字的是機器,但這仍能讓她感受到些許撫慰。當技術快速發(fā)展時,我們對技術倫理、人文的思考也在不斷地深入…
未來已來。人工智能時代的原住民,你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