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為什么能勾起夏天的回憶?一張畫為什么能讓人流淚?
每一次巨大的科技變革,都會助力文學藝術(shù)開啟一個新的時代。在AI席卷寫作、繪畫、設計、音樂的當下,我們不妨回頭翻翻藝術(shù)史,回到19世紀末印象派繪畫誕生的時刻。歷史上那些沒被照相、攝影技術(shù)淘汰的畫作,是憑什么在一浪又一浪的科技狂潮中留存下來的?AI時代,人最珍貴又最獨特的地方在哪里?
《日本橋》
[法]克勞德·莫奈
刀爸,你怎么還在畫畫?我都能用 AI 自動生成圖片了,你還畫什么呢?
早在照相機誕生時,就有人悲觀地認為畫家這個職業(yè)會消失。事實上,這件事并沒發(fā)生。畫家們不再描繪逼真的細節(jié),而是開始捕捉光影的變化,印象派繪畫應運而生。比如莫奈的這幅《日本橋》,畫家筆觸短促,畫中的水面不像真實的水面,但退遠點,就能看到晨霧的朦朧與陽光的躍動。
其他印象派畫家也都找到了新的藝術(shù)語言,雷諾阿放棄追求肖像的精準,著重畫出人群的氛圍感,塞尚則借助結(jié)構(gòu)、色塊思考事物的本質(zhì)。你瞧,照相機反而“逼\"出了藝術(shù)的新生命。
《媽媽》
[美]路易絲·布爾喬亞AI 也許能自動生成一幅“莫奈風”的畫作,但它永遠無法回答一個問題:什么是“活著”的感受?
好吧,忽略我的問題!你看這座“大蜘蛛”雕塑,它之所以被命名為“媽媽”,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路易絲的媽媽是一位織工。在她心目中,媽媽就像蜘蛛一樣聰明、靈巧、有耐心。路易絲大器晚成,71歲成名,90多歲時仍在創(chuàng)作,生命中的每件事物都是她創(chuàng)作的養(yǎng)分。這么說吧,她一直在那些AI無法涉足的領(lǐng)域耕耘:生命的細節(jié)、情感的裂縫、等待與愛我們沒必要和AI競爭效率,而是要找回“活著”的感受。
《龍貓》劇照)
[日]宮崎駿
也有人在溫柔地訴說生命的詩意。宮崎駿的動畫總有一種讓人潸然淚下的力量,仿佛在說“我看見你了”。在《龍貓》《千與千尋》《風之谷》等作品中,那些細膩的風景、靈動的角色,并不只是技術(shù)的堆砌,更是宮崎駿對生命細節(jié)的深刻體察。AI可以生成畫面,但它不會在風吹稻田時流淚,不會因角色成長而感動,它又如何創(chuàng)造出充滿溫度的“生命\"呢?
功能飲料廣告
[亞美尼亞]喬安
不說這么嚴肅的了。介紹一組你肯定喜歡的作品吧,這西瓜車、草莓屋怎么樣?
這是 AI 插畫師喬安(Joann)為某品牌功能飲料設計的 一組作品,看著就讓人充滿食欲!食欲也是人的體驗,藝術(shù)正是建立在對生命的體驗之上。AI 能繪畫、寫作, 甚至能模擬情感,但要想更好地運用 AI,必須要抓住人類情感的核心。今天,我們更要提醒自己,“人”獨有的 就是對生命的關(guān)注,以及由此衍生的情感、共鳴與創(chuàng)造力。
沒有人能預知藝術(shù)之路會通向哪 里,但每一代人都應當挖掘“人”的價值。循著這個方向,無路之處,才 有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