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故宮零廢棄”項目啟動,第一件大事便是對垃圾桶進行重新布局。
故宮博物院每年垃圾產生量較多,由于故宮沒有寬闊、高存儲量的場地,早期進行后端垃圾分類時,僅清運車每天前往南北垃圾站就要3~4次。
通過科學布設,對垃圾桶進行合理減量,不僅不會對環(huán)境不利,反而會促使人們養(yǎng)成愛護環(huán)境的好習慣,減少浪費。于是,項目組從垃圾分類的精細化管理維度切入,重建垃圾桶等基礎設施,制定符合游客動線的垃圾桶布設點位。
為了讓垃圾桶科學地“消失”,故宮與清華大學合作,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與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共同組成科研團隊,邀請游客深度參與。采集游客環(huán)境行為學數(shù)據(jù),最終以數(shù)據(jù)為基礎決定垃圾桶的去留。
故宮博物院內垃圾桶被詳細分為4大類7小類,比常見的4分類垃圾桶還多了3個桶位??苫厥瘴镉?個桶位,分別放置塑料瓶、玻璃瓶和紙張,另外還有液體這一專門垃圾桶位,用來丟棄沒喝完的飲料、水等。調整后的垃圾桶布局更合理,景觀更少被打擾,保潔員工作區(qū)域也更加集中,分類效率大幅提升。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故宮院內34個穿上“甲骨文外衣”的垃圾桶。每個垃圾桶上貼著甲骨文海報,通過掃描海報上的二維碼,學習甲骨文的同時尋找院內垃圾桶。既學知識,也參與到“故宮零廢棄”行動,博古通今,一舉兩得。
如今,5年過去,“故宮零廢棄”項目已頗見成效。至今,已有3000名故宮工作人員、4萬名導游、4067萬人次游客和2.8億人次公眾加入到項目中。
走進故宮博物院行政處庭園科付興華的辦公室,可感受到一片生機盎然:靠墻擺滿了綠植,如榕樹、桂花、蘭花……室內植物為嚴寒的冬日增添了些許春意。這些養(yǎng)花的肥料,都來自堆肥產生的土壤改良劑。
在庭園科辦公室不遠處,便是箭亭廣場,兩側狹長的花壇里,紅色的堆肥箱、蚯蚓塔和它們身后的紅墻融為一體。庭院科的工作除日常園林養(yǎng)護,還增加了一項——將落葉、松針、草皮、樹枝等“綠色垃圾”收集起來,作為堆肥材料。
春天以松針為主,夏天以草皮為主,秋冬以樹枝和落葉為主。這些“綠色垃圾”打碎之后,放進堆肥箱,經過90~120天發(fā)酵,肥料就成熟了。
2022年,故宮準備重新設計箭亭廣場的生態(tài)花壇。與其他地方的園林設計不同,故宮的生態(tài)花壇首先要考慮故宮的文化和歷史屬性,所選植物既要符合故宮整體氛圍,也要符合歷史真相。設計團隊用了半年的時間,一方面,參照故宮珍藏的花鳥畫,識別出當今仍適宜在故宮中生長的鄉(xiāng)土植物;另一方面,結合植被學生態(tài)功能,以華北地區(qū)的鄉(xiāng)土植物為主,并基于美觀和適應性,選擇既出現(xiàn)于古畫又適應于古典園林的植物種類。
蓮蓬殘葉間,一只小鳥立于蓮莖之上,意境頗為清幽——曾在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中展出的《松云荷雀圖卷》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2022年7月7日,當故宮東側箭亭邊的綠地改造竣工,盛放荷花的石缸中注滿清水時,一只黑頭從古松上飛落,在缸沿和荷梗間雀躍。眼前這一幕,正是《松云荷雀圖卷》的再現(xiàn)。
箭亭廣場花壇里紅墻下的堆肥箱,并不是一個孤例,這樣的堆肥箱在故宮博物院及北院區(qū)里有40個。截至2024年年底,它們累計消納了園林綠化垃圾83.5噸,產出堆肥土壤改良劑32.7噸。這些改良劑會被用于院內園林綠植的土壤優(yōu)化,實現(xiàn)資源的自循環(huán)。這正是故宮博物院處理有機廢棄物的思路——“在地資源化處理”。
“快看,這絲巾居然是用塑料瓶做的,我要拍下來給家里人看看!”故宮博物院的文創(chuàng)店里,幾個年輕學生正拿著一條中國風絲巾討論。細細研究包裝說明后,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條絲巾的“前世”竟是3個回收塑料瓶。
故宮博物院結合綠色低碳、環(huán)保再生和循環(huán)經濟的先鋒設計理念,以可回收物為主要原料,設計開發(fā)了一系列環(huán)保文創(chuàng)產品。用發(fā)酵原料編織的手環(huán),用回收塑料瓶生產的眼罩,用蘋果皮制成的背包……這些“變廢為寶”的環(huán)保文創(chuàng)產品已有33款之多。
2021年6月至2024年12月,已有60322只塑料瓶化身為故宮環(huán)保文創(chuàng)產品,相當于減少1.72噸二氧化碳當量。另外,故宮的落葉也作為發(fā)酵原料,生成了生物基皮革,經裁剪后,人工編織成手環(huán),融入故宮院藏《惲壽平花卉冊》中的松枝圖案。
這些文創(chuàng)品不僅滿足了公眾多元化、高品質的文化需求,也豐富了故宮博物院的文創(chuàng)產品品類,更潛移默化地引導更多公眾接觸、接受循環(huán)經濟文創(chuàng)品,讓“零廢棄”以兼具時尚與實用的姿態(tài)融入日常生活。
“讓社會大眾切身感受到‘生態(tài)環(huán)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的奧義,期待達到科學闡釋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類文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由故宮社教團隊編輯整理的《故宮零廢棄主題導覽手冊》前言的這段話,是對百年故宮逐“綠”的精妙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