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蔡瀾的新浪微博發(fā)布消息稱,美食家、作家、電影人蔡瀾先生于25日去世,遺體已火化,享年83歲。至此,有著“香港四大才子”之稱的四位文化名人——金庸、倪匡、黃霑、蔡瀾均已逝去,一段獨屬于香港“黃金時代”的文化記憶隨之定格。
上世紀60到90年代,是香港經(jīng)濟騰飛、快速發(fā)展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香港發(fā)展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yè)、文化業(yè)、旅游業(yè)、房地產(chǎn)業(yè)等大放異彩,也日漸形成了獨特的“港式文化”與“港式潮流”。一批又一批具有濃烈香港特色的文化產(chǎn)品進入內(nèi)地,既對那一代內(nèi)地人的時尚觀念產(chǎn)生沖擊和引領(lǐng),也造就了人們強烈而深遠的文化共鳴。
說到香港文化,“香港四大才子”一定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金庸、倪匡、黃霑和蔡瀾四人,各有所長、腹有詩書且互為好友,因而合稱“香港四大才子”。
這一稱呼的由來至今未有定論,一種較為主流的說法是,2008年香港作家沈西城準備再版他的《金庸與倪匡》,利文出版社的主編舒非認為這本書的內(nèi)容有些單薄,建議他再加入一人,于是書名便被改成了《香港三大才子——金庸、倪匡、蔡瀾》。書籍出版后,十分暢銷、讀者甚多,不過大多數(shù)人認為這本書還漏寫了一個黃霑。自此之后,“香港四大才子”的說法就流傳開來。
四人中,金庸擅長武俠,倪匡主寫科幻,黃霑專攻歌詞,蔡瀾則長于雜文、小品。四人的文學作品,不僅在香港文化圈影響力很大,在整個華人社會也可謂家喻戶曉。特別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和黃霑的歌詞,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它們的存在。
有趣的是,雖然被稱作“香港四大才子”,這四個人卻都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金庸祖籍江西婺源,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寧,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8年入職《大公報》,移居香港;倪匡1935年生于上海,初中畢業(yè)后進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學習,1957年才輾轉(zhuǎn)來到香港;黃霑1941年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市,祖籍番禺沙頭,1949年隨父母移居香港;蔡瀾與黃霑同歲,出生在新加坡,1959年至日本留學,1963年起定居香港。
其實,雖然同列“香港四大才子”,倪匡、黃霑、蔡瀾三人對于金庸更多是敬重、欽佩甚至崇拜的。他們十分尊敬這位“大哥”,蔡瀾就曾說自己并不承認“四大才子”稱號,因為四人中只有金庸是真正的大師;黃霑也曾多次公開表示自己才華與金庸相去甚遠;倪匡更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系統(tǒng)性研究金庸小說,不僅稱其“古今中外,空前絕后”,還類比“紅學”提出了“金學”的概念。金庸本人對此倒是一笑置之,認為這種說法有高攀《紅樓夢》之嫌。
四人間的妙聞趣事有很多,其背后的“神仙友誼”更是令人艷羨。例如,1959年金庸創(chuàng)立《明報》后邀請倪匡供稿,后來有一回金庸自己去國外開會,無暇顧及正在連載中的《天龍八部》。為了不“開天窗”,他請倪匡代筆了幾章,唯一要求“主要人物不可以死”,于是便有了經(jīng)典的“阿紫失明”橋段。金庸外出歸來后,只好安排了讓虛竹治好阿紫眼睛的情節(jié),算是填上了倪匡挖下的坑。對于此事,倪匡也頗為自豪,他說“屢替張徹編劇本,曾代金庸寫小說”是自己平生最得意的兩件事。
蔡瀾是在《明報》上開設(shè)專欄之后,慢慢和金庸成為好友的。由于他在美食、旅行等方面相當博學,金庸本人也承認自己最喜歡和這個“完美的旅行搭子”一起出門。
1988年,黃霑向女作家林燕妮求婚,求婚地點正是金庸家中。兩人后續(xù)直到分手,都沒有正式領(lǐng)證,而是以金庸當時寫下的婚書作為憑證。而也差不多是在這一年,倪匡、黃霑、蔡瀾三人經(jīng)常約在一家酒吧喝酒聊天,他們幽默的談吐和豐富的話題,經(jīng)常把酒吧的顧客和工作人員逗得前仰后合。于是蔡瀾提議,干脆直接把這種形式搬上電視屏幕,讓別人花錢來聽他們聊天,還可以采訪當紅明星。就這樣,那檔嬉笑怒罵的《今夜不設(shè)防》誕生了,至今仍為不少香港市民懷念。
金庸的作品充滿了俠之大者、家國情懷,精彩、懸疑的情節(jié)背后,往往蘊藏了大量的時代背景和細節(jié)描寫,令讀者一瞬間就能走進那個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的武俠世界。
金庸本人的一生也是極為精彩,年少時為躲避日寇從嘉興遷到麗水讀書,大學畢業(yè)后被調(diào)往《大公報》香港分社。在香港的數(shù)十年間,他與梁羽生、陳凡等人共創(chuàng)“武林盛世”,興辦《明報》及《明報月刊》等,還進入電影公司做過專職編劇。
金庸一生好學、好讀書,81歲獲頒劍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此后還攻讀過北大國學研究院的博士,卻因年齡實在太大沒能順利畢業(yè)。金庸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型代表,他一生輾轉(zhuǎn)多地,卻始終手不釋卷,將心中的家國情懷融入武俠元素,開創(chuàng)了獨屬于一個時代的浪漫江湖。
倪匡的文學素養(yǎng)很高,寫過大量小說、散文、雜文、專欄、政論、電影劇本等,而且從不拖稿。據(jù)傳,巔峰時倪匡一小時可以寫出2500到3000字的小說內(nèi)容,且條理清晰、令人著迷。而在做電影編劇時,他往往兩三天就可以拿出一個叫好又叫座的劇本。倪匡最出名的作品當數(shù)他的《衛(wèi)斯理》系列,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寫作風格受到很多死忠讀者的追捧。不過由于他本人并未系統(tǒng)學習過理工科知識,遇到一些無法解釋的手法或現(xiàn)象時,他總是習慣性地將之歸于怪力亂神或天外來客,這一點飽受詬病。
出生于廣州的黃霑自小便十分愛國,他曾自述,在他看來,熱愛國家就等同于熱愛自己、熱愛家庭,這幾者之間并沒有什么差別。黃霑能把握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那些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并創(chuàng)作成歌詞,與世人共享。在他之前,粵語歌詞多為下里巴人的俚語或是翻唱自外來歌曲,用詞晦澀難懂,很難做到文白平衡。而他的作品,不僅數(shù)量多、質(zhì)量高,還能夠找準結(jié)合點,時而大氣磅礴,時而細水流長,深得港人喜愛。其中,“浪奔浪流”的《上海灘》、“河山只在我夢縈”的《我的中國心》、“同舟人誓相隨”的《獅子山下》都是永恒的經(jīng)典。而那首粵語、普通話兩版填詞幾乎完全相同,通過“宮、商、角、徵、羽”五音重新排序,營造出江湖豪情與大氣坦然的《滄海一聲笑》,更是成為華語歌壇耀眼的明珠。
蔡瀾從小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學,經(jīng)常躲在被窩里看《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成長過程中,他迷上了電影,利用父親邵氏電影公司經(jīng)理的身份,把當時能看到的電影看了個遍。他在日本大學編導系完成了學業(yè),定居香港后投身電影事業(yè),與名導李翰祥建立起深厚友誼。
蔡瀾幾乎做過電影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包括道具、剪輯、導演、編劇、攝影等。后來他發(fā)現(xiàn),監(jiān)制工作幾乎可以涵蓋電影制作全部流程,做監(jiān)制還可以參與電影的發(fā)行,于是一干就是20年。在此期間,他成功為成龍打造了《快餐車》《一個好人》《龍兄虎弟》等影片。
電影終究是一群人的藝術(shù),上世紀80年代,想要凸顯個人才華的蔡瀾提筆開始寫作,在金庸的《明報》上開設(shè)旅行和美食專欄。后來,電視業(yè)迅猛發(fā)展,蔡瀾又抓準時機,推出了《蔡瀾嘆世界》《蔡瀾嘆名菜》《蔡瀾提菜籃》等貫徹“享樂主義”路線的節(jié)目。而他最常出現(xiàn)的形象便是,每到世界一隅,就將當?shù)孛谰?、美食細細解剖,用溫文爾雅的狀態(tài)和不疾不徐的語氣,講述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故事,為信息獲取渠道不算豐富的當年,增添了一扇可以窺見世間繽紛的百葉窗。
后來蔡瀾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美食品牌、旅行社,出了很多關(guān)于吃喝玩樂的書,還在《舌尖上的中國》節(jié)目組掛名總顧問。他的文字總是溫情脈脈,看似在說再尋常不過的小事,卻總是站在很親近的位置答疑解惑、抽絲剝繭,為讀者送上溫暖與慰藉。
與三位兄長相比,蔡瀾的人生態(tài)度最為曠達隨性,活得也最為瀟灑,可以說是把柴米油鹽的生活過成了派對。
蔡瀾曾在《開講啦》中對年輕人說:“盡量地學習,盡量地經(jīng)歷,盡量地旅游,盡量地吃好東西,人生就比較美好一點,就這么簡單。”是的,如果達不到金庸筆下郭靖、喬峰那般“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境界,不如學學蔡瀾,吃吃喝喝、快樂一生,“我活過”,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