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遲到了半年的旅行,長達一個多月,三分之二的時間是沒有任何登陸的航海日,原本以為會十分枯燥的行程卻給了我大大的驚喜。當我最終在西非島國佛得角告別宏迪斯號時,不禁感慨,這條“大西洋奧德賽”的行程帶給我的收獲是如此豐富:地理、歷史、海洋生態(tài)、鳥類和人類學(xué),遠遠超過了以往的常規(guī)極地航行。
從烏斯懷亞出發(fā),航行的前4天時間經(jīng)過了西風帶,浪很大,偶爾有海鳥飛過。沒想到第二天便爆出一個冷門:我竟然拍到了喙鯨(Beaked Whale),而且是全船唯一一個拍到喙鯨出水瞬間照片的攝影師。這是我從未見過的一種鯨,它們屬于深潛鯨類,由于極少浮出水面,所以鮮見真容。船上的荷蘭鯨豚專家看到我的照片時,驚訝不已,因為我抓拍到的這張照片很清晰,他比對了之前了解過的喙鯨,似乎都不一樣,當即傳回歐洲,交由專家確認。在航行結(jié)束的2個月后,我收到了鯨豚專家的郵件,確認了我拍到的是一頭南瓶鼻鯨。
南瓶鼻鯨僅分布于南半球,是喙鯨科、巨齒鯨屬海洋哺乳動物。喙鯨是鯨類中最神秘,最難以研究的一種。而這些“潛水能手”的棲息地也通常遠離大陸架,主要集中在深海大陸坡或海溝區(qū)域。這些特點使得人們很少能夠在海洋中偶遇它們,有些亞種甚至是通過擱淺的尸體才被科學(xué)界識別的。
3月28日,闊別8年后,我第三次踏上了南喬治亞島。南喬治亞島是一個形似新月的島嶼,被譽為地球上最美麗的地方之一。1775年,英國船長約翰·庫克來到這里并進行勘測,繪制了地圖,將這片地區(qū)命名為喬治三世群島,南喬治亞島由此得名并成為英國的海外領(lǐng)地。
雖處于南極地區(qū),夏末的幸運灣(Fortuna Bay)艷陽高照,氣溫10攝氏度以上,肉眼所見福爾圖娜(Fortuna)冰川又后退了不少。這個綠意盎然的山谷里駐扎著一支龐大的“王企鵝軍團”,密集且壯觀,展現(xiàn)著南喬治亞島的勃勃生機。一群群身著“黑白禮服”的王企鵝器宇軒昂地從身邊走過,它們的頸下一抹溫暖的橘黃,泛著迷人的光澤,見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高貴與美麗。
作為王企鵝的主要棲息地之一,南喬治亞島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它們繁衍生息。雖然島嶼以山地為主,地勢起伏較大,但沿海區(qū)域卻分布著許多海灣和沙灘,這些地區(qū)地勢相對平坦,沙質(zhì)相對細膩。王企鵝在選擇繁殖地時,會優(yōu)先考慮地勢平坦、避風良好且靠近海洋的區(qū)域,以便于覓食和躲避天敵。在南喬治亞島沿海的低地地區(qū),尤其是在王企鵝的繁殖地周圍,生長著較為茂密的苔蘚和地衣。這些植被雖然矮小,但對王企鵝來說卻具有重要意義:在寒冷的冬季和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它們可以為王企鵝們提供一定的遮蔽和保暖作用。王企鵝還會用苔蘚和地衣搭建簡單的巢穴,用于孵化蛋和養(yǎng)育幼崽。在植被覆蓋較好的區(qū)域,王企鵝的繁殖成功率相對較高,幼崽的存活率也更高。
然而這種“烈日炎炎”的天氣引起的麻煩可不小。由于王企鵝的皮膚構(gòu)造很特別,沒有排汗孔,氣溫升高就會承受不了,原本在冬季摩肩接踵擠在一起扎堆取暖的王企鵝們,打破了原有的隊形,三三兩兩,各自找地方?jīng)隹烊チ恕K鼈儭俺藳觥钡姆绞礁俏寤ò碎T,十分有趣:一只王企鵝一動不動地趴在草地上,這是在擴大散熱面積;更多的王企鵝將雙足浸泡在冰川融水匯成的溪流中,讓熱量從腳蹼散出去;有的不僅趴在地上,還舉起它的鰭狀肢,讓身體的兩面暴露在空氣中散熱……看它們的表情一定在抱怨:“這個鬼天氣真要命!”
我注意到“獼猴桃”(王企鵝幼崽的昵稱)的數(shù)量也很少,大多數(shù)王企鵝才剛開始孕育新的生命。王企鵝每次產(chǎn)卵一枚,孵化期約為54天。小企鵝需要10—13個月才能長大,這也使得成年王企鵝3年才能繁殖2次。
鮮明的黑白對比,在南極地區(qū)的冰雪環(huán)境中是很好的保護色。成年王企鵝的背部、頭部和翅膀表面主要為黑色,這種黑色羽毛能夠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熱量,有助于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中保持體溫。而在水中游泳的時候,從天上看,黑色的背部與深色的海洋背景融為一體,能有效地躲避來自空中的天敵,如賊鷗的攻擊。而成鳥的腹部則為白色,這種白色羽毛在冰面和海洋中能夠起到很好的偽裝作用,從下方看,白色的腹部與天空的顏色相近,不易被下方的天敵,如豹海豹等發(fā)現(xiàn)。而“獼猴桃”不用下海捕食,所以蓬松柔軟的羽毛并不防水,但卻具有更好的保暖性,可以幫它們抵御寒冷的氣候。另外它們羽絨的顏色與周圍的巖石、沙灘相似,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南喬治亞島的第二個登陸地是大鍋灣(Grytviken Bay)的古利德維肯捕鯨站,前往南喬治亞島的商業(yè)郵輪都必須來這里登記。這座南喬治亞島上最著名的捕鯨站之一,也是史上最殘忍的海洋哺乳動物屠戮場。
如今海豹們的“幸福樂園”在幾百年前完全是另一幅景象。1675年,英國商人安托德·拉洛奇發(fā)現(xiàn)了南喬治亞島。1775年人類第一次登陸南喬治亞島時,英國著名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James Cook)誤認為這里就是他要尋找的南極大陸,他在這里插上英國國旗,并在報告中描述它為一座“冰之島嶼”,還提到這里有數(shù)量驚人的海狗。
海狗這種動物渾身是寶,它們的皮毛被用來制成高級成衣,提煉出的油通常用來作為照明燈油、潤滑劑、食用油、肥皂原料之一或紅色赭石顏料的液體底料。1786年,第一艘捕獵船殺到了南喬治亞島,被人類獵捕的南極海狗被運上了英國的霍克斯伯里爵士號。在1800—1801年的捕獵季,僅來自紐約的一艘捕獵船“Aspasia”號(當時18艘來自美利堅和不列顛的獵捕船之一),就帶走了57000張海狗皮。
因為海狗的毛皮價值不菲,在隨后的一個多世紀中,英國人與美國人蜂擁而至。據(jù)估計,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人們總共獵殺了500萬—700萬只南極海狗。到了20世紀初,經(jīng)歷了一個世紀的獵殺之后,南喬治亞島幸存下來的南極海狗寥寥無幾,人們曾經(jīng)一度認為它們已經(jīng)滅絕了。萬幸隨著電的普及和石油的發(fā)現(xiàn),使得動物油脂的經(jīng)濟價值大大下降,南極海狗和南喬治亞島上的海豹們這才免于遭受滅頂之災(zāi)。
如今,每年夏季,眾多南極海狗和象海豹都會上岸繁殖,不過此刻的捕鯨站不再喧囂,占據(jù)了岸邊的大群象海豹已不見蹤影,只剩下一頭雄性象海豹,在眾目睽睽之下扭動著肥碩的身體,“哼哼唧唧”地滑入水中。這個時節(jié),南極海狗的數(shù)量也少了很多,繁殖季結(jié)束,小海狗們可以獨立生活了,成年海狗大都返回了大海。草地上,幾只黃嘴針尾鴨正在悠閑地覓食,這是南喬治亞島特有的亞種。我試圖尋找南極鷚(南喬治亞島唯一的鳴禽,也是特有鳥種),然而聽探險隊員說,今年的南極鷚極難見到,最近幾年的異常氣候和禽流感對極地鳥類的影響很大。
第二天原本計劃中的黃金港(Gold Harbour)因為天氣不理想未能登陸,于是宏迪斯號轉(zhuǎn)向庫珀灣(Cooper Bay)巡游,沒想到這里又是一個寶藏地。
庫珀灣的名字來自羅伯特·庫珀中尉(1775年庫克船長南極遠征隊的成員),位于南喬治亞島的東南端,是一個相對避風的海灣。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庫珀灣,風和日麗,這里看起來更加適宜極地生命繁衍生息,植被茂盛,夏末依舊綠意盎然。這里能見到不少海鳥,比如雪鞘嘴鷗、棕賊鷗、黑背鷗等,2018推行的滅鼠計劃,使得當?shù)靥赜续B種南極鷚的種群得以恢復(fù)。因為人類的保護,庫珀灣終于恢復(fù)了勃勃生機。除了王企鵝和金圖企鵝,這里還是南喬治亞島最大的帽帶企鵝棲息地,更有唯一可以近距離接近的馬可·羅尼企鵝棲息地。
馬可·羅尼企鵝又被稱為“長眉企鵝”,因為它們的額頭上有一些非常獨特的黃色長毛,就像兩道長長的眉毛一樣。也有人認為這些黃色的羽毛就像金色的冠冕一樣。不過它們的英文名字更加有趣,被稱為“通心粉企鵝”,這是因為在19世紀初,英國水手記錄它們的時候,認為黃色的長毛很像當時非常流行的通心粉,于是就干脆用通心粉企鵝來稱呼它們了。
巡游是深度探索庫珀灣最好的方式,很快我們又有了新發(fā)現(xiàn)——豹海豹。竟然多達6頭!我不禁感嘆,這是闖入“海豹窩”了嗎?其實,在企鵝棲息地的岸邊,經(jīng)常埋伏著它們的天敵,但這一次,這些豹海豹顯然只是在休息,對企鵝暫時構(gòu)不成威脅。豹海豹身上有豹子一樣的斑點,是海豹中最兇殘的一種。一頭正在睡覺的豹海豹聽到動靜,抬頭望向我們,它體型大得驚人,和我以前見過的“小體型”完全不同,探險隊員告訴我,豹海豹是“雌大雄小”,這頭一定是雌性。海灘上,象海豹和南極海狗正張開大嘴對峙著,我們的到來打斷了它們,于是雙雙扭過頭盯著我們的船。
在告別南喬治亞島之前,我們來到拉森港(Larsen Habour),這里有一處小冰川,我抬頭看著面前高聳的懸崖,這些古老的玄武巖形成于侏羅紀時期,一對南喬治亞鸕鶿正在山坡上秀著恩愛,一起把家安在這些巖壁上的,還有南極燕鷗和黑背鷗。這時,探險隊員發(fā)現(xiàn)了一頭威德爾海豹,雖然它們在南極半島很常見,但在這里卻是稀客。在坡上的一群南極海狗中,我一眼看到了一頭金色海狗。這不是白化病(遺傳性疾?。驗樗鼈兊难劬?、鰭肢和其他少數(shù)部分都是正常顏色。我之前見過的都是金海狗幼崽,看來這種白變(非遺傳性疾?。┑哪蠘O海狗還是可以活到成年的。
告別南喬治亞島后,船開始北上,離開亞南極海域,向南大西洋上的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Tristan da Cunha Islands,以下簡稱特島)駛?cè)?。沒有任何登陸,純粹航海的日子就是觀鯨、觀海鳥的好機會,每天都有驚喜。南極洲的代表海鳥包括信天翁、南極燕鷗和各種海燕等,有三四十種之多。這個航次的客人有三分之一是觀鳥愛好者,主要來自英國、荷蘭、法國等歐洲國家,他們被稱為“Birder”(鳥人)。這些鳥人每天早早守在甲板上,架起單筒望遠鏡看鳥,他們經(jīng)驗豐富,眼力也很棒。
從南喬治亞島到特島中間航行了整5天。頭兩天風浪較大,海面能見度很差,觀鳥并不理想,我正好可以在房間里整理下之前的照片。這個航次的一大優(yōu)點就是終于有時間處理照片了,對于像我這樣每個月都要出行的攝影師而言,效率大大提高。
三天后,藍天終于重現(xiàn),海鳥也逐漸多起來。風越大,鳥越多,海鳥喜歡御風飛行,尤其是信天翁等大型海鳥。所有的鳥人都聚集在船尾的甲板上,等待著一種特殊的信天翁——特島信天翁的出現(xiàn)。特島信天翁原為漂泊信天翁的亞種之一,后來獨立出來,成為這一海域的特有鳥種。終于,尾隨船尾覓食的眾海鳥中,出現(xiàn)了它的身影,它們比漂泊信天翁體型略小,翅膀也沒有那么白,但背部的顏色卻更深。
這段航程中,圍繞即將到達的特島的講座一個接一個,地理、歷史、人類學(xué)和野生動物知識,各種信息撲面而來。這個航次的探險隊員很多都擁有博士頭銜,有研究海洋哺乳動物的,有研究洋流和氣候變化的,還有研究地質(zhì)和魚類的,其余的則是鳥類專家,比如荷蘭探險隊長漢斯。正因為如此,每天早上的廣播,他除了通報地理位置和天氣,還會通報有什么鳥出現(xiàn)在上空,真是太貼心了。
除了鳥,還有鯨。亞南極海域先后出現(xiàn)了南露脊鯨、座頭鯨、須鯨以及長鰭領(lǐng)航鯨等,每天都有探險隊員守候在駕駛室和甲板上,一發(fā)現(xiàn)它們的身影就立即廣播。有時候,船還會在鯨活動的主要區(qū)域停留甚至專門掉頭靠近,方便人們觀賞。
(責編:昭陽)
環(huán)球旅行家、人文地理攝影師、旅行專欄作家,著有《婷,在荷蘭》《零度南極》和《秘境尋蹤》。行走七大洲八十余個國家和地區(qū),近年來關(guān)注生態(tài)旅行和攝影,任奧地利施華洛世奇(光學(xué))生態(tài)攝影品牌大使,中國探險協(xié)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