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作家,獲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曹文軒兒童文學獎等獎項。
阿昌是葉蓁爸爸的乳名。
在阿昌的記憶里,每年春天,桑樹剛發(fā)芽時,每家每戶的阿嬤、嬸子們就照例拿出幾張蠶種,上面布滿了芝麻粒大小的褐色蠶卵。等桑葉長到硬幣大小的時候,蠶卵也孵出了蟻蠶,阿嬤和嬸子們就把蟻蠶抖落在鋪了一層剪成細絲的嫩桑葉的蠶匾上。
他記得,蠶總共要蛻四次皮,每蛻一次皮就長一齡,但阿媽講養(yǎng)蠶人的說法叫“眠”,不叫“蛻皮”。頭一次眠叫作頭眠,第二次叫二眠,第三次叫三眠,第四次叫大眠,大眠以后蠶就長大了,可以吃整片桑葉。這時蠶的食量很大,且是餓不得的。帶著露水和吸了熱氣的桑葉,蠶吃了會生病。因此早上露珠蒸發(fā)后,日頭太熱之前,一家人都要去采桑。到了半下午時分,還要再去一次,那會兒既不會太曬,又能趕在夜里起霧前把桑葉采摘下來送回家。一擔一擔的桑葉挑到蠶房里,鋪在匾上,不一會兒就被蠶兒吃光。到了夜里,阿媽還要起來幾次,舉著燭臺去清理蠶沙、仔細喂蠶,如此忙碌好多天,阿媽的腰都快直不起來了。
采桑喂蠶的間隙,阿媽還得用干燥的稻草做“蠶蒺(cu)①”,一天下來沒有歇息的時候。在蠶第四次蛻皮后一星期左右,它就不再吃桑葉。當蠶的身體開始發(fā)亮,它就要準備找地方結繭了。一家人快速將蠶從匾上挪到蠶蒺上,好讓蠶蟲吐絲結繭。然后,阿媽緊閉蠶房的門,開窗通風,接下來的六七天,大家說話走路都得輕著點。
這時,他和阿姐可以休息幾日,阿媽的心卻落不下來。春天氣候多變,她提著一顆心,盼著天晴,盼著不要下雨,還要時刻關注室溫,添減火盆。因為如果溫度過高,死繭和爛繭就會增多,繭質也會降低;如溫度過低,則蠶兒結繭延遲,化蛹也慢,繭絲纖度較粗,這樣的次繭賣不上好價錢。
大約七八天后,蠶兒爬上蠶山,結滿了白白的繭子。阿媽一遍一遍摸著白花花的繭子,高興得不得了。她按上繭、次繭、下繭、下爛繭分類,采下的繭也要薄薄地平鋪于蠶匾上,不能堆積在一起,免得蠶繭發(fā)熱、變質。
那個春天的收成特別好,阿媽喜得眉眼都舒展開了。因為怕繭子會悶熱變質,所以蠶農(nóng)賣繭要趕日頭大曬前。阿媽天還沒亮就起床,挑著蠶繭到繭棧賣,晌午到家,拿回來一沓票子,喜滋滋地計劃著各項開支。偏就在那時,他惹了一樁不大不小的禍事。
天天長大,小匾就要換成大匾,村里養(yǎng)蠶的阿嬤和嬸子們會把顏色和長勢不好的次蠶淘汰掉。阿昌那會兒十歲左右,他跟小伙伴從次蠶里揀出來一小匾瘦小的蠶,把蠶養(yǎng)在了自家的柴房,等著蠶結繭后,挑些還過得去的繭子送到小賣部,換零嘴吃。
蠶兒要吃桑葉,他和伙伴們不敢采好葉,耽誤了家里蠶兒吃葉可是大事。他們專挑被大人們嫌棄的老葉、次葉,采了來喂他們的蠶兒。蠶兒也爭氣,眼看著再大吃一次葉子就要上蒺了,桑葉可得供上。這會兒老葉實在老了,蠶兒不喜吃老葉,葉子吃得不夠,結繭就干癟。大伙兒正發(fā)愁,鄰家的大元帶了一小筐新鮮的好葉子來“入股”,這是皆大歡喜的事。吃上好桑葉的蠶兒發(fā)出沙沙的聲音,像春雨落在大地上,一切蘊含希望的事物在生根發(fā)芽,美好的圖景在眼前徐徐鋪開。
待各家的繭子采完后,伙伴們聚在一起去柴房看他們的蠶兒結的繭子。幾個小孩子悄悄地去往墻角處,打眼一看,呵,黃黃白白的繭子爬滿了蠶蒺,他們高興得跳了起來。這可是他們獨立養(yǎng)出的蠶繭呢!
采繭、選繭,對于經(jīng)??醇胰损B(yǎng)蠶的孩子們來說并不是多難的事,難就難在繭子采下來后,如何分配。大伙兒都覺得阿昌出了“蠶房”,夜里起來喂蠶也更辛苦,理應分到較好較多的蠶繭??纱笤煌?,他覺得如果沒有自己最后那一小筐好葉子,繭子根本就結不好,所以他應該第一個選繭。
男孩子們理論不清就推操(sang)起來,阿昌順手推了一把,大元摔在了地上。大元氣急了,他一躍而起,嘴里喊著“你個沒爹的孩子”,跟阿昌扭打在一起。阿昌原本還讓著他,聽他這么說,心里的火騰一下點燃了,下手有些沒輕沒重,很快,大元臉上就掛了彩。
大元媽領著大元到家里來討說法,從臉上的傷講到阿昌叢蒽大元偷家里的好桑葉。阿媽從剛拿到手的票子里抽出了好幾張賠了醫(yī)藥費和桑葉,大元媽才領著大元回去了。
“他罵我沒爹?!卑⒉髲姷靥е掳驼f。
“媽知道,沒事了?!卑寷]有責備他,只輕輕摸摸他的頭,轉身去蠶房把蠶匾拿出來,去河邊洗刷,晾曬干凈等著養(yǎng)夏蠶。
阿昌心里用倔強壘起的高樓轟一下倒塌了,他低下頭,眼淚吧嗒、吧嗒掉在地上
因為賠了錢,玉兒姐和阿昌的新衣沒有了。交了學雜費,家里就更拮據(jù)了。那個夏天和秋天,阿媽比往年多養(yǎng)了兩三張蠶種,那些蠶兒沒日沒夜地吃著桑葉,阿媽從早忙到晚,白發(fā)又添了不少。
阿昌好似一夜長大了一般,他不再偷著養(yǎng)次蠶換零嘴了,十歲的男孩咬著牙,用稚嫩的肩膀幫阿媽背回來一筐一筐的桑葉。他只盼著蠶兒長得好,吐好絲,結好繭,賣上好價錢,讓阿媽的臉上重新綻放笑容。
服飾史、工藝美術史學者,古代服飾復原指導,設計學傳統(tǒng)服飾研究博士。參與指導作品有《國家寶藏》、國家博物館《古代服飾文化展》、洛陽博物館《時裳·武則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