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回老家探親,在堂哥的柴房里無意間看到一只生了銹的水桶,倍感親切,鄉(xiāng)村的記憶一下子復(fù)蘇了,如煙往事涌上心頭。
在鄉(xiāng)村的記憶里,幾乎任何時間、任何角落都能見到水桶的身影。挑水,裝水,放置東西……農(nóng)民在土地上、生活中的所有傾注與收獲,都與水桶密不可分,尤其是在馬拉犁耕的年代。
我是在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后來離開農(nóng)村走進了城市。但農(nóng)村的一切,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里,揮之不去。
小時候,我家的院子里,靠近房門口的地方,父親就在地上釘一個帶叉的木頭樁子,把一副鐵制的水桶倒掛在上面。父親每天下班后都要挑著水桶,去村外的水井挑水。滿滿的兩桶水,大約得二十分鐘一趟,挑滿一缸水得五擔(dān)吧。每桶水至少二十多斤重,來回五趟,非常辛苦。
看到父親每天都那么勞累,我就暗自想:快快長大,好幫助父親挑水。有時趕上農(nóng)忙時節(jié),地里的活忙不開,父親分不開身,我就和姐姐去抬水。滿滿的一缸水,我和姐姐來回得十多趟,累得我們齜牙咧嘴、大汗淋漓。那時,我和姐姐都恨不得水桶再小點。
每逢過年,除夕夜的晚上,晚飯后父親更是要把水缸裝得滿滿的,母親說這是好兆頭。人們期望人丁興旺、家畜家禽茁壯,就像水缸里裝滿的水——溢出來才顯得富裕。父母樸素的愿望,就是這么簡單而美好!
父親挑水,有時我就跟在他的身后,樂顛顛地跑著,看他怎么從那口老水井里汲水。水井口很大,井很深。站在井沿邊,把桶從井里提上來,是很不容易的。每次父親都會叮囑我,沒有大人跟著不要到井口邊來,那時我還不懂得父親這話語中的關(guān)心。
后來我長大了,也曾經(jīng)一個人去挑水。每次去挑水,父親都不厭其煩地囑咐我說:“別著急,穩(wěn)當(dāng)點,注意腳下?!?/p>
其實,我每一次去挑水都是裝多半桶。當(dāng)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肩膀壓得紅紅的,才勉強把水挑回家時,母親多半會掀開我的衣領(lǐng)心疼地說:“下次少挑點,別裝太滿了。”每當(dāng)此時,我更加感受到父輩們都是憑借那股不服輸?shù)捻g性挑起滿桶的水,擔(dān)起生活的重擔(dān)。
有一年,北方整個冬天沒有一場降雪,加之秋天少雨,出現(xiàn)了少有的春旱。春風(fēng)刮起,一片揚沙,滿天的塵土;河道變得狹窄,河水出現(xiàn)了斷流。抗旱的水車派不上用場,每家每戶都是拿出家里的所有水桶,鐵桶、木桶、塑料桶……去河里挑水。然后挑到地里,刨坑、澆水,把種子種上,乃至補苗,不起眼的水桶發(fā)揮了大作用。
后來日子越過越好了,人們開始在自家的院子里打水井,接上井管子,安上井把子,壓滿了一桶水,就直接拎著倒進自家的水缸里。這一時期,家里接水、儲水幾乎都是我的事,再也不用父親挑水了。即使?jié)矆@子,也是我一個人拎著一桶水,父親在園子里接著就可以了。
再后來,人們又把“洋井”安上電泵,把水管直接接到屋中的水缸里,水桶派不上用場了,就閑置起來。有的人家索性就用水桶裝東西,或是用較小的塑料桶裝臟水。
父親最后一次使用水桶時,撫摸著那鐵皮做的水桶,感慨地說:“老伙計,以后再也用不上你了!”那表情、那語氣,充滿了無限的眷戀。
那一年,我們家搬到城市里居住,有關(guān)水桶的記憶就是茶余飯后的回憶。
新農(nóng)村改造后,農(nóng)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除了各種顏色的塑料水桶還在發(fā)揮著其他功用,挑水的水桶很難見到了。水桶連同扁擔(dān),也已經(jīng)成了時代的記憶,留存于我的腦海中,美好而堅毅。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