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樓,位于沁河流域的皇城相府古堡內,是堡內最高的防御型碉樓建筑。據碑刻《河山樓記》記載,河山樓由清朝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的父親陳昌期、伯父陳昌言、叔父陳昌齊三兄弟于明崇禎年間建造。豫樓,位于與皇城相府隔河相望的郭峪(古稱“郭谷”)古城古堡內,是堡內最高的防御型碉樓建筑。據《煥宇王翁豫樓記》碑載,豫樓由沁河流域巨賈王重新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建造。河山樓與豫樓是當時沁河流域最高的防御型建筑,歷經近400年的風雨滄桑,仍舊巍然屹立,雄踞一方,見證了明清時期的社會動蕩和官宦家族、商賈家族的興衰沉浮。
沁河抵達沁水縣端氏鎮(zhèn)后,由于地勢逐漸平緩,形成了大片河谷臺地。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裕,農耕經濟相對發(fā)達。同時,沁河流域的礦產資源豐富,尤其以煤、鐵資源為最。明朝時期,沁河流域的冶煉業(yè)和采煤業(yè)就非常發(fā)達。沁河流域還是絲綢和棉花的重要產地。明初推行“開中制”,帶動了沁河流域的商貿活動,成就了一批富甲天下的商人。據《煥宇變中自記》碑刻(現存于豫樓五層西墻)記載:“考慶歷前,耕食鑿飲,嬉游有爭。”即在北宋慶歷(1041—1048)前,這里的人們過著掘井而飲、耕田而食、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慶歷后,盡管由于土地兼并、賦稅苛重、自然災害、官吏腐敗等原因,沁河流域也同全國其他地區(qū)一樣埋下了社會動蕩的種子,但一直到明末,沁河流域的社會動蕩總體上處于可控范圍。
明朝末年正值小冰河期, 萬歷(1 5 7 3 — 1 6 2 0 )后期至天啟(1 6 2 1 —1627)年間,我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盛,旱災逐年增多,農業(yè)收成銳減。與此同時,中原氣溫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達到了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災害,加之明末政治腐敗,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于是,明末天啟七年(1627年),陜西爆發(fā)了農民起義。
明崇禎四年(1631年)七月,農民軍首次進入沁河流域。短短幾年內,起義軍多次進入這片土地,每次都造成了相當程度的社會動蕩。勒石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夏,現存于陽城縣北留鎮(zhèn)郭峪村村委會院內的《郭谷修城碑記》記錄了當時社會的動蕩情形:“崇禎五年(1632年)七月十六日卯時,突有流寇至,以萬余計,鄉(xiāng)人拋死拒之,眾寡不敵,竟遭蹂躪,殺傷之慘,焚劫之兇,天日昏而山川變。所剩孑遺,大半鋒鏑殘軀,或乘間奔出與商旅他鄉(xiāng)者,寥寥無幾,嗚呼苦哉!”雖然碑文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農民起義軍的偏見,但許多客觀的記述也反映了當時的現實。
碉樓是一種防御型的多層塔樓式建筑,在冷兵器時代具有很好的防御效果。在古代,中國中部地區(qū)的主要防御手段為建造城堡,建造碉樓防御的并不多見。
河山樓作為家族式防御型碉樓,應該是陳家人看到因起義引發(fā)的動蕩可能會波及自身,為了安全起見,提前進行了謀劃。其修建時間比農民起義軍到達的時間早7個月,表現出了官宦家族在緊要關頭對形勢判斷的前瞻性和預見性。農民起義軍到達中道莊(陳家所在地,現為皇城相府)的前一天,雖然河山樓主體部分已經建成,但尚未完工。當晚,陳家人及附近村民800余人入樓躲避,樓數天未被攻破,保全了陳家人和附近村民的人身和部分財產安全,而對面的郭谷村在這次突發(fā)事件中,損失非常慘重??梢钥闯觯愂先值堋跋葮呛蟪恰钡淖龇ǚ浅S羞h見。
中道莊是清代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的故居,其先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澤州永義都天戶里遷居而來。陳家祖上是牧羊人出身,發(fā)跡于明代中期。資料顯示,陳氏二世祖陳林以煤、鐵起家,經過歷代積累,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家族。三世祖陳秀是陳氏家族通過讀書入仕的第一人,雖然官職僅為陜西省西鄉(xiāng)縣典史,但為陳氏家族后人進入官場樹立了榜樣。陳氏家族六世祖陳天祐于明嘉靖甲辰年(1544年)高中進士,完成了陳氏家族由農商至官宦的重要轉變。至八世祖陳昌言(明崇禎甲戌科進士)、陳昌期、陳昌齊三兄弟修建河山樓時,陳氏家族已成為方圓百里的富戶巨族,因此才有能力“為費頗奢”地修建防御型建筑——河山樓。
河山樓作為一個防御型的堡壘,設計科學,整個建筑呈長方形,長15米,寬10米,高30余米,共七層(含地下一層),外墻整齊劃一,內部逐層遞減。河山樓三層以上才設有窗戶,進入堡壘的石門高懸于二層之上,通過吊橋與地面相通。河山樓樓頂建有垛口和堞樓,便于瞭望敵情,保衛(wèi)城堡。底層深入地下,開辟有秘密地道,便于轉移逃生。底層還挖有水井,備有碾、磨、灶等生活設施,能儲備大量糧食,能應對長期圍困,開創(chuàng)了沁河流域碉樓防御之先河。
與中道莊一河之隔的郭谷村,是明末商業(yè)重鎮(zhèn)。在明末的持續(xù)動蕩中,從崇禎五年(1632年)七月至次年四月,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郭谷村經歷了農民起義軍5次攻打,損失慘重。王重新(1593—1656)作為貲雄一方的巨富,也被起義軍抓獲。被釋放后,為了保一方平安,王重新決定率眾人為郭谷村修建平均高度為12米、周長為1400米的城墻。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動工,當年十一月十五日完工。城墻作為第一層防御體系,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
《澤州府志·孝義》對王重新其人及其修建郭谷村城墻有過記載,“王重新,字煥宇,沉厚寡言,饒智略,賈不數歲,以貲雄一方。明崇禎壬申,寇亂被執(zhí),仆某請代戮,賊義而釋之。歸,筑郭峪城砦,輸七千金以濟。庚辰大賑,救不吝傾橐。甲申,賊將劉忠困城,重新募死士馳報王師,大軍至,圍解。己丑,姜瓖變,復遺心腹詣軍前,力陳全城,不叛。狀得,胥免剿洗。其他助婚葬、沿道路義行,難更仆數。及卒,白司寇胤謙聞而嘆息曰:‘吾鄉(xiāng)布衣無人矣。’為志傳,載其行”。
明崇禎五年(1632年),中道莊的河山樓防御性能有目共睹,起義軍幾次攻打都未攻破。王重新居住在與中道莊一河之隔的郭谷村,應該知道碉樓的防御性能優(yōu)于城墻,但可能由于郭谷村村民較多,一個碉樓無法滿足容納幾千個村民的需要,又沒有能力建造多個碉樓,只得采取了“先城后樓”的策略,以應對緊急情況。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政治局勢有所緩和后,為了保險起見,王重新增加了郭谷村的第二層防御體系,在城內修建了豫樓。在修建郭谷村城墻時,王重新就有意修建一座和中道莊陳家河山樓一樣的防御設施,但因當時時機和條件不成熟,才先修了城墻?!稛ㄓ钔跷淘怯洝繁囊矓⑹隽水敃r的情況:“計營此樓,懸為后舉,而急急乎一方之衛(wèi),謀以為城?!蓖踔匦略诠瘸莾刃藿ǖ脑桥c中道莊河山樓的高度、長度、寬度及防御作用、性能沒有太大的區(qū)別,應該是借鑒了河山樓碉樓的設計。
從修建時間上比較,河山樓修建于明崇禎壬申年(1632年)正月,豫樓修建于明崇禎庚辰年(1640年)正月,豫樓比河山樓修建時間整整晚了8年。河山樓修建用時7個月,豫樓修建用時無明確記載,一般來說,也應在數個月之內。
從樓名來源上比較,河山樓可以說是因夢得名。樓主人之一的陳昌言撰寫的《河山樓記》碑文中描述了“夢名”的過程。豫樓之名來源于《易經》。澤州廩生王弘撰寫的《煥宇王翁豫樓記》碑文記載,“聞之《易》:‘豫,順之動?!侍斓厝缰?,蓋帝天之命呈于人心,凡事豫則立也。”因此可以說,用《易經》里的“豫”字代表的含義作為樓名,體現了樓主人王重新防患于未然的建樓理念。
從兩樓碑記時間上比較,河山樓的碑刻時間比建樓時間至少晚兩年以上。樓主人之一的陳昌言撰寫的《河山樓記》碑文中沒有準確的勒石時間,但有“崇禎七年甲戌中秋后一日,修于石門旅次”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出,碑刻時間至少在崇禎七年(1634年),待形勢穩(wěn)定后才勒石記載。豫樓的碑刻時間和建樓時間是同一時間。《煥宇王翁豫樓記》碑文中記載的勒石時間為崇禎庚辰年(1640年)正月十五日,而碑文記載的建樓時間也是這一天。這說明,修建豫樓時,沁河流域的動蕩情況已經緩和。
從實際發(fā)揮作用上比較,在明末的社會動蕩中,河山樓作為防御型碉樓,“樓中所避大小男婦,約有八百余人”?!逗由綐怯洝分杏涊d:“數次所全活者不啻萬計?!毕啾戎?,豫樓修建時間較晚。目前還沒有資料顯示崇禎十三年(1640年)后起義軍在沁河流域有大規(guī)?;顒樱蚨亲鳛榉烙徒ㄖ?,可能實際上并未發(fā)揮其應有的躲避戰(zhàn)亂的作用,或者說,豫樓實際上發(fā)揮的作用不如河山樓明顯。
從建筑結構上比較,河山樓與豫樓建筑結構相當,但也有一些區(qū)別,詳見下表。
河山樓與豫樓,以歷經滄桑的身姿,成為明末沁河流域社會生態(tài)的實物見證,在防御建筑史上留下獨特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