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僅在一年多時間里就侵占了我國華北、華中、華東、華南的大片土地。在此危急存亡之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擔負起敵后戰(zhàn)場的作戰(zhàn)任務。在永和縣,為了加強黨對地方組織的領導,1939年1月,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永和縣分會特派員郭云階(中共黨員)代表組織與民族革命小學教師兼學生隊隊長劉仁鏡(中共黨員)秘密談話,要求劉仁鏡負責籌建一個縣劇團,通過文藝演出的形式向人民群眾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主張,增強人民群眾抗日必勝的信心。郭云階說:“購買鑼鼓等器樂由縣政府出錢,其他待遇沒有。劇團人員的招收、食宿安排、節(jié)目排練、服裝道具等,全由你負責解決。劇團人員可以每月到縣糧庫領取一點小米做口糧?!辈⒁笞ゾo時間,越快越好。劉仁鏡意識到這是黨組織對自己的信任和重用,雖深知困難重重,仍毅然服從組織決定,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永和縣地處偏僻山區(qū),當時這里經濟落后,信息相對閉塞,人們素來輕視以唱戲為生的藝人,加之閻政權機構蓄意設置種種障礙,散布流言蜚語,挑選能歌善舞的演員便成為組建劇團的最大難題。劉仁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發(fā)大家的革命熱情和參加劇團的積極性。在他的鼓舞下,學生黨員中有表演特長的王汶、李汀、藥石等人堅定了棄學從藝的決心,第一批報名參加了流動工作團。在他們的帶動下,李汀妹妹李笙,王世德、王世銘兄弟,郭云英、郭容蓮姐妹,冀步月和肖紀(原名冀金孩)父子等人相繼參加了流動工作團。永和縣流動工作團于1939年1月正式成立,成員有20余人,團址在城隍廟附近的劉增祥家。流動工作團的工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劇團成員每天吃小米干飯和玉米面窩頭,許多成員吃不飽,但是大家的積極性很高,不到20天時間就編排完成了首臺節(jié)目,并在縣城公開演出。全團人員頭戴軍帽,腿扎綁帶,列隊行進,在大街上喊著整齊劃一的口號,高唱雄壯的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顯得格外精神和威武,吸引了許多群眾圍觀。
此后,永和流動工作團先后排練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農村曲》《我們在太行山上》《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到敵人后方去》《游擊隊之歌》等小型舞蹈、雙簧、快板、歌曲等節(jié)目,多次深入農村進行巡回演出,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收到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通過演出,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蠻暴行,激發(fā)了全縣人民團結抗日的決心,由此受到了中共永和工委、犧盟會永和縣分會的表揚。
1939年4月,上級領導決定將永和縣流動工作團并入呂梁劇社。劉仁鏡和團內共產黨員帶頭,說服家人同意他們走出家門,去呂梁劇社參加革命,然后又分頭去做其他成員家屬的工作。5月,劉仁鏡和王汶、李汀、藥石等幾名共產黨員,還有年僅12歲的肖紀,到隰縣黃土鎮(zhèn)參加了呂梁劇社,劉仁鏡擔任呂梁劇社指導員。7月,郭云英、李笙兩個小女孩也說服了自己的家長,前往呂梁劇社報到。當時參加呂梁劇社的還有冀步月,他在劇社畫布景,協助后勤工作。
在抗日戰(zhàn)爭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后,山西的政治形勢發(fā)生了急劇變化,犧盟會洪趙中心區(qū)領導的呂梁劇社成了反動派的“眼中釘”“肉中刺”。面對十分嚴峻的形勢,呂梁劇社于11月初奉命從隰縣的黃土鎮(zhèn)轉移到永和縣休整,住在縣城西門外的山腳下。10多天后,由于與領導機關失去了聯系,劇社即從永和關渡過黃河,幾經周折到延安學習。1940年夏,呂梁劇社與黃河劇社合并,仍稱“呂梁劇社”,屬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二縱隊領導。到延安后,劇社有的成員進入了魯迅藝術學院學習,有的進入了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后來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成為黨政軍及經濟、文藝各條戰(zhàn)線上的領導骨干,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和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