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武,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煉油工程技術專家、煤化工技術專家、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他推動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進入耄耋之年仍然奮戰(zhàn)在科研一線。他榮獲“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
在中國,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是通過催化裂化技術加工而成的。讓中國從依靠進口“洋油”發(fā)展成為煉油技術強國,陳俊武功不可沒。
石油夢的種子,如何種下?
時光回溯到1946年,正在讀大學二年級的陳俊武到撫順參觀,第一次見到日本人廢棄不用的煤制油工廠。那時的中國百業(yè)凋敝、一窮二白,石油工業(yè)落后于人的窘況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面對此情此景,19歲的他立下誓言:挽弓當挽強,一定要投身石油工業(yè),用己所學為國家和民族振興貢獻力量!
山河動蕩,陳俊武心中唯有刻苦學習。他心里還惦念著撫順的那個煤制油工廠。1949年大學畢業(yè)時,陳俊武放棄了留在北京、沈陽工作的機會,背著單薄行囊,毅然前往撫順,成為人造石油廠(后更名為石油三廠)的一名技術員。
當時的工廠塵煙遍布、雜草叢生。盡管資料匱乏、條件簡陋,陳俊武一頭扎進車間,廢寢忘食地投身于工廠修復工程。他與技術專家和老工人共同克服重重困難,兩年后,工廠正式恢復生產。
1960年,大慶油田橫空出世,中國依賴進口“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然而,當時國內的煉油技術還不能對原油進行有效深度加工,汽油和柴油產率只有30%多。“這就像有了上好的大米,卻依然吃不上香噴噴的白米飯?!毖郾牨牽粗F人王進喜們辛苦開采的原油淪為取暖燃料,陳俊武心痛不已。
中國必須獨立自主研發(fā)煉油新技術!1961年冬天,34歲的陳俊武受命擔任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設計師。流化催化裂化是石油精煉中最關鍵的轉化工藝之一,那時這類裝置在全世界也只有幾十套,關鍵核心技術被層層封鎖。
陳俊武和同事們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腦子里填滿數據和方案,頓頓伙食卻只有清水熬白菜,餓得頭暈眼花、雙腿浮腫,“科學報國就是要有犧牲精神,咬著牙也得熬過去”。
隔年6月,陳俊武獲得了赴古巴考察的寶貴機會。他爭分奪秒地工作學習,結束考察回國時,行李箱里不見一件“洋貨”,而是塞滿了20多本學習筆記。
功夫不負有心人,1965年5月5日,清晨的第一縷霞光勾勒出撫順石油二廠60萬噸/年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鋼鐵雄姿,新中國煉油工業(yè)的第一朵“金花”綻放。這套由我國自主開發(fā)、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裝置一次投產成功,帶動我國煉油技術一舉跨越20年,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1969年底,陳俊武跟隨石油工業(yè)部撫順設計院搬遷到位于豫西山區(qū)的洛陽市宜陽縣張塢鄉(xiāng)竹園溝。從城市搬進山溝,住的是陰冷潮濕的窯洞、走的是坎坷不平的土路,但他的雙眼始終緊盯世界煉油技術發(fā)展形勢,一心想著低成本高效煉油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攻關。
當時的中國資源匱乏,要新建大型煉油裝置十分困難。在四面漏風的板房中,陳俊武和同事們?yōu)檠兄埔惶淄顿Y少、上馬快的原油蒸餾—催化裂化聯合裝置絞盡腦汁。1972年,一套被稱為“一頂二”的裝置在遼寧錦州試運行成功。
1978年3月,陳俊武光榮地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并受到表彰。鄧小平同志在會上提出,以后要主動抓科學技術,而且要當科學家的后勤部長。時代的鼓舞、國家的重托,讓陳俊武更加堅定了科技報國的決心:一定要在自己從事的領域猛追世界先進水平,盯住他們、咬住他們,不能落后。
正因心中有了這樣的信念,陳俊武矢志創(chuàng)新,作出了一系列新貢獻:1978年,他指導設計的中國第一套快速床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在烏魯木齊煉油廠試運行成功,第一套120萬噸/年全提升管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在浙江鎮(zhèn)海煉油廠開車成功。1982年,按照陳俊武提出的技術方案建設的蘭州煉油廠50萬噸/年同軸催化裂化裝置順利投產,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全國優(yōu)秀設計金獎。1985年,由陳俊武擔任“六五”攻關課題組組長、指導設計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在石家莊煉油廠實現產業(yè)化,兩年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陳俊武負責設計的既有同軸結構、又有高效再生的10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在上海煉油廠建成投產,一年后的北京國際博覽會上,這套裝置模型一經亮相就吸引了各國專家驚羨的目光。
1991年,陳俊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面對我國原油對外進口依存度逐年升高的現實,陳俊武將研究方向轉向國家石油替代戰(zhàn)略,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作,指導完成了甲醇制低碳烯烴(DMTO)技術工業(yè)放大及其工業(yè)化推廣應用,為我國煤炭資源深度轉化利用開辟了全新技術路線。
科學家的目光永遠在前方。進入耄耋之年,陳俊武思路更加開闊,他密切關注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氣候變化和碳減排等課題,從2011年起,與同事連續(xù)發(fā)表十幾篇關于中國碳減排戰(zhàn)略研究的論文,受到有關部門和氣象專家的高度重視。
“著書育人”,是陳俊武退休之后給自己定的任務。他從未考慮過如何功成身退享清福,而是自己還能為推動國家石化工業(yè)發(fā)展做些什么。他把自己多年來積累的技術資料分類整理成冊,精心選取工業(yè)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和數據,一一核對,潛心寫作,歷時兩年完成《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一書,1995年正式出版。此后該書每10年再版一次,作為主編的陳俊武都親自操刀,精心修訂。20多年來,該書為從事催化裂化行業(yè)的技術人員在理論研究與生產實踐中搭建了橋梁,廣受贊譽。
與此同時,陳俊武強烈地意識到,要想為石化行業(yè)培養(yǎng)出更高層次的精英人才,必須打破門戶之見,創(chuàng)辦一個有創(chuàng)新理念和獨特教學方式的高級研修班,把自己半個多世紀探索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后來人。
1992年,在陳俊武的直接推動下,中國石化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級研修班正式開班。招生要求很簡單,只要在石化行業(yè)生產一線工作5年以上的高級工程師,不論年齡、不計單位,都可以參加入學考試。
與不拘一格的招生要求形成對比的是他嚴苛的教學方式。學員先接受封閉式高強度集中授課,然后回到各自崗位實踐。他為每名學員量身定制了一份針對企業(yè)實際和裝置特點的“大作業(yè)”,每份作業(yè)題量超大、周期超過一年,厚度200多頁,陳俊武都會逐字逐句批改。
此后第二期、第三期高級研修班陸續(xù)舉辦,3期研修班前后歷時10年之久。這個研修班并沒有國家承認的學歷,甚至沒有固定的課堂,卻為國家石化行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精英人才。多年來,這些被“大作業(yè)”錘煉過的學員,大多從企業(yè)一線技術人員成長為技術負責人,許多人后來成為行業(yè)卓有成就的專家,一些人還擔任了企業(yè)的領導職務。時至今日,由這些學員負責的項目粗略統(tǒng)計已經超過80個,每年創(chuàng)效超過60億元。
2016年,陳俊武將6年來在鄭州大學兼職所得20萬元酬金全部捐出,用于獎勵和支持該?;ゎI域的優(yōu)秀青年學子。在捐贈活動上,他只接受了學生送上的一束鮮花,送給久病臥床的老伴兒。
當然,院士的腦海里也不全是數據、公式、模型和石油,也有別樣的詩和遠方。他對古詩詞尤為喜愛,80歲時曾賦詩抒懷,飽含深情:“耄耋老翁憶平生,有志年華事竟成。亦老蒼天情未了,扁舟浩海又啟程?!?/p>
以身許國七十載,一生求索未得閑。陳俊武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不懈奮斗中,為國家石油石化事業(yè)發(fā)展貢獻了全部心血和才華,用生命的長度、跨度和亮度,書寫了科技報國的燦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