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院始終秉承“科技報國”的信念,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使命擔當。
在新中國煉油化工行業(yè)波瀾 壯 闊 的 發(fā) 展 畫 卷 中,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大連院”)猶如一座屹立不倒的燈塔,始終閃耀著璀璨光芒,以“創(chuàng)新篤行,科技報國”的使命感,奠定了其在新中國煉化事業(yè)中不可撼動的地位。作為新中國第一家石油煉制科研機構,大連院已經走過了七十余年的漫漫征程。它與新中國石化工業(yè)一起誕生,一起成長,一起輝煌,承載了無數光榮與夢想,為共和國的石化科技事業(yè)譜寫出壯美的篇章。
光榮開篇
中國的煉油事業(yè)的肇始總繞不開一座城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石油煉制事業(yè)從提煉人造石油(原料為油母頁巖)起步,因其豐富的油母頁巖資源而成為當時提煉人造石油生產力集中的地區(qū)。但因為常年遭受戰(zhàn)亂,人造石油的提煉并沒有形成規(guī)模??梢哉f,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基本上沒有像樣的煉油工業(yè)。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我國年產原油僅12萬噸,石油消費基本依靠進口。同時,煉油工業(yè)基礎十分薄弱,國內沒有專門從事煉油科技研究的機構。石油作為“工業(yè)的血液”,成為黨和國家關切的大事。
在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18天,毛澤東主席便以中央人民政府的名義簽發(fā)了成立國家燃料工業(yè)部的命令。隨后,中央人民政府設立燃料化學工業(yè)部,下轄石油管理總局,開始部署煉油科研、機構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醞釀籌建煉油科研機構。1953年4月20日,新中國第一家石油煉制科研機構“燃料工業(yè)部東北石油管理局研究所”(大連院前身)應運而生。在國家領導和黨中央的組織安排下,30多名科技工作者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煤都”,僅用8年時間便實現了頁巖油加工和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使中國在頁巖油生產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奠定了中國當代石油化工發(fā)展壯大之基業(yè)。
當時的新中國還戴著“貧油國”的帽子,大連院主要開展人造石油及其煉制技術的研究。所謂“人造石油”,就是從油母頁巖石中開發(fā)出寶貴的頁巖油。大連院人為此進行大量調查,繪制出油頁巖在全國的分布圖。面對當時科研條件不足的劣勢,他們齊心協力、開動腦筋、自己動手,改造和新建了一批試驗設施和裝置,成功總結出有效提升收油率的頁巖干餾新技術,開發(fā)出了寶貴的頁巖油。由此,干餾爐也命名為“爐”,以地區(qū)命名設備,足以看出這項技術在當時的先進性。
在“一五”“二五”時期,大連院共取得34項重大科研成果。頁巖油年產量占全國人造石油年產量的 80% ,在汽油、柴油、軍用潤滑油及特種油等多項技術都實現了突破,為減緩我國能源需求壓力做出了巨大貢獻,有利支撐了經濟和國防建設。
五朵金花
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fā)現和開發(fā),改寫了我國石油工業(yè)的歷史。石油部對于設計院的要求也隨之改變。對于圍繞人造石油方向建立起來的大連院而言,他們即將迎來一次“集體轉行”。大連院緊跟國家發(fā)展需求,轉變研究方向,開啟了從人造石油到天然石油煉制技術研發(fā)的新篇章,迎來了砥礪奮進和跨越引領的大踏步前進時期。
上世紀60年代,中國的煉油技術落后于海外。1961年,石油工業(yè)部在煉油科研會議上,明確提出了流化催化裂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以及相關催化劑和添加劑等五個方面的關鍵技術攻關任務—后來被煉油行業(yè)形象地成為“五朵金花”。1962年,正是古巴導彈危機的那年,國家科委派出人員赴古巴考察,這又是中國煉油行業(yè)的一件大事。可以說,我國的現代煉油工業(yè),很大程度上便是在這次考察成果的基礎上結出的創(chuàng)造性果實。
也是這一時期,大連院經過刻苦攻關,形成了自己的技術特色——開發(fā)的鉬酸鉆精制催化劑,成功解決了催化重整催化劑的中毒問題,為我國首套催化重整裝置的建設投產提供了技術支持;開發(fā)的異丙醇尿素脫蠟技術,攻克了大慶原油含蠟過高,難以生產低冰點航空煤油的難題,生產出合格的航煤產品,擺脫了我國航空煤油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全程參與了我國首套加氫裂化裝置的催化劑及工藝研究,開發(fā)出性能優(yōu)良的一段加氫裂化催化劑,積累了豐厚的加氫技術研究經驗,為全國煉油化工行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逐步確立了大連院在加氫領域的歷史地位。
在大連院和眾多設計、生產單位全力攻關下,我國沖破國外技術封鎖,僅用三年便成功摘下中國現代煉油技術的“五朵金花”?!拔宥浣鸹ā睙捰托录夹g的成功開發(fā),使中國煉油技術在上世紀60年代前期很快接近了當時的世界水平,結束了中國人使用“洋油”的歷史,成功地突破了中國以外的封鎖,推動和促進了中國煉油技術的成長和發(fā)展。
邁向高質量新發(fā)展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大連院也迎來了科技創(chuàng)新的春天。1983年,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大連院加入了中國石化的大家庭。大連院抓住機遇,引領加氫、綜合環(huán)保、特色化工、材料產品多點開花。這些科技創(chuàng)新,使得我國煉油技術整體接近世界水平,建立起現代煉油廠全流程技術支撐平臺,大連院也實現了從“造油”先鋒到“煉油”技術創(chuàng)新中流砥柱的跨越。
進入21世紀,我國開始由煉油大國邁向煉油強國,大連院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2011年,中國石化從促進綠色低碳技術發(fā)展,優(yōu)化配置科技資源的戰(zhàn)略高度,做出“石油化工研究院”科研主體部分整體搬遷到大連的戰(zhàn)略決策。2017年9月26日,占地18.4萬平方米的大連院投入使用。
搬遷大連后,大連院完成了召開第一次黨代會、順利實現“分轉子”等一系列大事要事,大連院確立了新時期重點發(fā)展的五大技術領域,加速實現轉型發(fā)展、邁向高質量發(fā)展。截至2024年底,累計獲國家級成果獎42項,省部級及以上成果獎547項,擁有中國石化專有技術517項,申請國內外專利超1.2萬件,獲授權8720件。科研成果應用于俄日韓中亞等“一帶一路”多個國家以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qū)的900余套生產裝置,是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優(yōu)質煉化技術供應商。
2023年,大連院獲評中國石化紅色教育基地。作為新中國第一家石油煉制科研機構,其凝聚了70余年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史、改革發(fā)展史和科技報國史,反映了石化科技工作者一路苦干實干、求真務實,與祖國同呼吸、與時代共奮進的家國情懷和昂揚風貌,譜寫出中國現代煉油技術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精彩華章和光輝歷程。
責任編輯:趙玥